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中职生理学教学过程的策略探讨

2015-09-10刘锦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生理学教学改革

刘锦

摘 要: 教育部要求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生理学是中职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我国中职生理学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为提高中职生理学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入手,采取优化策略,进行教学改革,形成可操作的优选的生理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下文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是切实可行的,值得中职生理学教师借鉴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 生理学 教学过程 中职 教学改革

生理学是中职医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一门必修课,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中职生理学教学现状是不少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存在“畏难”心理,甚至不愿意学习,致使中职生理学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削弱教学效果,因此,寻求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日趋重要。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出:“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1]由此来看,优化中职生理学教学过程,是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中职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材三个方面,就如何优化中职生理学教学进行探讨,寻求实用性的解决策略。

1.生理学教学结构的改革探索

传统生理学教学结构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或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练习,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中职医学生的入学年龄大都在16—18岁,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意志力薄弱,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生理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结构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处在一种固定模式中,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一来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来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难以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因此,优化中职生理学教学过程应从优化教学结构着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1.1整合理论和实验教学,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验法是中职生理课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若能融合理论知识讲解,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比传统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的教学结构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为:根据实验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设定一个中心环节,由学生先围绕其进行实践操作,之后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在笔者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此是较为认同的。如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教学时,先让学生提出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多数学生表示对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破裂溶血”的表现难以理解,此时教师不直接讲解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实验,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红细胞在不同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的表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自行描述观察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中高职实验学科教学结构模式改革的一项可行性策略,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到同一个课堂,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1.2“翻转课堂”的尝试

针对生理学中难度较小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做法为:以一节课45分钟为单位,教师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小视频。如在“血型与输血”这一节,确立“输血原则”为教学重点后,就该知识点制作微课,发布到班级QQ群,布置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前学习。正式上课时,先让学生提出课前学习的难题,如“为什么同种血型之间输血也需做交叉配血试验”、“配血基本相合时为什么只能少量输血”,随后组织学生以交叉配血的方法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同学间相互答疑,教师从中提示、指导,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最后学生反馈个人学习情况,教师总结。“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课堂中能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令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可作为中职生理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结构的转变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论在课外还是课内,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明显提高了,因此,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进行中职生理学教学时应当慎重实践,只有做到合理地使用,方能真正体现其对生理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2.优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变革,防止灌输式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2]。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产生机制、条件、过程的学科,其理论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掌握知识,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为帮助学生掌握好生理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教师教学时更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寻求优选的教学方法,使其更适于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即要求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广泛应用于中职教学。在中职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多媒体演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某些抽象人体生理功能的原理和动态过程时,利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演示,能令学生产生较为直观的印象及感性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时,对于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等简单转运方式可利用多媒体图片演示,对于主动转运等复杂转运方式则通过动画演示,由此学生便可轻易掌握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理论课讲心音时,由于无法让学生直接听诊心音,教师可播放模拟的心音,借此讲清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特点,为实验课听诊心音做好准备。此外,血小板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心脏的泵血过程、尿液生成的过程等生理知识,都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使用媒介教学的能力。

2.2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联系的纽带,良好的教学互动能激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情感碰撞,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中职生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包含至少一个教学重点及难点,恰好适合互动式教学的开展。笔者在生理学教学中多采用归纳问题式互动,如讲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时,先给出互动问题“为什么人们在运动后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为何休息一段时间后血压和心率又能恢复正常?”随后组织学生自学并各抒己见,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产生几种不同的说法,这时笔者反过来要求学生提问,针对问题一一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点,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互动式教学法更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师生有机会进行平等对话,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现自我,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学反馈的作用。加之应用方式较为灵活多样,故值得教师们在生理学教学中广泛使用。

2.3加强贴近生活、结合临床教学

医学生学习生理课程的目的是认识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人类生命活动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生命活动出现异常,机体往往会以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生理学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多结合临床实际,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中多举实例。如在讲胃排空时,先问学生“早餐吃哪些食物容易饥饿?”学生回答后便借此讲出三大营养物质排空速度的差异;讲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时,可举多喝水会引起水利尿、多喝糖水会引起渗透性利尿的例子;讲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时,提到其可应用于临床的心电图、脑电图检查;讲眼的折光异常时,可列举近视、远视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讲肺通气时,可结合人工呼吸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肺通气的动力。经过比较和教学反馈,笔者体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习效果更好;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易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今后临床知识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优化生理学教材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钻研教材,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灵活地处理教材,使其更适合学生学习,真正起到搭建学生学习活动基本架构之作用。

3.1教材结构的调整

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既为学生临床学科,又为其他医学基础学科学习奠定基础。中职医学院校与生理学同时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药物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诊断学基础等,这些课程的部分知识需要生理学知识作为铺垫,因此生理学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药物应用护理需要用到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中“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知识,故可将生理学教材中第十章和第五章的教学顺序置换;在护理学基础讲授“测血压”之前,生理学可提前讲授“第四章血液循环”中“动脉血压”的知识,从而使生理学知识为学生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3.2教材内容的处理

不论教师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教学,都要万变不离其宗,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施教的唯一标准。中职生理学教材文字多,理论性强,教师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包括确定教材中的哪些内容作为教学重难点,将哪些内容作为自学部分,针对哪些知识点设疑,根据哪些内容设计课堂分组活动和课堂练习,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等。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优化教材的具体要求,就是把教材用好、把教材用活,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4.结语

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针对中职生理学教学现状,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材方面对教学进行以上改革尝试,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教”和“学”真正统一起来,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强化。实践证明,这些教学优化措施是可行的,首先,它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一些适合当前中职生理学教学的优选模式,教师将其应用于生理学教学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中职生理学的教学改革之路应始终贯彻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师的共同探索与实践中持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8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2014]

[3]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4]任保国.构建高职院校交叉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5-16.

[5]周蕾,郄文娟.把握教学互动的多层结构,真正实现“有效互动”[J].大学教育,2014(01):152-153.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生理学教学改革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