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5-09-10丁辉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丁辉

摘 要: 尽管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但农村教师仍然应该进行自我学习,扩充知识储备量,扩大学术视野,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从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入手,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专业成长

一堂语文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思维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能否给学生以丰厚的学识、有益的启迪。这些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倘若教师自己学问浅薄、知识贫乏,仅凭方法和技巧,很难精彩地上好一堂课。很多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但农村教师仍然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和学科资料自主学习,扩充知识储备量,扩大学术视野,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寻找课文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精彩的导入语,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庄子的《逍遥游》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主旨是追求一种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但本文寓说理于寓言和比喻中,就中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储备而言,让他们真正理解主旨有很大的难度。而《庄子钓于濮水》则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了庄子高官厚禄,追求逍遥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追求。本故事形象生动、篇幅短小,设计成课前导语讲给学生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讲内容,增强课堂的驾驭力

“满堂灌”式的课堂,力求面面俱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涉及,往往主次不分,效果不显著。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学会精讲点拨,增强课堂的驾驭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完成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中,将重难点讲精讲透。只有精讲,才能在课堂中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果按照传统教学逐句讲解,那么不仅耗费大量课时,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对诗歌的主题不易把握。我们在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叙事部分,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注释自己翻译,教师加以点拨。应该将重点放在唐玄宗返京以后的触景伤情这一部分,教师应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感悟唐玄宗生活的孤独及对杨贵妃无穷无尽的思念,让学生更准确深入地体会李杨爱情,为理解全诗主旨打下基础。

三、对比阅读,展现知识的拓展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较阅读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或相反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发现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将其中相关内容不断进行对照和鉴别,从而开阔眼界,深化认识,分析差异,把握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时引导学生和左思的《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进行对比鉴赏阅读,经过赏析、讨论、分析,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异同。鲍照和左思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严重地阻挡了大批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这两人都“英俊沉下僚”,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自然会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而且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不同的是《拟行路难(其四)》全诗虽有形象的比兴与场景的烘托,但直抒胸臆、表现情感占据主导的位置。左思的《咏史(其二)》,诗人由读史而生感慨,由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联想到自然界的不合理,但他用倒叙法,由造物而及社会现实,由社会现实再及历史点题,引导读者思深虑远,认识到这种门阀官僚制度危害之大,改变之难,使全诗更加丰满。

四、讲究技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讲究技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独特美感,产生浓厚的兴趣。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天地。

在讲授《苏武传》时,教师提出问题:“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学生经过探究之后明确:“并不矛盾。”文中苏武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斥责完卫律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结合全文,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五、深挖底蕴,展示主旨的丰厚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与做人的完美统一,努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的文化底蕴。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因为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对政治产生了失望,所以归耕田园。有的学者认为隐士逃避现实,过于消极。但客观地讲,造成隐士文化的根源是污浊政治和强权统治,所以应该鞭挞的是封建的独裁统治。隐士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和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向学生推荐了《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一文,让学生领会杨绛先生的胸襟和气度,明确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必做隐士,但应有隐士情怀。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只有以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后盾,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授课技巧、独特的教学思维,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充分展示语文课带给学生的无穷魅力,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才能快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玉秋.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教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