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网络资源,让科学课堂无限延伸
——启发学生课后动手小制作

2015-08-15刘长君

新课程 2015年5期
关键词:蛇形网络资源饮水

刘长君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

发掘网络资源,让科学课堂无限延伸
——启发学生课后动手小制作

刘长君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

偶然间,在网上看到最新的草根科技发明,不由感慨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也能成长为适应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的责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发展,需要教师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形成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理念与科学方法,并且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但是,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教师搜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互联网就是最便捷的资源获取渠道。教师要善于搜集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素材,把它们整合到科学课堂中,使学生在感受网络和科技魅力的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辅助学生学习。

回顾我自己在科学课堂上是否应用了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三年级《神奇的水》一课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一段视频资料——“饮水鸟”。于是我在课前自制了一个“饮水鸟”实物模型,课堂上演示了“饮水鸟”神奇的饮水现象,这立刻就捕获了学生的眼球。紧接着我告诉学生,只要通过学习,我们就可以自己做一个这样的“饮水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立即趋之若鹜,跟着老师的引导亦步亦趋,瞪大眼睛,怀着兴奋的心情,飞速转动大脑认真听讲,仔细实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理解了“饮水鸟”的原理就是水的毛细现象以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小组合作,或者与家长合作,制作一个利用水的毛细现象的“饮水鸟”或者“自动浇花装置”,参加展览。仅仅两天时间,学生就把自己课后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小制作带来。这就是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的益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又如,在五年级《摆》一课中,我先播放在网上搜集的一段视频资料——“蛇形摆”,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蛇形摆”吸引。然后围绕“制作蛇形摆”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带着奋斗目标,在情境学习中探索摆动快慢的奥秘,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神秘而好奇的心理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探索“摆”的秘密也不再枯燥。最后我演示自制的“蛇形摆”模型,换来学生一片喝彩声,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也被充分激发出来,我只经过轻轻点拨,学生立即按照要求,全班动员,齐心合力制作“蛇形摆”。

在课后的制作活动中,学生发现,简单的“毛细现象”“单摆”竟然有其他新奇的玩法。通过这样的课下延伸活动,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学概念以及原理,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借鉴网络资源会使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然而,选择网上资源需要教师独具慧眼,仔细甄别,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资源。因此,从网络上借鉴的科学资源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要具有相关性。网上发掘的科学资源一定要切合教学内容,恰当地为教学重点服务,不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任何误导,影响教学目标的达到。(2)要具有趣味性。新鲜有趣的素材才会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3)要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内容应贴合学生年龄实际,难易程度要适中。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发掘网络里这些科学有趣的小制作,将其带进课堂,然后让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活动,不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深化理解课本知识,还深深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课后的积极探索中,成长为新一代的具有科技创新意识的社会公民。

贵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蛇形网络资源饮水
简易饮水鸟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基于SDN的分片网络资源编排系统设计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TP347不锈钢蛇形管制造工艺
古希腊的符号蛇形珠宝的诱惑
在线社交网络资源评论关系超网络演化模型
饮水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运用优质网络资源 促进数学课堂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