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铁”,“一带一路”一起走

2015-09-10李阳

廉政瞭望 2015年5期
关键词:巴铁谢里夫中巴

李阳

“一带一路”向西延伸将途经中亚、西亚的多个伊斯兰教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西进“桥头堡”的巴基斯坦一方面能够居中起到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凭借中巴经济合作的成果对这些国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中国对外合作的推广。

4 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抵伊斯兰堡,正式开始对巴基斯坦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这是时隔9年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该国的首次访问,也是习近平主席2015年的首次出访。在中巴两国政要握手言欢之际,一份份协议、合同纷纷出笼,在令国人兴奋不已之时,也使得我们再次聚焦巴基斯坦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巴基斯坦究竟与我们有多“铁”?又为何值得中国政府如此重视?

“巴铁”对我们有多“铁”?

相对于官方口径中的“全天候”,国内大众传媒提及中巴关系时更喜欢用言简意赅的“巴铁”。事实上,作为两个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民族构成上差异极大的国家,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确实远远超出了普通的邻国关系,几乎可以和美英、美以特殊关系相提并论。

“巴铁”对我们有多“铁”?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伊斯兰国家,还在特殊时期协助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两肋插刀”。当中国遇难,“巴铁”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汶川地震,巴基斯坦将国内储存的全部救灾帐篷捐出。“巴铁”对中国高度信任,2013年将印度洋上战略价值重大的瓜达尔深水港的建设和运营权交予中方。

而中巴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全方位密切合作,近年更是频频引人注目:2001年,两国合作研制的MBT-2000坦克大量投产;2007年,巴基斯坦又开始换装两国合作研制的“枭龙”战机;除此之外,两国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长期合作。据外媒统计,截至去年巴基斯坦已经占到中国军事出口的47%。

另一方面,事实证明,“巴铁”的“铁”也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或是政治更迭而“生锈”。自从1947年独立以来,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并不稳定。然而,无论是民选政府执政还是军人政权上台,巴国对华的友好态度却一如既往的保持不变:例如,促成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是叶海亚·汗的军政府,而后取而代之的阿里·布托民选政府同样大力发展对华关系,布托本人还是毛泽东生前最后接见的外国领导人。

甚至在此次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中,明眼人也能留意到巴基斯坦政治家身上的这种超越阵营的“铁”:接待习主席的谢里夫总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任总理时就对华友好,而2000年推翻谢里夫政府的军界强人穆沙拉夫同样对华友好,在任内积极促成两国在军备、反恐方面的合作。2008年穆沙拉夫下台后,继任总统扎尔达里先后3次访华。2013年,谢里夫击败扎尔达里再次上台,照样延续了前两任政府的亲华态度。

从谢里夫到谢里夫,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在20年内走完了一个轮回,对中国的“铁”却丝毫未变。

从“形同陌路”到“情同手足”

然而,中巴两国关系目前“全天候”的现状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追溯历史的话可以发现,巴基斯坦最早的“好朋友”并非近在咫尺的中国,而是美国。

1947年英国实施《蒙巴顿方案》,印巴两国几乎同时宣布独立并随即因克什米尔问题交恶。在冷战特殊的背景下,由于印度已经得到渴望南下印度洋的苏联的支持,巴基斯坦顺理成章地投向美国阵营。

巴基斯坦先后加入美国一手主导的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并为美国U2侦察机提供基地,成为美国遏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当时新中国执行对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此时的中巴两国实际上分属对立的两大阵营。比起亲美的巴基斯坦,中国当时更关注发展与印度的关系。

中巴关系的彻底转变,要“归功”于另外两个大国:美国和印度。

中印边境冲突爆发,两国之间短暂的蜜月期就此告终。斯时的中国一方面仍然面临美国的围堵封锁,另一方面又与苏东集团交恶,在国际舞台上暂时处于孤立。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对立、却同样与印度关系紧张的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南亚外交开始体现出特殊的战略意义。

