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均数》的旧貌新颜——比较北师大版新老教材中的《平均数》

2015-08-15李毓梅

新课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第四版用书平均数

李毓梅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盱江小学)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在我们小学阶段,要学习到三个统计量,它们分别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其中又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它也是学生学习其他两种统计量的基础。

以前,听过很多教师执教这一内容,总觉得课上完后,学生还是有些迷茫。于是,静下心来,总想琢磨个为什么。“难道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好?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到位?……”再次回想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就算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就算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这样的问题同样会出现。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这一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整个编排体系中稍靠前了些。在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三版教材中,把“平均数”这一内容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册学习,要清楚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于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当然,对教师而言,同样是一个挑战,所以才会出现上述之问题。在第四版教材中,我们欣喜地发现,编者将这一内容调整到了四年级的下册。编者的意图我们不得而知,但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整确实提高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效果。

新教材中不仅调整了这个知识点的学段,还对本课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更改。第三版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投篮,哪队的投篮水平高?”而第四版中呈现的问题情境是:“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更改呢?仔细分析对比,我认为情境的更改源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变化。在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三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在第四版教学用书中,则是这样写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三版教学用书中强调“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而在第四版中把这一条给删去了。

为什么要删去这一目标呢?难道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比较难达到这一目标,从而降低难度?通过分析教材,我发现,虽然新版教学用书中没有提到这一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要求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通过描述淘气记数字的水平来体会,但相比老教材而言,把这一过程给简化了。在老教材中,通过比较人数不等的男、女两队的投篮水平,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一个交流、争辩、分析与比较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明白当两组人数不等时,要用“平均数”来比较两队的水平,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但这一过程曲折、漫长,而且获得数据的过程也比较复杂,确实没有“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学”来得简单。我们知道,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反映了统计数据的集中趋势,而平均数的优点在于它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只要把这种价值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会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而这个过程则是越简单越真实越好。

再次比较,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一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都把“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放在了最前面,而把“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放在了最后,从这个编排顺序上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两版教材都把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

平均数的性质有很多,比如: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中的数: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平均数是各个数据将总量平均分担的结果等。虽然我们的表述已经在尽量减少数学味,但要让学生理解仍然不是件容易事。

在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中,仍然沿用了老教材的两种思路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结合统计图表,在统计图上“移多补少”,通过这种直观操作来帮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从算法的角度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两种思路确实能帮助学生清楚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在统计图表上“移多补少”,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直观模型,使学生一见到统计图形,就想到“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抹平”,一听到“移多补少”就“看到”平均数的算法。这两种思路是同一算理的不同呈现形式,学生在理解了“移多补少”后很快就能得出计算的方法,同时又结合算式进一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接下来第四版教材又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环节,教科书通过机灵狗提出的问题:“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6个数字是淘气记数字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一次实际记数字的个数,是几次“匀”出来的,并由此明晰了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中的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统计学是“用数据解释现象,数据是代表信息的,离开了实际数据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在这两版教材中,都有设计这一环节,只不过呈现方式不一样,老教材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实践活动”中,设计了:(1)调查你所在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2)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两个活动,而新教材中则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两种设计异曲同工,都是想通过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两版教材的设计目标相似,而学段的调整和情境的更改却使“平均数”获得了新生。

猜你喜欢

第四版用书平均数
吃书与用书
吃书与用书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不一样的平均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Acronyms of University Names
用书装饰心灵
关于农家书屋用书出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