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字弧裆布及有关问题

2015-08-17黄锡全

中国钱币 2015年2期
关键词:竖线西南钱币

黄锡全

钱币学论坛

“京”字弧裆布及有关问题

黄锡全

布币中见有一种首部较短、裆部较高的弧足实首布,发现虽然较早,但因其材料有限,未能引起泉界重视。近年又有新的发现,现结合起来谈点初步的看法。

这种 “京”字布目前见于以下材料:

1.郑家相曾著录一枚所谓 “京”字 “平首平肩桥足布”(图1),云 “此布近见三四品,制作整齐,文字严谨”。面部中间一 “京”字,左右各有一垂直竖线;背面三竖线,中间竖线靠左有字,郑以为 “行”字,“取行用之义”。并引用江慎修曰:“隐元年之京,在荥阳,为郑邑,此京邑,近前城,在伊水之南,洛阳之西南也”(全按:江永 《春秋地理考实》)。郑又进一步认为 “京属王畿之地,其首先改铸平首布亦宜也”。重量不详①。据拓片,通高62、足距38、肩距33、首长17、首宽13mm。

2.朱活收录的一枚 “京”字布,似乎就是上列郑家相著录的一枚,朱先生将其列为平首布钱Ⅰ型 (平肩弧足平首布)。他认为 “京在今河南洛阳西南,铸此布时,京属周。或谓河南偃师东南,郑邑”②。

3.刘飞燕 《华夏古泉价格图录》收录一枚 “京”字实首平肩弧足布 (图2),采自 《昭和泉谱》,云 “钱体厚度一致,呈片状”。又云 “此布旧谱有载,仅数枚而已,文字均不同”③。此布背面有文,居于中线之右,上面为 “八”、下面为 “∧∧”形。依拓片,通高62、足距39、肩距34、首长18、首宽14mm。

图1 

图2 

4.2011年5月,笔者见到类似上列的 “京”字布两枚,一枚稍大,一枚稍小,生坑绿锈。片状,厚薄比较一致。背文都是上面为 “八”、下面为 “∧∧”,大者居中间竖线之右(图3,彩页8图1大),小者居中间竖线之左 (彩页8图2小)。大者通高70、首长17、首宽12、肩距33、足距40mm,重4.2g。小者未称重。据说此布可能出自郑州东北方向,已为某位藏家高价入藏。

5.2012年5月,笔者又见到类似的 “京”字布一枚 (图4,彩页8图3)。此布较大,通高73、首长19、首宽11、肩距36、足距43mm,重13.8g。“京”字一面右下足部稍有断缺。裆比以上介绍者要宽,是目前所见最大者。据说出自河南长葛一带④。

以上这类布,形体大致类同,特点比较突出。即首部较短,身部较长,布首上下宽度大体一致,弧足较深,通体较薄,肩部较平。面为二竖线,“京”字居中 (目前只发现“京”字一种),背为三竖线。只是大小轻重有所区别。

图3 

图4 

图5 

图6 

据其形制,追朔其来源,当是由下列短首、平肩、弧足空首布演变而来:

1.西周短首原始布,1980年山西拣选文物中发现,重192g⑤。此布空首较短,身较长,足微弧 (图5,彩页8图4)。此布又见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37页,云 “山西拣选发现,重191.5克”⑥。据图片,通长138、足宽83mm。

2.国家博物馆藏一件短首平肩弧足布⑦,通长150、足宽87mm(图6)。

3.近见著录一枚原始空首布 (图7)⑧,首部较短,面部左下有数字 “七九”。据拓图,通长120、肩距66、足距72、首宽23mm,重量不详。

图7 

图8 

图9 

4.短首原始布,见李佐贤 《古泉汇》元十四·10-13⑨,其中有3件足弧或微弧,有文字“⊥”、“山”、“”。据摹图,“⊥”字者通高115、足宽73,肩宽66mm;“山”字者通高116、足宽66、肩宽63mm;“”字者通高115、足宽65、肩宽64mm(图8)。

5.上海博物馆藏 “上”字原始布(图9),见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图27⑩,通长121、足宽74mm,重119g(又见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39页,通长115mm,与 《古泉汇》“上”布不知是否同品)。

6.《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著录上海博物馆藏布1枚,肩距64、足距72、通高140mm(略残),重43.7g(半泥);另一枚布,肩距64、足距74、通高145mm,重57.6g(有泥)。其显著特点,身部较长,足距与肩距差距不大,弧裆较深,与多见的平肩弧足空首布区别明显 (图10)。后一枚拓图又见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41页。

