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动视角下的诗歌教学

2015-09-10姚建平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首词词人苏轼

姚建平

诗歌教学比较特殊,在教学中要能体现诗歌的特点,更要通过诗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引导,通过活动体现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诗歌中的古典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歌中凝练的语言、深情的表达、巧妙的结构、新颖的立意、特殊的角度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而且通过诗歌学习,学生的心灵受到滋润,情操受到陶冶,毕竟诗歌距离学生较远,立意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如何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让学生走进诗词世界,与教师一起穿越时空,用心感悟诗人的生活,聆听诗人的心声,选择合适的方法显得很重要。如果在诗歌学习中能开设具体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愫,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还能通过教学贯彻以生为本的思想。

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反思自己的上课过程,探究课堂的目的,寻求合适的活动方式,以期望学生有更多收获、更好体验。笔者尝试用活动教学法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上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翻阅辅助资料等先提前完成,如有疑问,当堂提问,课上进行交流,请一些同学对所做准备当场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或补充。课后再对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加深理解。

诗歌教学,尤其是古代诗词教学,诗人距离学生遥远,时代差别巨大,所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准备作业开展课前自学活动,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自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读准字音;(2)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3)理解词的主要内容;(4)了解苏轼这首词的特点;(5)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这样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利用小组分工,充分挖掘自己的条件,有书的查阅书,方便上网的查阅网络,理解力强的进行后期整合。

一、开展“认识苏轼”活动,师生共识词人的不凡人生

开始学习词前,先让学生走近词人,了解词的写作背景。教师设计“认识苏轼”活动,让同学展示,在选择展示的同学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准备充分、表达能力稍微强的同学,展示的时候提醒同学注意时间把握,注意与本首词的关系。同学展示的时候,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比较容易表述,但理解起来稍微难些。请同学适当补充,必要的时候教师帮助补充。学生表达的主要信息有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这种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教师补充内容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对苏词的词风适当讲解,让学生更靠近这首词。

二、开展“朗读竞赛”活动,师生共感诗歌中的语言魅力

课堂开始第一步,教师先开展“朗读竞赛”活动,首先是选择小组代表读这首词,注意断句,注意音调。然后让学生指出读的问题,评价读的质量。如果还有问题,教师就及时帮助。但主要发挥学生的能力,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肯定、鼓励。同时通过几个学生的读,比较中把握学生读的质量。第二步,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读的质量的基础上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范读的时候与自己读的相比较,做到心中有数,明白语音、语调、句读等。

三、开展“分句接龙”活动,师生共叙诗歌中的生活画面

词的内容理解是诗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只有理解内容才能真正进入词人创设的情境中,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词人的良苦用心。针对关键问题,教师设计“分句接龙”活动,请一排同学轮流讲解每一句,其余学生在这些学生讲解的时候认真听讲,有问题,活动结束后补充,教师选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重复强调。在展示过程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及时帮助,完成第一轮理解后,教师再请代表在讲台上展示全部意思。在代表学生讲解完毕后,让其余学生评价质疑,教师把握时间和进度。此轮发生的共性问题、难以深入的问题主要有词的上下阕分别是怎样的画面?苏轼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画面?苏轼是怎么想的?如何理解词中所用典故?

很多有准备的同学回答较好。列举如下:大意回答基本准确,今日我姑且焕发少年人的狂态,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成千的骑手跟随着我,像疾风卷过平坦的山冈。为答谢人们全城出动跟随我打猎的情意,请看我展示像孙权一样亲自射虎的不平凡身手吧。

我酒意正浓,更加心高胆壮,即使鬓边微白,又有什么要紧?什么时候朝廷会派人来下诏,重新重用我呢?那时,我将张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的侵略。画面分析如下:(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2)词中的“狂”突出了苏轼的想法,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3)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4)下阕写出了苏轼的豪放,以及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运用典故表达了苏轼的想法,出现了孙郎和冯唐两个人名,作者借他们抒发自己的雄才大略、爱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自己要像古人那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通过这样的展示质疑活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词中的意思,理解词人的写作意图。

四、开展“集体讨论”活动,师生共游诗歌中的人生世界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深入理解诗歌,课堂继续推进,在第三个环节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苏轼这首词的特点,把握词的风格特色。此时,教师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开展“集体讨论”式活动,教师此时既是参与者,又是活动的引导者。通过讨论,请学生代表做总结性发言,词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词的写作特点、词的风格都包括在内。《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又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在总结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联系主题,思考画面,再朗诵,努力不看书。

五、开展“我有问题”活动,学生质疑诗歌中的疑难问题

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设计“我有问题”质疑活动,请每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帮助回答。通过质疑,补充前面学习的不足,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学生提出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如:(1)苏轼遇到什么问题使他如此渴望上战场?(2)为什么“射天狼”指的是西夏进攻?(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什么始终想着打仗?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还是进入课文了,在质疑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出自己的问题,勇敢向权威说不,甚至直接点名请善于提问的同学质疑,做出表率,鼓励其他同学。

六、开展“诵读展示”活动,师生共同融入诗歌的豪放意境

深入理解词后,教师设计“诵读展示”活动,请同学自发背出这首词,加入自己的感情、动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让老师和同学因同学的深情朗诵而陶醉。在诵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鼓励,还要适当评价,让学生的理解再次回到读的感受上。

诗歌教学除了重视朗读,了解作者背景,理解诗歌大意外,还应重视诗歌教学中的活动设计,通过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通过“认识苏轼”、“朗读竞赛”、“分句接龙”、“集体讨论”、“我有问题”等活动,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都发挥出来,教师的讲解少了,在活动中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意境,师生双丰收,如果一直这样做,那么诗歌教学必定会收效显著。

猜你喜欢

首词词人苏轼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从善如流
神回复
词人的职业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宋高宗的眼力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林逋梅妻鹤子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