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瑞典:跟着长袜子皮皮去冒险(二)

2015-09-10angela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瑞典导师专业

angela

读书可以赚钱

北欧高福利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教育免费。所有欧盟公民都能免费在瑞典上大学,对国际学生的收费也是从2011年才开始的。此外,瑞典年轻人每月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近2 000元奖学金和4 000元左右的无息贷款,以支付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因此,读书在瑞典可以算是一项有报酬的“职业”。所以,我认识的很多瑞典学生都不着急毕业,甚至有很多人一个专业学到一半发现并非自己兴趣所在,便弃之投奔其他院系,从头再学。

别以为瑞典人就这样沉浸在社会福利里无所事事,我身边很多瑞典学生从本科起就开始在外兼职,有的甚至休学打工。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瑞典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就同父母分了家,自己在外租房,并独自承担生活费;但另一方面,打工也是他们寻找“职业目标”的一个过程,很多人是在这些兼职的经历中逐渐明确了求职意向,同时找到了学术兴趣所在。

不能有不及格的学生

我在本科期间曾经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上过一期暑期学校,当时对北欧教育制度中的“平等民主”精神有很深刻的印象。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大学的评分制度,学生的期末论文评分需要经过两名以上的教师审阅后综合意见评分,如果学生对期末论文评分不满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讨论会,像法庭辩论一样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引入第三方人士对论文重新评分。

瑞典虽然没有这样直接的申诉制度,但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生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全班民主选举产生,会定期参加教员职工会议,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意见。硕士第一年,我所在的专业就曾两次在收到学生委员会的批评意见后,召集全体学生开说明会,由中心主任向学生们表态如何改进教学和行政事务。

此外,瑞典还有个神奇的考试制度。这个制度不允许学生“不及格”,如果挂科,学生必须重考,重考的机会为无限次,直到及格为止。因此学生们不得不一次次重考,以便顺利取得学位。这样的制度很高成本,却有效地避免了不求甚解。

喊不出老师名字不要紧,先喝一场

在国内时感到老师就像家长,是被仰视、敬畏的对象,我们也习惯了听取老师的教诲,可到了瑞典却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

因为开学是在夏末秋初,正值瑞典传统的“龙虾节”,所以我们专业每年的迎新仪式就是一顿货真价实的“龙虾节晚宴”。自16世纪以来,瑞典人就有吃小龙虾的传统,但过度捕捞的风险让政府不得不出台禁令,将捕捞季节限定在自8月份开始的两个月内,让吃小龙虾变成一種季节性的专利。我曾以为龙虾节有什么悠久的文化传统,没想到事实的真相却是这样。

我与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第一次相识,就是龙虾节。晚餐在专业中心外的花园里举行,老师们提前搭起白色的帐篷,摆上葡萄酒和饮料。开餐前的一个多小时,大家陆续到达,坐在花园的草地上闲谈,享受夏日最后的温暖时光。

龙虾晚餐的餐桌要铺上彩纸做的桌布,纸质餐盘上印有小龙虾的图案,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带上花花绿绿的纸帽子。烈酒和葡萄酒是少不了的,此外还需要唱“龙虾歌”。每隔十几分钟,主办晚餐的学生事务负责人弗里达就会停下,用餐具轻敲高脚酒杯,提示大家歌唱时间到。于是不管会不会瑞典语,所有人都手挽着手,一边左右摇晃,一边对着事先放在桌上的歌谱“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一曲唱毕,大家碰杯,用瑞典语喊一句“干杯”,将杯中的酒一口饮尽。

我后来常常跟我的老师们说,这来瑞典上的“第一课”就让我大跌眼镜。习惯了国内严格的师生关系,忽然来到这么个国度,还没叫上老师的名字,就先一起大喝一场,真是神奇。

老师也许比学生还年轻

研究生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学生的年龄和五花八门的专业背景。我们班里有当了母亲的“妈妈级学生”,也有具备多年工作经验重回学堂的“专业人士”,还有服过几年兵役的“兵哥哥”。入学以后我发现,自己算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了。

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是在读博士生,也就是30岁左右。大概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师生之间的等级差别就不太大了。比如说对老师都是直呼其名,连“先生”、“女士”都不用加,更别说“老师”、“教授”这些头衔。而且老师也真的没有老师架子,常常会在下课后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去附近的咖啡店或餐馆喝啤酒、聊天。

经历了十几年的中国式教育,我对这些非常瑞典的习惯感到很不适应,以至于过了很久我才第一次加入这些课后的啤酒会,并开始在其他的聚餐活动上和老师们聊天。某一次同一个教历史的老师聊到最近读的课外书,他提到自己正在研究《西游记》和《水浒传》,并向我请教其中的历史细节。他激动不已地谈起他所理解的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对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参悟。我不禁大为钦佩,学问做得好的人必然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也必然是永远虚心地探索新事物的人。

可以随意讨论的学术自由

我们的课程一半是老师讲课,一半是讨论会议。这些讨论会议上,常常见到老师和学生意见不一的场面。但在两年多的时间中,我不记得有任何老师批评学生的提问或观点幼稚肤浅。大多数时候,辩论虽然热烈,却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我的导师大约是我在瑞典最亲近的人之一。他是希腊人,面容慈祥,永远笑呵呵的。我和导师的交流在写毕业论文和申请博士期间日益频繁起来,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友好。有时我们会在办公室花一两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也经常在邮件里交换想法。

在我申请博士遇到困难的低谷时期,导师一次次鼓励我。一次他在伦敦出差,我给他发邮件咨询研究论文中的问题。大概是从邮件的字里行间看出了我的紧张情绪,导师竟然从英国打来视频电话,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结束了那通近一个小时的视频通话,我内心百感交集,满怀感激,也深受鼓舞。

在学术上遇到瓶颈懊恼不已,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之时,我会忍不住向老师们提出疑虑。很多次我快要放弃时,他们总是笑着宽慰我,说遇到这些问题的人太多了,可他们也照样博士毕业,成为了大学教授。有一次与导师讨论我的毕业论文,我说,我还是对自己的论点没有信心。导师挑起眉毛反问,为什么要没有自信?你知道吗,我做了这么多年学术,读了那么多人的论文,很多资深的学者都不一定提得出这么深刻的观点。

现在想来,这些话本身有多少真实成分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我所受到的极大鼓励,并由此能继续埋头钻研。我从两年前那个青涩而略为羞怯的本科毕业生,成长为今日这个自信而满怀热情的自己,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功不可没。

我在心中对自己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为人师,一定要记住他们的话语和行动,将这份真挚的爱传达下去。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瑞典导师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古老的瑞典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