通过上列发现与比较,似可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京”字这类布应是由短首弧足空首布演变而来,而短首弧足空首布又是由短首平足农具铲演变。面背均为三竖线,只是面文 “京”居中占据中间竖线位置,但京字上部竖笔较长较为明显。

2.据目前发现,“京”字布重者在14g左右,轻者仅4g左右,轻者仅相当于重者的三分之一强,相差悬殊,其间应该还有过渡重量,相互的等级关系目前还缺乏资料,难以说清 (也可能为一钅斤、半钅斤二等制)。但14g与魏国一钅斤布之重大体相当。

3.“京”字布背文似 “行”非 “行”,是否是数字 “八六六”亦未可知,值得注意与研究。

图10 

4.“京”应该是地名。过去认为与此有关的 “京”有两处。一在河南洛阳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前520):“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江永 《春秋地理考实》认为非郑邑之京,在伊水之南,洛阳之西南。一在河南荥阳。《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即位,为共叔段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史记·郑世家》:“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集解》引贾逵曰:“京,郑都邑。”杜预曰:“今荥阳京县。”杨伯峻注:“京,故城在今荥阳县东南二十余里。”《史记·六国年表》:“韩景侯虔元年 (前409年)伐郑,取雍丘,郑城京。”此地春秋至战国早期属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属韩。前一京,江永以为 “京楚”,在洛阳西南,而高士奇以为 “京”与 “京楚”为二名,京即京索之京,在荥阳。分歧意见说明所谓洛阳西南的京还难以确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著之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京邑”条下也没有洛阳西南有 “京”之说。平肩弧足空首布有 “京”(图11),过去多以为属周王畿,在今河南偃师西南。若洛阳西南的所谓 “京”地实际并不存在,那么 “京”字空首布就应该属郑。空首布铸行除周王畿外,当时的郑国、卫国等都应该铸行过空首布。郑韩故城出土的空首布范就是春秋时期郑国货币的范 (图12)。根据新近发现 “京”字实首布之地点在郑州附近、长葛县一带,这个 “京”应该是郑州西南的京。“京”字实首布重者在13.8g,比小型锐角布要重,与桥足布 “安邑一钅斤”之重大体相当,当出现于战国早期。韩灭郑在公元前375年。因此,目前我们认为 “京”字布可能就是郑国的货币。

图11 空首布

图12 

5.有一种 “分布”,因形制比较特别,过去多持怀疑态度,我曾在 《先秦货币通论》中予以介绍,遭到批评,认为收进赝品。后来在豫中南的长葛、鄢陵一带有发现,据说先后在这一地带发现有百枚左右,遂撰有 《新见 “分布”及有关问题》,暂且将其归入桥足布,但对其较为特别的形制一直心存疑虑。现在看来,“分布”形制与 “京”布在足部、首部上虽有区别,但外形比较近似,很可能是受到 “京”布的影响,具有区域特点。那么这种身部较高之弧裆布很可能流通于郑州周围地带。“分布”重量在12g左右,与较大 “京布”相当,时代应该相近。我们倾向 “分布”读为 “汾陂”,位于郾城附近汝水流域之汾水,推测铸行时间在战国中期前后,与桥足布年代大致相当,倾向属魏。现在看来,“分布”还可以继续关注,究竟属魏还是属郑或韩,还有待新的发现后综合考虑。

“京”字布的演变源流可表示如下:

短首平足铲→短首弧足铲→短首弧足原始空首布→短首弧足空首布→短首弧足实首布

注释:

① 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61页。

② 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51页。

③ 刘飞燕:《华夏古泉价格图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18页。

④ 2011年5月12日上午和2012年5月18日傍晚,唐晋源先生见告并提供图片,谨此致谢。

⑤ 《中国山西历代货币》7页彩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⑥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华书局,1995年,37页。

⑦ 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57年,31页及图版;修订本 《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⑧ 刘飞燕:《华夏古泉价格图录》,3页。云 “北京毕建藏”。

⑨ 李佐贤:《古泉汇》元十四·10-13,见马飞海、王贵忱主编:《中国钱币文献丛书》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⑩ 马飞海总主编、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责任编辑刘筝)

猜你喜欢

竖线西南钱币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中国钱币博物馆
Country Driving
石子变水果
象形文字走走看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库车县出土唐代窖藏钱币
一字千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