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心理效应,探究习作秘密

2015-08-15史红真

新课程 2015年5期
关键词:柳树兔子效应

史红真

(江苏省张家港暨阳湖实验学校)

心理学家说:“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心理学效应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得恰当,就能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提高习作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尤其是低年级的起步写话,更应如此。比如,在辅导学生写《快乐的活动》一段话时,写之前进行了辅导,师生共同口头说了一段完整的话,然后告诉学生能把这段话写下来就不错了;如果加上开头和结尾,一共写三个部分,那就是会写一篇文章了,就有三年级学生的水平了。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欲欲跃试。批改的时候发现好多学生都把一篇文章写通顺了,有的写得很精彩。写话起步的时候需要的是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如果一开始就丧失信心和兴趣,今后的习作就写不好了。因此,我放低门槛,只要把句子写通顺就打优秀,不管写得多长,也不问写得多精彩。如果是写成一篇文章的话就加星。我把写得好的本子贴在黑板上,给他们书上打五角星。批完后,进行点评,让没有得到优秀加星的学生把同样的内容重新写一遍,获得好成绩的就再写另一个内容。通过再批阅再订正,孩子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柳树,我就多次引导学生通过亲历体验,促使学生习作逐步走向个性化。第一次,让学生对柳树进行仔细观察,把见到的写下来。由于学生了解到的只是柳树的表面特征,是简单的、片面的,写出的文章只是停留在外形特点上。第二次,让学生变换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于是学生观察到的事物状态就有了差异,开始有了新的发现,写出了《春光里的柳树》《雨中树》等。第三次,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以“我爱柳树”为中心去思考:这柳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是单纯的观察了,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与柳树有了一种精神交流,赋予柳树以人的思想情感。三次习作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学生的习作就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同样,如果老师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我班每日日记没有字数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体裁都没有限制,心里想的、白天看到发生的都可以写。为了激励孩子,提出5次优秀加星免除一周的大作文,他们一听很开心,原来增加的任务变得有乐趣了。有时,孩子写的话题比较集中,如如何为老师庆祝教师节、今日奇怪的天气等。我每天反馈日记情况,也进行辅导,还提供材料让大家学习。如微博上“上海发布”写的:“快要离开上海,夏妹妹情绪失控,温度忽上忽下,阴晴反复无常,早上强颜欢笑,下午号啕大哭。”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读了几遍,感受到了幽默语言的魅力。我也讲究教学语言。一天,黑板没有擦干净,我就让大家观察说话,然后自己说:“黑板上长了许多星星点点的雀斑,有的还是大块的黄褐斑,请负责的同学每日给它美容,让它不再‘上班’”吧。”孩子们捧腹大笑,把这个内容记录在日记中了。

这就是快乐作文。我让学生分析“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恰当,并提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每天皱着眉头学习,不如笑着完成作业。不开心过的是难受的一天,开开心心过一天,能感受时间飞逝。正如一位学生日记中写的:“我很无聊,耷拉着脑袋,忽然,发现昏暗的夜空中出现了皎洁的月亮……多么美好的夜晚呀。”每天给孩子找乐,孩子就不怕写作文了。写征文、观看汉字听写赛、演课本剧都是习作内容,孩子在如此丰富的生活中就有话可写。

【空白效应】

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要善于留白,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如,让学生交流半个月前布置的作业:介绍自己仔细观察的一种植物。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研究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不少:冬天到了,别的树都落叶了,松树为什么不落叶呢?秋天到了,别的树叶都黄了,枫树叶子红了。这是为什么呢?水仙花为什么生活在水中?它的鳞茎怎么来的呢?手一碰含羞草叶子,它为什么就会下垂?向日葵的脸盘为什么随着太阳转动?……学生写下研究报告,之后出示了一篇文章,让学生读中明白,写研究报告也有一定的讲究,查阅的资料太专业、照抄的不行,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使得语言通俗易懂。又通过一篇下水文明白报告可分哪几个方面写,重点写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给文章取个题目。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留白中发现研究话题,在课堂的再现体验中汲取写作素材。留白,会让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又如组织学生养兔,全班同学轮流值班当饲养员。兔子带来了很多写作话题:把兔子当模特儿,描写它的外形、吃食等特点,比较兔子刚到来时与饲养一段时间后的变化。饲养中途出现部分饲养员不带食物,引起兔子饥一顿饱一顿,有的学生为了不让它饿着就出校门到农田里偷青菜。为此,班级中举行了是否继续养兔的讨论会,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周末兔子谁带回家养,大家要举荐信得过的同学,就得把推荐理由写清楚、具体,有说服力。带兔子回家的同学得说服家长同意饲养,就需把如何安排兔子的窝、如何清理此窝、准备什么食物的计划写详细,周日的日记也有内容可写。饲养兔子让全班同学热爱学校、感受学习生活中不同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习作以外的意外收获。习作不再假话连篇,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

【链状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产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习作交流,也能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学写《牛郎织女》的课堂实录,必要的铺垫是需要的,因为“爱情”这个字眼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敏感而羞于开口的,同时也是非常想了解的。平时,学生之间也不好意思议论,但好多学生已经在看乱七八糟的爱情小说,有些是盗版而且具有魔幻等主题的,对学生来说这是糟粕。如何让土地上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在学生的心田种好爱情的种子,让懵懂而神秘的情感接受神圣而美好的感情熏陶,接受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的洗礼,课内习作教学就是很好的契机。刚开始教学时,学生一听到“爱情”两个字,马上露出笑容,鬼魅而羞涩。我故意让学生重复一遍,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这个话题应该大大方方地谈论。一节课上完,这样的笑容不见了,换来的是对纯洁爱情的敬仰。大家讨论了很多话题,如:从“决心”看出了什么?其他姐妹们会怎么劝织女回去呢?鹊桥相会时,他们会说什么呢?学生的答案还是多彩的,共同点是认为天上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再艰难也幸福。学生把真实的课堂记录了下来,写作训练就水到渠成了。在习作反馈中,大家的价值观进一步统一,文章结构的处理也更加成熟。《牛郎织女》仅仅是打开了一扇窗口,形成了价值观的共识后,其他三大民间爱情故事也是可以开发的教学文本。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模仿民间故事的结构,写故事新编。学生在领悟民间文化、感受文学之美、体会人间真情的过程中,进行创编实践,运用语言文字,锤炼表达能力。

当然,这些效应的启示远不止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愿心理效应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教学生涯。

朱淑军.心理效应:教育中的机密武器[J].教书育人,2012(34).

猜你喜欢

柳树兔子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柳树
兔子
会治病的柳树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