中印冲突之后不到一年,中巴两国就已达成第一份正式贸易和边境协议。在1965年和1971年的第二、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政府两次公开表明支持巴基斯坦,而与巴基斯坦具有同盟关系的美国却口惠而实不至,仅有的一点象征性支持——派遣一支航母编队进入印度洋——也迫于苏联压力而取消,令巴基斯坦大为失望。面对共同对手的出现和“老朋友”的靠不住,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巴基斯坦可靠的“新朋友”。

随着后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苏联入侵阿富汗,基于共同的安全利益发展起来的中巴关系愈发坚固。

冷战的结束和中印关系的缓和并没有减损中巴关系的战略内涵,反而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对于中国来说,打击“三股势力”、维护西部边疆稳定需要巴基斯坦在外线的支援;对于巴基斯坦来说,与美国在反恐战争期间发生的种种龃龉以及美印关系的升温也反过来凸显出与中国继续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意义。

如果再考虑到两国关系已经从单纯的安全合作发展到跨领域、全方位合作这一事实,那么可以预见中巴关系在未来仍然会延续目前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

“一带一路”对中巴关系意味着什么?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巴,外界除了关注两国之间已有的“全天候”关系之外,更瞩目于中国政府先前提出的“一带一路”规划、亚投行的建立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关心这些因素是否会成为中巴关系的全新战略背景、又会为未来的中国周边外交带来何种影响。

观察南亚地图可以发现,位于印度、伊朗、阿富汗之间的巴基斯坦正好处于“一带一路”海陆两线的交汇处,战略意义十分险要。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从中亚南下前出印度洋、从中东向东进入印度次大陆还是从南亚北上进入中亚,巴基斯坦都是必经之路。历史上,英俄两国的“大博弈”、印度的“西攻北进”战略和苏联对“印度洋上暖水港”的渴求,也无一不是围绕巴基斯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缘战略价值而展开。

和历史上的列强不同,中国实现地缘战略的手段不是武力,而是依靠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正是此次习主席访巴的关键词。这条走廊自南向北横贯巴基斯坦全境,南接印度洋,北连中国新疆喀什,对于两国沿线各地区来说都具有重要利益。

此外,随着中巴两国在巴基斯坦1号铁路升级、瓜达尔港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南北向的中巴经济走廊完全有望与东西向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形成联动,在南亚次大陆上产生一横一纵的布局效应,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真正实现巴基斯坦乃至其他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除了南亚布局之外,良好的中巴关系对于“一带一路”规划的继续西进、改善我国能源安全也有明显的重要性。巴基斯坦虽然地处伊斯兰世界边缘,却是伊斯兰合作組织(OIC)的重要成员国,历史上与海湾产油国家之间有着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向西延伸将途经中亚、西亚的多个伊斯兰教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西进“桥头堡”的巴基斯坦一方面能够居中起到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凭借中巴经济合作的成果对这些国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中国对外合作的推广。

此外,“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必然要涉及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而中巴两国共同开发的瓜达尔港、中巴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将避开传统的马六甲海峡和近来局势不稳的南海、东海海域,为中国进口中东油气资源提供一个更为便捷、可靠的运输通道。

访问巴基斯坦并非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的终点,紧随其后的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才是真正的高潮。60年前,新生的新中国在万隆亚非会议上通过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而成功破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60年后,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大国的中国通过领导人的此次高调出访表明,万隆精神仍然没有过时,中国既不会忘记“老朋友”,更不会威胁“新朋友。”

60年前的周恩来总理带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后的习近平主席则将带来“一带一路”。中巴合作的良好示范效应不仅能够为亚非国家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模式,也有望为万隆精神赋予合作共赢的全新的内涵,驱散近年来笼罩在西太平洋上的那一缕阴霾。

猜你喜欢

巴铁谢里夫中巴
你偷走了我的心
——中巴建交七十周年主题推广曲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中巴建交
巴铁测试还测出了什么?
巴铁
巴铁为什么没有“铁”
来块儿糖庆祝吧
巴内政部长称 谢里夫已接近叛国
谢里夫被禁参政搅乱巴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