APP下载

不想当司机的管家不是好厨师

2015-10-08杨洪

商界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上门黏性厨师

杨洪

一年多来,私厨预约项目持续火热,创新及融资事件频发。作为O2O领域的新热点,预约私厨上门真的靠谱吗?作为一门生意它又有哪些难点,未来前景几何?

考校O2O模式的四个标准

判断一个领域的O2O项目是否靠谱,不能单从需求创造角度(存在基础需求,创造新式供给)或者市场竞争角度(现在有没有人做,未来哪些巨头会做)简单去看,O2O领域超高的死亡率和超快的死亡频率,也恰恰在提醒市场应该回归理性。笔者认为判断O2O项目是否靠谱有以下标准: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需求待培养,黏性待考量

大多数O2O项目都是需求端和供给端的连接者。也就是说,O2O项目的用户不仅包含需求端,也包含供给端,而后者的需求经常被忽略。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是任何商业模式设计的基础。但是,需求有真伪之分,也有强弱之别。O2O领域行至目前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伪需求被过度开发,真需求却被扭曲或者被忽略;二是希望立足于强需求,挖掘弱需求以求开辟蓝海。

私厨预约对于需求端而言,首先,吃饭肯定是真需,甚至吃好厨师做的饭菜都是真需,但厨师上门做菜是否是真需呢?其次,吃饭是强需,吃好厨师做的饭菜因为有各种限制(比如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顾虑)而不再是强需,所以厨师上门几乎可以判断是弱需。

对于供给端的厨师而言,他们的真需和强需只有两个:少辛苦、多挣钱。厨师上门和在店工作的区别就在于工作压力的转化,比如将在店炒很多菜的工作压力转化为路途奔波的劳累(变身为司机)。而收入则是衡量需求的决定性标准。目前,一线城市的大厨月收入基本过万,上门后收入能否达到此标准呢?

假如按照目前私厨预约平台大概100元的客单价来算,厨师每天要接满3单月收入才能基本到万。而众所周知,早中晚三餐几乎都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窗口,厨师一餐几乎只能接一单,还得是在订单排满的情况下。对于私厨上门这个业务,厨师大多持观望或者试一试的态度。所以对于供给端,也几乎可以判断是弱需。

两个基本点:

厨师很忙,用户很爽?

O2O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必然是成本和效率优化的双重结果,否则必然是鸡肋。厨师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去用户家的路上,或是在采买食材的路上。即便有些平台在尝试做集采,却因用户需求不统一,根本无法实现。厨师从赶路到做菜再到清洁,一个单至少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想与在酒店的收入打平,就要每天做三单,近十个小时,时间成本变高,效率降低。

所以上门对于厨师而言,有待商榷。假定厨师都是按照用户的既定要求完成了一桌菜。对于消费者,首先为此支付的费用要低于在饭店的同等配置。其次,减少了出行和餐厅的等待,吃到了制作全程可控的饭菜,也符合了对用餐体验的追求。但这有假定前提。

四项原则:

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成本结构的迁移化。它指的是O2O带来的原有供给方成本结构的巨大变化。这在餐饮领域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近些年不断涌现的外卖垂直项目,按照“有门店、无店消、纯外卖”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去厨师化、去堂食化的目标,主要成本结构不再是店租、原材料采购以及人力驱动,而变成了平台开发、物流以及营销层面的费用。

私厨预约的核心是去餐厅化,释放餐厅的核心人力资源,把原有到店或外卖的形式进一步简化,几乎是创造了新的用餐场景,从这一点上来说,它符合O2O关于成本迁移化的标准。

其次,利润获取的多元化。目前的私厨预约项目基本上包含两个收费项目:付费厨师和食材代购,按照目前的收费水平,运营方其实很难从这两方面的收入应对支出,更难谈获利。大家都在盯着以私厨作为入户到家的切入点,衍生出其他的品类需求,但至于最后哪一个品类能带来真正的利润,所有从业者都还在假定和摸索阶段。从这一点上来说,关于利润考虑得多,但可考量得少。

再次,业态边界的模糊化。它指的是你的业态并不取决于你的入口级业务。比如百度虽然是搜索引擎,但它实际上是一家广告公司,阿里腾讯莫不如是。回到私厨预约,你觉得它是一家餐饮供需对接的平台,实际上它可能是一家贩卖粮油的电商公司,或是直投到家的广告公司。从这一点看,眼下的私厨预约平台也正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最后,用户关系的社群化。它指的是产品或服务所针对的用户群具有更为集中的群体偏好,便于开发者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和粉丝经济的延展。比如老罗做锤子,《罗辑思维》卖书,都是基于粉丝数据的挖掘和用户黏性的培养。私厨预约大抵也是如此,几个私厨平台都在做会员卡的销售,其目的除了提前锁定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用户圈的培养。所以,对于私厨项目,目前更重要的是对用户数据的沉淀和对用户黏性的维系。

