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在高中校本课程中的开发研究

2015-09-10沈淼鑫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开发研究太极拳

沈淼鑫

摘 要: 太极拳引入高中校本课程中,符合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锻炼学生身心,培育学生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本课题把太极拳作为高中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在教材的选编上采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在学时安排上采用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段教学形式;在教学策略上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从培养兴趣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太极拳运动;在课程评价上对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态度、参与意识进行整体性评价,构建“课堂—课外—期末”三结合的评价体系。经过实践,切实让学生在太极拳课程学习中舒展身心,强壮身体,培育精神,提升素质。

关键词: 太极拳 高中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体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

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体育课要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高中划一的国家课程与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矛盾。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整体观点,致使教育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文化知识课程,轻视艺术、体育和劳技课程。二是课程设置统一,课程要求划一,这样的课程设置,令学校无特色、教学无特点、学生无特长。三是课程内容不合理,脱离实际。比如一些学科内容实用性差,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因此,总的来说,传统高中课程由于仅考虑共同性与统一性,难以照顾各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因此其课程目标很难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局限性显而易见。

高中体育集“娱乐”、“健体”和“育心”于一体,具有多重价值功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阵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发体育类项目,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当前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等校本课程在高中学校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新课标呼唤体育类校本课程有所作为。

(二)太极拳课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太极拳以“道家自然无为为思想基础,集佛家之舍己宽容,儒家之中庸之道,兼具有中医经络、导引养生、周易阴阳、物理之力学原理”等众多学科熔于一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其形象和内涵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民族标志。把太极拳引入高中校本课程之中,可以使学生在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同时,激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因此,将太极拳引入高中校本课程,对于高中学生“健身”而言,可以增强学生的肢体协调灵活性,有效发展下肢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对于“开智”而言,太极拳蕴涵丰富的中国传统阴阳哲学思想,可以感悟生命、启迪智慧。对于“育心”而言,太极拳宁静、缓和,可以缓解因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修身养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界定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自选自编。教师开发课程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2.太极拳课程

太极拳课程是男女生都适合的一项修身养性、内外兼修的武术拳种课程,它以“棚、捋、挤、按、推、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在技击上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高中长期学练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强身健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研究内容

把太极拳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在实践中无现成经验可循,因而面临重重问题。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太极拳流派多样,有杨式、陈式等。在教学中选择何种套路比较合理,需要选择取舍。又如太极拳课时编排上如何在学校规定教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再如,在太极拳教学上,太极拳动作繁难复杂,如何在教学中化繁为简,使学生易记易练。在太极拳的理论教学上,太极拳拳理深奥玄妙,在讲解中如何结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把拳理讲明、讲透,太极拳教学的课程如何进行学习评价等这些使得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的背景。

(三)预期目标

1.为太极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探索出一条路子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考虑各种因素。在高中校课中引入太极拳教学,在教材上要结合现有武术教材,对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课时上要结合学校整体校本课时安排,编制课时进度。在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在学习评价上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通过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出一条太极拳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为体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

2.摸索出一套适合高中学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

通常“武术课”是体育教学中最难的一类课程,因为武术动作繁复不对称,所以不便使用镜面示范,学生难学难练难记。太极拳具有武术教学的一切特点,且太极拳动作圆柔,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练习时要以意念为先导,以“气”引“行”、“身”、“眼”、“步”同时跟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分解又要整体更要探索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否则学生要么现学现忘,要么很容易练成“体操太极拳”。如何结合高中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使高中学生掌握太极拳又快又准确,这些需要在教学中摸索。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力求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3.学生在太极拳课程学习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太极拳在高中校本课程中的实施,学生到底有无收获,收获了什么。比如在认知上,是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在身体上,是否发展力量、耐力、柔韧等体能水素质;在心理、情感上通过练习太极拳心理压力得到怎样的放松,情绪是否得到改善。另外,太极拳究竟对高中生有多大吸引力等这些都需要研究了解以便本课程的更好开展。

(四)研究思路

1.以理论为先导,制订实施方案

从理论上重新学习新课标,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进行再认识,明确了解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于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意见、指导原则。学习其他学科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益经验,包括教材选取,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法学法,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学习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文件、指导意见等,掌握一手资料为课题实施研究提供参考。举行开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构建研究网络,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目标,形成操作方案;通过分析太极拳各类教材,筛选符合高中段的太极拳教学内容;收集整理、选编开发太极拳准备活动(太极操),设计教学案例。

