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带“思”,让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2015-09-10张春朵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被动周长图形

张春朵

摘 要: 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表现得比较被动,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更注重小学生的“练”,而忽略了小学生的“读”与“思”。本文从小学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以“读”带“思”,让小学生学习数学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以“读”带“思” 自主学习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特点,与小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无法契合,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容易忽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导致课堂教学表面精彩,实际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收到理想效果。想让小学生“爱”上数学,首先就要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怎样变被动为主动?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和“练”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以“读”带“思”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探究问题。“读”,可以让小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字与符号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引发他们的质疑与思考,让他们回顾旧识、巩固新知。“读”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主动的“思”与“行”。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以“读”带“思”,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通过“读”,培养小学生“思”的意识

数学学习既在于“学”,又在于“悟”。所谓“悟”,就是指思考。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意识。小学生受思维所限,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因此如何通过“读”增强小学生“思”的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没有经历“读”的思考,只能算是“空想”,以“读”为基础的思考才是对数学真正的“悟”。在“读”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认真地感知数学表现信息中蕴含的内涵,通过思考对这些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让他们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加减法训练时,有这样一题:“小明去超市想买糖果,水果糖每包有50颗,奶糖每包有100颗,夹心糖每包有150颗,小明想三种糖一共买200颗,应该怎么买?”一般来说小学生通读一遍之后,会首先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可行的答案,但是显然这样的练习并不会只有一种答案。这时教师应该让小学生反复阅读,并思考是否还存在别的方法,只要引导小学生多读多想,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很多解决方案,如“100+100”,“50+150”,“50+50+100”,“50+50+50+50”,等等。在这些发现中,小学生会形成“原来多想一想,就会有很多办法出现”的印象,当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就会学会如何多读、多思。

二、通过“读”,引导小学生多“思”

最好的数学学习,是让小学生能够边“读”边“思”,边“思”边“做”,通过“读”、“思”、“做”的有机结合让小学生掌握“读”的技巧,把握“思”的方向。如低年级学生让他们通过读题目,思考是否能够将文字转换成为简单的数学或者是图形进行解答,而对于有一定动手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教会让他们一边对题目进行审阅,一边画几何、线段图形,或者是列出简单的问题和条件,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在“读”的同时,养成“思”与“练”的习惯,自然而然地掌握应该怎样“思”,如何“行”。如在学习周长时,让学生判断图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相等:

对于初次接触周长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先对周长定义进行略读,对图形进行观察,做出猜测,再动手测量,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而对于已经学完图形变换的六年级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对周长定义进行深入阅读,引导他们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方法,从更深的层次思考和分析。一些学生在多次阅读和思考之后,考虑到是否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进行图形转换,然后再比较测量和验证。

如何读,如何思,如何行,是学习数学的关键。要让“读”成为学生“思”的引力,让“思”成为学生“行”的动力。只有将这三者合一,让学生可以动脑去理解,动手去操作,经过一个完整的感知与操作的过程,才能够提高学生“读”与“思”的能力,加快他们理解的步伐,让他们不再感到数学晦涩难懂,而是轻松愉快地主动探究。

三、通过“读”,提高小学生“思”的能力

让学生在“读”与“思”中实现自己的能力,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感知数学的奥妙与乐趣,从而更快乐地学和积极地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读”对于学生问题解决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应用题的解答中,涉及很多数学的难点与重点,只要小学生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词”所表达的真正意义,他们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捷径”。诸如“某辆汽车从南城向北城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2.5个小时停止行驶,此时汽车距离南北两城的中间点有18千米,那么南城与北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此类问题,很多学生只会单方面考虑,容易忽略题目中重要的信息,即“汽车距离南北两城的中间点有18千米”,这说明汽车停止时是未到达中间点,或者是超过中间点并不明确,所以该题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而如果读出了该题中的关键词和句,用线段图将文字加以转换,这样问题就会变得十分清楚明晰且直观。

总之,在数学文字的背后暗含着严谨的逻辑性,这些只有通过学生认真地“读”、理解地“思”,才能够找到精确的意义所在,而一旦找到这些宝贵的信息,小学生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数学大门的钥匙,他们会在体验数学无穷的奥秘和乐趣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学,快乐地学。

猜你喜欢

被动周长图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巧算周长
分图形
找图形
周长小诊所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