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性及语用功能分析

2015-09-10张丽媛

考试周刊 2015年60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新闻报道

张丽媛

摘 要: 新闻以简明、准确、及时为主要特点,但是模糊语言却在新闻报道中被大量使用。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原因的分析,并结合新闻报道的特点,旨在说明模糊语言在新闻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以具体新闻为例,旨在探索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语用功能,并对新闻中使用模糊语言度的把握进行思考。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新闻报道 语用功能

精确性和模糊性是语言具备的双重特性,各自在语言的表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语言的模糊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正确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使语言更丰富、灵活、有效。新闻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介绍知识等方面时常会运用模糊语言。

一、模糊语言

“模糊”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65年由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扎德教授(L.A.Zadeh)提出来运用于数学领域,之后模糊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人类对事物认识和思维的局限性,使有时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含义,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模糊话语表达意思,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语言当中的模糊语现象。

模糊语言指语言表达的内涵虽然丰富但不明确、外延界限难以确定的语言,主要通过模糊词语或词组及语义模糊的句子得以表现。例如,形容人的词“高”、“矮”、“好”、“坏”、“漂亮”、“帅气”等,它们表达的含义没有确定范围,只是相对的,每个人在理解时由于各自判断标准不同会存在差异。

恰当运用模糊语言可以营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相对性、较强的实用性和概括性及表达灵活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可以弥补精确语言的不足,强化语言表达力。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中存在的原因

虽然新闻报道要准确、真实、及时反映信息,但模糊语言的使用是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然界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在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之间都存在关联,本身缺乏清晰的界限或者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界定和分类。如人们无法判断新闻报道中出现的vehicle,high building,city等的精确类属。

2.人类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思维具有模糊性。由于客观世界处在不变发展变化之中,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能力有限,因此对世界客观事物存在不了解,无法准确表达和解释的情况。对事物的认识并非都是一下子就实现的,处在不同时期理解的层面不同。此外,人的大脑经过长时期进化,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发展,人类有能力通过模糊化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提炼以灵活概括要表达的信息。例如,在新闻中描述嫌疑犯时使用“大约40多岁,中等个头,微胖”要比“43岁,身高1.74米,体重71kg”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确定寻找对象。

3.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语言系统内部本身存在大量模糊词语,可用于表述无需了解详细信息的情况。另外,随着世界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出现,语言处在发展变化中。但是语言的发展往往跟不上事物动态变化的速度,语言符号具有有限性,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会存在无法用现有语言精确描述客观事物的现象,这时必须利用模糊性语言简单说明。

4.新闻自身特点和传播规律需要模糊语言。由于新闻报道既要客观、准确,又要具备简洁性和时效性。为了以最简练的语言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去除无用信息,需要运用概括性更强的模糊语言以简洁表达重要的有效信息。用模糊语言能起到以较少的内容传递更多信息量,并高效率地对复杂事物进行判断和处理。此外,要想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只能采用模糊语言对尚未获得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描述,提高新闻写作的效率和新颖性,否则,随着时间流逝,虽然得到具体信息,但新闻价值却大大损失了。

三、模糊语言在新闻中语用功能的体现

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新闻中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果恰当运用,那么不仅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真实性、灵活性、客观性,而且更符合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习惯。

1.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认知习惯。任何新闻报道都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信息、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都具有某种需求动机。由于读者一般只会对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感兴趣,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使用模糊语简化不必要的信息,突出重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习惯。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每天接触大量新闻,只有运用概括性强的模糊语言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如果进行过于精细、过长的报道,人们反而就会望而生畏,不太想阅读。另外,由于人类现阶段认识水平有限,在报道科技类或自然类新闻时使用模糊语言描述高深或复杂的内容可减少人们的认知难度。

2.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和可信程度。由于客观事物存在模糊性,为了客观报道新闻,对于一些具有突发性和延缓性的事情,利用模糊语言非常必用。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游泳人数增加,只能用“近期”或“最近”这类模糊时间概念描述,而不可能使用具有起止时间的具体日期。对于缺少详细信息或掌握不充分、不全面的情况,只有采用模糊语言达到报道目的,一方面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保证新闻的及时性。

3.使报道避免过于绝对化,起到自我保护功能。在新闻报道中,尤其在政治、外交事务等方面的报道中,为了得体、恰当地表达语言,运用模糊语言灵活和自由的特性可避免话语过于绝对化引起麻烦、争议或矛盾,给自身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保护自己。另外,还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性。例如,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it’s said that(据说)”,“it’s reported that(据报道)”等表明这并非是记者本人的看法,为日后提供的信息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时避免承担责任。

4.降低或避免新闻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对于那些有可能引起读者不适及不良影响的图片、文字(如犯罪类案件)等需进行模糊化,以减少刺激。此外,在新闻中对于一些需要保护当事人及地方时,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如只用小王、张女士这种姓代替全名。此外,受新闻法规、纪律、政策和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需要采用模糊语言处理不宜时讲或不便直言的事件,如在外交事务或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等时,要特别谨慎,采用模糊语言既能传递信息又能实现礼貌、尊重的外交政策或防止泄密事情发生。

5.使新闻报道更生动活泼,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得体性和表达效果。在新闻中恰当运用模糊语言,可以适当增加内容的生动感。例如,“美女‘清凉’出行”要比描述具体穿的衣服更生动和更具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再如“央视主持人在京吸毒,已坠楼身亡”的标题要比直接将姓名写出来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会使读者想继续了解细节的主动性,增强新闻的宣传效果。

四、在新闻中运用模糊语言的注意要点

首先,模糊语言并不是对事实的虚假报道,它并不是假新闻,而是在无法获得或实现精确情况前提下的一种方法。其次,模糊语言并非是含糊的语言。通常含糊指令人费解,意思存在分歧或不明确,而模糊语言是利用语义的模糊,准确反映客观世界或者出于读者的心理因素、保护当事人或礼貌等表达不便直说的事实或思想感情。此外,在运用模糊语言时要求准确,需要精心筛选,使其恰当反映所要描述的事物或事情的具体外貌或概况等。同时,遵守礼貌原则,不能冒犯他人,要自然得体,有时要含蓄委婉地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

虽然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被大量使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有存在价值,但这并不代表精确语言就不重要。要切记的是无论采取模糊语言还是精确语言,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不能违背新闻的基本规律,要为实现新闻准确、客观、公正、真实、及时并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而服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各有所取的,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增强新闻的准确性、表现力及宣传效果,如果滥用模糊语言则可能削弱新闻的真实价值。

五、结语

新闻报道是人类对变化的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反映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担负着国计民生、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职责,人们通过新闻可了解最新社会事件和发展动态(戴梦岚,2011),而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精确语言无法实现的功能和作用,如高度的概括性和灵活的表现力,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恰当地运用,不仅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简洁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可读性,还能增强宣传效果、保护受众和自身、缓和语气、避免负面影响等语用功能。但同时要注意不能滥用模糊语言,切记新闻的本质属性及新闻报道的目的,使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弥补各自的不足,共同实现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昌银银.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运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戴梦岚.新闻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1,(17).

[3]杨明辉.新闻英语中的模糊语言[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

[4]姚敏.浅析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青年文学家,2011,(1).

[5]张健.报刊英语中模糊词的“合理模糊”[J].山东外语教学,2002,(1).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