2.以实践为基础,研究实施过程

在本校高二年级中开设两班太极拳校本课程,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按照学校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对先前制订的课程方案进行实践,选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拳作为教学实验内容,对课时进行分别编排,对照教学,对太极拳具体教学手段、方法进行研究,在太极拳教学评价上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辨析改进,再进行课程教学实践验证,记录好的数据资料;专门组织一次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对课题进行指导让同行专家提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纠正。

3.以调查为根据,反思总结经验

在太极拳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随时进行问题调查,调查以随访学生为主,特别是对教学效果的调查,做到每节课都有调查,每节课都有教学反思,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对经验进行总结。对学生实施太极拳教学后的身心影响进行样本调查,调查采用随访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太极拳后对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的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情感价值的影响等方面开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类研究。

三、研究实践

(一)太极拳课程编排

1.教材选择

太极拳流派多样,有杨式、陈式等,对太极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对教材精心选择编排,我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发现,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全套动作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结构安排合理,体现由简至繁、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初学者来说,易学、易懂,便于掌握。另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社会基础广泛,学习资料丰富易得,教学周期相对较短,符合学校的年段教学。因此,把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高中太极拳校本课程教材较合理。

2.课程任务与教学目标设定

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它将引领教学实践,我通过实践把太极拳校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习有关太极拳的理论知识,了解太极拳的特有韵味及悠远历史,懂得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和人文价值,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

(2)学习武术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在音乐口令的引领下完成整套动作,发展身体协调性和力量素质。

(3)通过学练培养沉着坚毅的心理品质和勇猛精进、宽容正直的武德精神。

3.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我通过实践教学认为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采用分段教授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校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具体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二)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策略

1.从培养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太极拳运动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等,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是由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教师的培养决定的,兴趣越浓厚,信心越足。针对兴趣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

(1)讲授意义,激发兴趣与动机

讲授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在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概念、特点与作用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太极拳运动开展的情况及发展远景。当学生的兴趣、理想、目标与社会潮流一致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太极拳的内在动力。

(2)认真传授,在运动中培养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越多、越深,学习兴趣越浓厚。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太极拳相关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要让学生对太极拳学习有兴趣,教师的技能水平、精神状态和解说示范必须精益求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传授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认真备课,上课时不仅要观察学生的即时反馈认真仔细上课,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教师特长,适当增加补充教材,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激发案例:教师在讲授新动作时对动作名称出典进行拓展,如“懒扎衣”古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懒扎衣”这一动作既有此义,又有临敌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不慌不忙之意。而“揽雀尾”的动作名称,是由于一代太极名家杨禄禅具有的以手掌揽雀,雀小能飞的理想化技术而命名,体现对前辈武术家的敬仰之情,寓意良好,这样学生就会对太极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兴趣。

2.从太极拳特点入手,让学生把握学练要领

(1)拳架先高而后低

太极拳运动要求重心较低,不能有起伏。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水平参差不齐,初学时下肢力量不能长时间承受,往往会造成动作变形,产生学习厌倦畏难情绪,对学习太极拳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在套路教学中我认为拳架可以先升高重心、步型不变地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下肢就不会感到太吃力,从而集中精力进行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手上动作及其他方面的技巧。当学生学会动作后老师再按标准姿势示范,强调步型到位,虚实分明,降低重心,以达到太极拳运动对重心的要求。

(2)练法先快而后慢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速度均匀缓慢。在教学中,高中生相对来说没有耐心,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快而后慢的教学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急躁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是先把一组动作按较快的打拳速度教完,再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领着学生减慢速度,反复练习,达到上下相随、融会贯通的境地。此时老师应特别强调太极拳动作宜柔不宜刚(发力时除外),重心宜低不宜高,速度宜慢不宜快,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讲解,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会慢慢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达到太极拳轻灵、缓慢、柔和、刚柔相济、重心平稳、速度均匀、周身相随、节节贯穿等要求,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为自学其他各式太极拳奠定坚实基础。

3.以教学实践为抓手,让学生在学练中获得发展

(1)分解法和完整法相结合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加上身法的变化组合而成,且对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要求很高,因此,教授太极拳的动作,宜先进行完整教学让学生初步建立动作概念,然后将动作分成几个小点进行细节强化。

案例:“搂膝拗步”动作当完整模仿学练完后,可将动作细分为“放松下沉相合”、“转体上捋撤步”、“前棚松胯转体”等部分进行分步细化教学,使动作的每招每式都符合要求,在教学中应重点抓好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最后将动作有机地联结起来完整练习,这样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运想象训练记忆动作

