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磨腹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分析

2015-08-15沈莉莉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内蕴脐部脾虚

沈莉莉

(江苏省兴化市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 江苏 兴化 225700)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属于消化道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表现包括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增多[1]。四季都可能发生该病,尤其是夏秋季,一旦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迁延,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发育及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症状,还可能致死。笔者分析了中医磨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与有关的中医诊断标准相符合,即:发病突然,临床症状主要为粪质如水样或稀薄、大便次数增多、冒风受寒,或者饮食不节、乳食不节。大便镜检结果发现少量红细胞,白细胞或者脂肪球。将其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个月~4岁,平均(1.8±0.5)岁,其中7例为2~6个月,31为6个月~2岁,12例为2岁以上;病程1~9d,平均(3.7±0.7)d。观察组包括男性29 例,女 性21 例;年龄1 个月~3.5 岁,平 均(1.6±0.5)岁,其中8例为2~6个月,32为6个月~2岁,10例为2岁以上;病程1~10d,平均(3.9±0.5)d。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儿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中医辨证分型:本次研究中患儿的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证35例,脾虚湿盛证28例,食积气滞证37例。其中湿热内蕴证的临床表现为:患儿发热口渴,大便如水样,每日排便次数高达数次甚至数十次,或有粘液,色褐而臭,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脉数,苔黄腻,舌质红。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表现为:患儿存在久泻、暴泻症状(以时间特点命名)。或者发作反复,而且久泻不止,大便稀薄,内有未消化的食物,面色少华,神疲纳呆。脉弱无力,苔薄腻,舌质偏淡。食积气滞证的临床表现为:患儿大便如败卵,或酸臭,口臭纳呆,腹部胀满,泻前由于腹痛而哭闹,脉滑有力,舌苔厚腻,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以患儿的体重、年龄为依据,给予一定剂量的妈咪爱与蒙脱石散。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磨腹治疗。首先根据中医辨证选择适合的中药,磨成药粉。湿热内蕴证患儿对应的方剂药物包括白芍、黄莲、黄岑、葛根等;脾虚湿盛证患儿对应的方剂药物包括山药、扁豆、茯苓、白术、太子参等;食积气滞证患儿对应的方剂药物包括吴茱萸、陈皮、半夏、木香等。其次,要求患儿保存仰卧位,敞开小腹将脐部露出,医生坐于右侧,选择与患儿中医辨证相应的药粉后,放置于脐部,并在上面覆盖掌心,用3分钟时间揉腹,接着5分钟磨腹,对水分、天枢二穴加以点揉。接着,帮助患儿更换俯卧位,捏脊5次,若为湿热内蕴证患儿,应加推下七节骨,若为脾虚湿盛证患儿,则加推上七节骨。最后,协助患儿保持坐位,揉板门,清大肠,推脾土。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等加减上述手法,每日行中医磨腹1次,1个疗程的时间为5d。

1.4 观察指标与标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愈率与治愈时间,标准为:患儿每日最多排便2次,而且大便外观正常。

1.5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采用的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与处理数据,分别采用(均数±平均差)与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其组间比较则分别用t和x2进行检验。如果P<0.05,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均完全治愈,治愈率达到100%,治愈时间为2~7d,平均(4.3±0.7)d;对照组共41例患儿完全治愈,治愈率为82.0%,小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时间为4~12d,平均(7.2±0.8)d,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中医学观点中,小儿的体质稚阴稚阳,脾胃运化功能不强,不耐寒热,脏腑娇嫩,所以在内伤乳食、感受外邪等情况下,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出现异常,清浊不分从而引起腹泻[2]。一旦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病情发生迁延,就会增加治愈难度,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变证,如慢惊、疳证等。脐部被称为“肾间之动气”,与身体的五脏六腑和各条筋脉均有联系。通过在脐部放置中药药粉并磨腹,能够促进脐部吸收药物,进而在体内发挥作用,同时联合推拿方法能够改善临床疗效。中医磨腹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没有副作用,容易被患儿接受,疗效理想[3]。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联合中医磨腹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达到100%,高于对照组(82.0%),平均治愈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说明采用中医磨腹方式治疗婴幼儿腹泻,不仅容易吸收、药物起效时间短,而且能够有效减少患儿大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患儿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1] 钱泽霞,章新玲.中医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6):2915-2916

[2] 刘双柱.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9):146-147

[3] 王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8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12):1957-1958

猜你喜欢

内蕴脐部脾虚
自拟健脾除湿方治疗脾虚湿盛型汗疱疹疗效观察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