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个体知识的分类及其开发管理研究

2015-09-29涂奉军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开发管理

涂奉军

摘 要: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组织最有效的创造财富的源泉,那些有能力掌握知识的领导者和组织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投入的知识不断增加,知识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分类,个体知识如何开发呢?本文介绍了个体知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个体知识开发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体知识;开发管理;知识活动;知识开发

一、个体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拥有的主体,可分为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OECD(1996)在年度报告中对个体知识分为四种:一是know-what的知识,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know-why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的知识,指完成某种过程或实现某种目标的技能和能力;四是know-who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其中,第一、第四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阅读、视听和检索来获得。而第二、第三种知识则属于“缄默知识”,主要靠在实践中“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而获得。按照知识的可编码性可以把个体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根据抽象程度把个体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二、个体知识的开发管理

1.个体知识开发的过程

知识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从隐性知识的产生到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一方面,隐性知识是一种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是任何知识创造都不可缺少的。从知识的起源看,没有隐性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显性知识。一项知识一旦从隐性形态转化成显性形态,它就会成为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某种确定性的知识。

从这种意义上看,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衍生物。另一方面,隐性知识对于个人来说虽然也是一种收获或资源,但从知识经济的意义上,我们尚不能称其为成果,因为对于它的存在,人们尚无法确切地把握。只有当它转化为显性知识时,才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确定的产出。同时,在知识开发过程中,显性知识有时还具有启发人们思考,从而引致新的隐性知识产生的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显性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隐性知识也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一项知识的产生而言,隐性知识是基础,显性知识是成果。就知识整体的发展而言,知识累积发展阶梯上的每一个台阶则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轮流交替构成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发展是知识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外,无论是从承担知识开发的主体看,还是从知识开发活动的规模看,知识开发客观上分为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它包括个人的知识开发、组织(包括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 的知识开发和国家的知识开发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人层次的知识开发是整个社会知识开发活动的核心和基础。

新知识的开发首先是隐性知识的产生及其外化的过程。开发者要有效地进行创造,他就必须努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包括超越自我的尝试性实践、包括隐性知识的形成以及隱性知识发掘和显性化,最终形成显性知识。其中每一项都离不开开发者的自我超越。

2.个体知识开发的阶段

从新知识产生的正常过程看,我们可以把个人的知识开发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的隐性知识的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向显性形态转化并形成新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实现客体化并被验证、补充和修改。

一是创造者形成隐性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创造者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新的知识雏形即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产生是知识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新的隐性知识出现,那么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知识生产过程。隐性知识是难以把握的,因此,这个过程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新的知识成果毕竟首先是以隐性形态出现的。另一种是渐进式的,新的隐性知识产生于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所经历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隐性知识可以被看成是长期反复进行的某种物质产品生产的一种副产品。

二是使新产生的隐性知识明晰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生产者发现新的知识雏形的存在,及时地把握它,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提炼,使险性知识在头脑中明确地呈现出来,变得较为清楚和确定,而不至于丢失。第二阶段的工作就是使这些尚不清晰或尚不确定的知识变得清晰和明确,并进行辨别、加工和整理,使它在头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楚,成为能够口头表述的知识,即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显性知识。不过这时的显性知识还是存在于创造者头脑中的,还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三是对新的知识进行整理、补充和加工,确定它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某种形式加以记录或记载,使它们成为客观知识,即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体之外的知识。此后,这种新形成的知识还要用更多的事实和实际经验加以验证和修改,并在交流、传播和应用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3.个体知识开发的管理策略

个体知识开发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有关,更与适当的技术和工具有关,还与个体所处的知识开发环境、氛围有关。为了做好个体知识的开发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塑造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作为个人来讲,认识、态度、思维习惯、工作作风、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精神或追求科学的精神等,均是需要培养、塑造和不断修炼的。常言道,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作风或工作状态,作风或工作状态决定工作业绩,要想取得良好业绩,就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和知识的创新过程一样,好的习惯和作风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螺旋式发展上升过程。对于个人来讲,可能比已经沉淀的知识、资产更加重要。因为,真正决定未来个人智力资产价值的东西,就是个人的作风、习惯或基本素质。

二是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和工具。个体在把某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困难过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和工具。隐喻性文字、象征性语言、演绎、推论、模型和头脑风暴会议等是用来表达人们经验、技巧、直觉和灵感等的有力工具;图片、视像、多媒体等也是隐性知识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部分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应尽量模块化。

三是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个体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怎样便利于知识的创新与管理。如可采用电子讨论系统,让个体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在Internet上应用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可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总结相关人员的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个体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像面对面一样地进行交流,消除空间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猜你喜欢

开发管理
浅析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浅谈新时期档案的开发管理与价值利用
简述油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浅谈国企改革中如何做好人才开发管理
企业项目管理开发模式的应用研究
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