太极拳动作繁杂,要求严格,在学习中难以记忆,因而比较容易遗忘,而遗忘会诱发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对太极拳的兴趣逐渐淡薄。想象训练是巩固记忆、保持体力的有效方法,想象训练是通过大脑的意念活动,强化太极拳动作在大脑皮层神经系统中的痕迹,以发挥巩固记忆的作用。

案例:当一组动作学完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把学过的动作名称、套路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遍,然后实际做一遍,这样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和要领。

(3)灵活运用太极拳口诀

太极拳中有许多谚语,揭示了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律。如:“太极修炼莫取意,拳中已经有拳意。意上加意是刻意。一招一式皆随意。人说沉肩不在肩,练拳肘垂肩自沉,含胸其实不在胸,肩沉肘垂腰胯弓,劲走螺旋曲中直,太极浑圆在其中,其中本就无诀窍.只有努力勤加苦。”在讲解太极拳具体动作要领时可以结合口诀进行说明,这样易懂又易记,无意中使太极拳文化得以灌输传播。

案例:在野马分鬃动作实战要点时,学生往往找不准攻击要点,这时老师提炼一下口诀“野马分鬃攻腋下,弓步稳,上手攻,下手採”。在学生练时让学生念口诀,用口诀引导动作,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要点。

(4)结合攻防意义讲解动作

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显著特点,在讲解动作要领、规则的同时应结合用途,剖析其攻防的含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本质,较快掌握动作技法,培养武术意识,另外结合攻防意义的讲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如“白鹤亮翅”学习时,学生对这一动作往往认为只是名称好听,动作没有实战意义,练习时不得要领甚至“摆造型”,这时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做助手,深入讲解动作的攻防意义。这一动作口诀:虚实连环上,生死心中判;白鹤巧亮翅,一招定存亡。

防而不杀应用:双方对峙(图1),我方主动进攻。我方先以左手标指虚刺对方眼睛(图2),上动不停,我方右脚向前方迈步,跨到对方前脚后侧,捆住其腿。与此同时,我方右手由右上向左下劈压对方左手(图3),上动不停,我方右手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斜飞对方上盘(图4),重心随势略前倾,致使对方朝后摔倒在地。

一招即杀应用:双方对峙(图1),我方主动进攻。我方以左手标指虚刺对方眼睛(图5),上动不停,我方右脚向前方迈步,跨至对方前脚后侧,捆住其腿。与此同时,我方右手由右上向左下劈打对方头部太阳穴,以掌根为着力点(图6),接势,我方右手不收,顺势向下挂压对方左手(图7),借助对方左手反抗上挑之力,迅速向右上方斜飞对方咽喉,以小臂为着力点(图8),发力要猛然、短促。接势,我方右手向下向里划弧,将对方拦腰反抱住,我方左手抓扣住自己右手腕(图9),用力反提,将对方反抱在半空中,致使头部朝下(图10)。我方双手抱住对方腰部用力下砸,致使对方头顶撞击地面,对方因受重创而丧失战斗力。

通过以上攻防意义讲解学生对这一动作的内涵和作用就会有新认识,动作的要点也能立即明白。

(5)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实践发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在武术课教学教师往往采用老师在前面示范教学,学生在后面跟练这一模式,师生之间有互动,生生之间却无互动。这样的教学老师会教得很辛苦,同时也会学得很辛苦,学习效率低下。传统武术有“切磋”一说,教师不妨把教学时间让一部分出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切磋,通过切磋讨论学生之间“会的教不会”,教师不时进入各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快速地掌握新动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课堂变得活跃。

案例:当上新授课时第三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时,教师把动作初步教授完后,可以以班级寝室为小组分组,教师说明练习要求:①互相学习把动作整个打完;②每一组练习时集体概括一下动作要领推荐一位同学说明;③比比哪组学得快,要领概括得好。学生小组练习时教师下到各组指导。最后集中让各小组集体练习一遍并说明要领,各组之间互相观看,教师客观公正的进行点评,对练得最好说得最好的组的同学平时成绩给予加分。

(6)运用游戏、比赛等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生练习太极拳产生厌倦情绪时,教师适时采用一些套路分段赛、小组对抗赛等或者安排一些含武术内容的集中注意力的专项游戏,如太极推手、站桩和“听力”等。这样可以寓教于乐,振奋学生的精神和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案例:手型变换游戏,目的:通过游戏练习拳、掌、钩等太极拳基本手型,巩固动作方法、避免简单、重复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游戏方法:两人相距1米左右对面站立,双手抱拳成武术预备姿势。齐喊“拳、掌、钩”,当声音结束同时迅速做出冲拳或推掌、勾手的动作,按照拳胜掌、掌胜钩、钩胜拳的顺序决定胜负。游戏规则:手型要正确,动作要迅速,两人同时完成,不能中途更改