八项注意:

未形成护城河

供应端、需求端的本地化 O2O具有极强的本地属性,不再像淘宝时代那样,全球市场一网打尽。这就要求O2O项目在扩张过程中尽量踏实稳健,把握节奏,注重本地用户的培养,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从目前来看,获得融资的私厨平台大多对于扩张其他区域跃跃欲试,而忽略了对本地用户的培养。在发展早期,这有很强的危险性。

供应端、需求端的便利性 厨师代买的食材如何保证符合用户要求,厨师耗费在路上的时间与用户的沟通问题等,都很难实现便利。厨师上门确实解决了外出就餐的不便性和外卖的不可控性。如不考虑安全因素,对于用户的便利性确实存在。

品质的标准化 产品和服务是品质的基础,统一标准化的品质输出是价值的基础。大多O2O项目普遍面临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非标准化问题,而平台和劳动者的分离让其根本无法实现标准化。

品类的多元化 对于私厨预约,所谓众口难调,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品或者规范,用户很难对你形成认知。没有差异化的厨师和产品匹配,用户又会觉得你根本满足不了他。而在这背后,最难的是标准化和多元化带来的成本控制难题。

品牌黏性 如果上述问题都得到解决,那么如何变现才是私厨预约的根本问题。要知道传统的流量思维在O2O项目的变现过程中起效甚微,而所谓品牌黏性的背后是非补贴情况下用户的留存状况,所以项目早期就要防范掉入补贴陷阱。

管道效应 管道效应的背后是平台变现的需求和方式。私厨平台想依托厨师上门挖掘和带动其他需求,在本身需求尚未明确的基础之上,想引流切入其他领域,难。

除了“八项注意”,私厨上门还存在盈利模式与可持续经营的问题。烧钱不是商业模式,补贴也无法保证持续性经营。对于私厨预约市场,远非打车、外卖那样的量级,关于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早做打算。

要存活的四个可能

轻重模式结合 目前好厨师以全职厨师为主,爱大厨以兼职厨师为主。全职太重,订单增长会受限;兼职过重则会导致隐患不可控。好的解决办法是,平台合理优化出一套全职与兼职厨师的比例,一方面确保用户体验,满足订单增长和不同需求;一方面做好事前控制,平衡需求与成本。其他方面,设立厨师站点,优化厨师出行,以确保订单及时响应,减少厨师劳顿,提高接单效率。

争取高价高频 私厨预约是一种消费升级的新业态,想兼顾各层次市场是不现实的。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放弃或减少低端用户的比例,降低价格弹性,注重高端用户的培养,促进其消费频率。这样非补贴驱动留存下来的用户才有价值。

加大B2B、B2F的业务比重 私厨预约中,To C业务可能会消耗更多的平台资源,但也是最不稳定的。争取加大B端业务的开发,比如企业日常用餐福利等。加大对Family(特指家庭成员较多的家庭)业务的开发,比如生日宴、节日宴等。这样可以留存比较优质的订单来源,对于现金流的补充也有帮助。

美食料理社交 可以适当开放一些料理达人进入平台,通过美食打通社交通道,比如对接帮厨、教厨等。这些都有助于用户量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为未来发展准备更多的路径。

结语:

未来餐饮业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以功能性为主的便利型餐饮,以到家为主要特征;二是以体验性为主的品质型餐饮,以到店为主要特征。前者的趋势是餐饮的食品化、零售化,后者的趋势是餐饮的现场感和体验感。

预约私厨的上门服务可能真的会开放一个新的用餐场景,兼顾便利性和体验感,而这完全可能是一个增量市场。好的方面是,民以食为天,任何关于餐饮O2O的尝试都应该有其价值。而另一方面,只要是生意,都要回归赚钱的本质。至于私厨预约上门算不算是一门生意,任何标准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交由时间来检验吧。

从用户

角度出发

一个中心: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1.优化成本;2.提升效率。

从运营者

角度出发

四项基本原则:

1.成本结构的迁移化;2.利润获取的多元化;3.业态边界的模糊化;4.用户关系的社群化。

八项注意:

1.供应端的本地化;2.需求端的本地化;

3.供应端的便利性;4.需求端的便利性;

5.品质的标准化;6.品类的多元化;

7.品牌黏性;8.管道效应。

猜你喜欢

上门黏性厨师
你好,厨师
富硒产业需要强化“黏性”——安康能否玩转“硒+”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玩油灰黏性物成网红
粗心的厨师
基层农行提高客户黏性浅析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送祸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