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的墙

2015-09-10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陈果改变命运毕业生

陈果的家位于贵州省最北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南距遵义市区180公里,北至重庆市区160公里。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在他们眼里,读书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

2015年夏天,陈果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三年前他的姐姐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陈果家里,靠父亲烤烟叶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好光景时,一年收入4万元。这4万元要供养奶奶,保证家庭支出,支付一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现在是两个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基本上是入不敷出。陈果的姐姐现在已经有2.4万元的助学贷款需要偿还。

在陈果就读的道真中学,今年的高考中,畢业生文化成绩一本上线324人,二本上线603人,本科上线率为60.24%,600分以上15人。对于这样一所中学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很亮眼,而在当地老师眼里却并不意外:“这里的学生都很拼,住校的学生晚上老师都要催着放下书本早休息。”

陈果的父亲说,如果两个孩子将来想读研究生,他一样支持他们,没有钱就去贷款。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和更辛苦的生活。

一边是努力期望改变命运的学生,一边却是有些过于残酷的现实。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对很多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上大学需要以牺牲父辈的生活为代价,他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期望。

而高失业率意味着,这些学生在大学4年毕业之后,以巨大的经济成本所获得的知识和文凭,并未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改变命运的契机。这也意味着“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

教育不能像过去那样承载阶层流动的功能,已经是一种客观现实。在不可能改变个人出身的情况下,应努力缩小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距,同时让教育重心适当转移,引导这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而非单纯的学业成绩,特别是要改变只注重主科成绩的理念。

承载了太多的教育,也会变得扭曲。同样,贫穷的代际传递,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健康积极的心态,往往可以让一个“贫二代”成为“拼一代”,而精神一旦沉沦,也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回归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发现和激励每个学生的优秀一面,教给这些学生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技能,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本意。

(本刊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陈果改变命运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暗恋疗愈系
陈果和他的树
名校阶级论
Wenzhou Woman’s Journey towards Grandmaster of Memory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知识改变命运
The Limited Role of Styles of Thinking in Understan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onsumers Branding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