(7)合理使用音响、挂图、多媒体等教学器材辅助教学。

在太极拳教学中合理使用音响、挂图等教学器材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练动作,在音响使用方面,我从网上买了一个得胜牌“E180OM”便携式多媒体扩音器,使用效果相当好,当一组动作学完后教师放一下音乐,学生在悠扬的音乐的引领下,情绪立即安定下来动作跟随口令,专注于练习,既减轻教师的喉咙压力,又增强教学效果。在新动作教授时使用挂图,学生可以直观明了地看懂动作。在理论课学习时应用多媒体讲授太极拳的起源播放一些太极拳影视作品,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太极拳。

多媒体使用案例:在理论课讲授太极拳起源时可以播看电影《神丐》,它讲述了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为学拳不折不挠三下陈家沟学艺的艰辛故事。在学习太极拳搏击力学原理时可以播看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太极拳密境》,这一节目形象直观、科学地解释了太极拳在实战搏击中占上风的奥秘。

(三)太极拳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反馈住处和改进的依据,通过实践我采用整体评价对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态度、参与意识进行评价,构建“课堂—课外—期末”三结合的评价体系,

1.课堂评价

根据太极拳学练特点,将整个堂课评价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步学习:(引导兴趣给予评价)评价把握引导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度,抓住让学生主动参与这一要旨,主要对学习目的、态度、参与意识进行评价,对积极练习的学生进行肯定。

第二步技术掌握:(创新评价)这一过程,主要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好奇心,并把它点拨转化为创造性思维。主要对套路动作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积极思考认真学练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肯定,强调动作细节。

第三部熟练掌握:(结果评价)这一过程,教师要把握好评价尺度,不仅要对学生的动作掌握情况做出评价,而且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表现进行评价。

2.课外评价

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将学生练习太极拳也作为课外评价学生的一方面,对太极拳学练有促进作用。我将学生进行分组,每次课外学练情况由小组长作记录。上课时不定时地进行小组比赛,单个或分组进行演练,学生和老师一起评价,这样就能客观准确地对各小组的课外练习成效进行评价。

3.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主要是对整个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包括出勤考核(10%)、理论知识考核(30%)和动作技能考核(60%)三个方面。在理论知识考核中我主要是采取写小论文的形式,例如“谈谈你对太极拳的认识”,让每位学生写一篇文章,教师根据文章的见地给予评分。动作技能考核,方法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音乐的带领下完整演练一遍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由老师和部分学生组成的考评委员会根据学生对整个套路完成的熟练程度及对动作规格、方法、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按一定标准打分,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四、成效与思考

(一)研究成效

1.舒展了学生身心,强健了体魄。

通过对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学习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学练太极拳在心理情绪方面,因学习带来的心理紧张、心理焦虑压力得到缓解,晚上睡眠得到改善,心情比以往更好。在身体方面,学生的身体力量、耐力、柔软性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特别是柔韧素质各主要关节的活动幅度有明显增大,学生认为自己比以往学习精力更充沛,身体比以往更棒。

2.培育了学生精神,提升了素质。

太极拳其拳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乏为人处世的原则做人的道理,感悟生命、启迪智慧,如“彼不动、己不动,彼既动、己才动”,“舍己从人”等体现“恕让”精神。学生通过学练太极拳,在传统的武德文化浸润下,变得更讲礼、更自信、更富责任心。

3.提升了教师的体育课程开发能力。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而繁难的过程,我通过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摸索探究课程开发的路径策略,感到这对自己的教学成长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它培养了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

(二)研究思考

把太极拳作为高中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在教材的选编上采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较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时安排上采用分段教授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培养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太极拳运动;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把握学要点;根据具体教学实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评价上要采用整体评价对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态度、参与意识进行评价,构建“课堂—课外—期末”三结合的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地评价太极拳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素红.谈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教学,2004.5.

[2]藏风儒.大学教授谈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康兴.太极拳教学浅谈[J].武术科学,2006.2.

[4]王素强.浅谈太极拳教学的几种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2003.2.

猜你喜欢

开发研究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与研究
医疗保险辅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社区精神培育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