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阅读课堂中探寻作文教学之路

2015-08-15余燕

新课程 2015年5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余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阅读课堂中探寻作文教学之路

余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语文课本缺乏对作文进行序列性编排,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就作文教学茫然若失,更缺乏对学生有效的作文指导,作文课流于形式,学生作文能力日益退化。针对状况,就语文教师如何巧借阅读教学,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作文教学活动谈几点看法。

语文素养;目标原则;教学计划

一、背景研究及现状分析

作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作文能直接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难怪作文被称之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作文教学,强化学生写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却不尽如人意。

1.表现为社会质疑:学生作文能力普遍下降

大量的应试作文训练,让许多师生忘记了写作的初衷,只会“机械操作”。《文汇报》曾经刊载复旦大学中文系孟金蓉老师的话,“上写作课,如果我不布置一个具体题目,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管写散文还是记叙文,交上来的作业都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东西,格式很标准但缺乏个性。”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有同感,许多学生的文章空洞无物,记叙文是流水账,平铺直叙,没有动人情节;议论文光有论点和论据,缺乏自己的论断;难得有自认为文笔不错的学生,写散文时纯粹用华美辞藻堆叠,形散神也散。不仅如此,农村偏远地区的部分学生,由于远离都市及农村家长的不重视,他们的图书阅读量少得可怜,词汇积累不多,语言表达能力匮乏。这都成为当下学生作文能力下降的原因。

2.表现为教师疑惑: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确有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非常不错,作文题目一出来,这些学生好像无需思考,写作时扬扬洒洒,信手拈来,而且文章值得一看。这让不少教师感叹,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但我想说,仲永般天生智慧的有几个?难道不是由于这些学生从小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家长的正确引导?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写作教学的不重视,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作文指导,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优等生不教照样好,差等生再教也写不好,在此种意识引领下,那么“仲永泯然众矣”也就不难想象了。另外,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善于写作,善于写作也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能教好学生写作,这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现状之一。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不肯用心教学,懒于练笔,那么“不会写者教不会写者”的悲惨局面也就不难显现。教师对写作教学的意识淡泊,教师自身作文教学知识的不足以及游离于社会与时代脱轨的现象也难教出有优秀作文能力的学生。

3.表现为对教材迷茫:教材如此灵活多样,没有定序如何循序渐进地作文教学

改编后的语文课本最大的亮点是多了“综合性学习”,这是一个综合性学块,融探究、合作、实践、写作等于一体,编者的初衷应是希望学生在充分实践后有体悟、有话说、能写作。可正因“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广杂性,使教师教学时失了方向感,不知怎样对作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也致使学生写作时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就“综合性学习与作文教学”我询问了好多语文教师,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跨度太大,容量太多,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经历;另外,即使写得内容有了,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但写作技巧上如何对学生加以循序渐进的有效指导,让一名普通教师来把握,就像是在编一套作文教材,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种状况下,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惯有作法就是:置之不理。因此,作文训练随意、无序,布置作文时又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地进行训练。不难预想,新课改下教师是如何应对学生写作的?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如何?

二、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打造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及营造轻松、舒适的作文教学氛围。既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性,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又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在阅读课堂中展现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平等对话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作文能力,在独特的学习经验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及教学艺术,让教师充满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智慧,真正做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对话的朋友,有效引领学生快乐写作。

(二)研究原则

1.预设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语文作文教学拓展了新的领地,而作文教学的技巧指导则需要在广泛的阅读教材中寻找依据与方法。因此,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师生作文智慧生成的场所应注重预设,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素材、写作技巧提升的理想之地。因此,我们应以备课为抓手,从文本、学生等方面做充足的预设,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预设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教师根据学生学作文的需求适时调整,随机应变,上出有生命活力的作文课。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借阅读课堂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对文本结构的把握,让学生首先树立一个整体意识。在阅读范文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整理范文提纲,把握文章主体结构。也就是以教材为媒介、教学目标为指向、师生互动为核心,各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发挥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

3.真实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是社会的需要,是做人的需要。优秀的文章可以大量使用文学艺术手段,也可以适当虚构,但一切必须有生活的原型,也就是基于真实。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指向。

4.发展性原则

借助阅读教学的作文课堂更应做到张弛有度,有一定的弹性,而不应破坏结构的整体性,一旦教学情况发生变化,就得对原教学方案作随机处理,调整得当,重组自然。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服务。

三、写作教学的改革思路及对策——巧借阅读课堂之沃土,助作文教学之花绽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也是综合性学科。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可能只是单个模块式学习,它必然包括字词学习、口语交际、知识积累、文学素养、写作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抓住一切学习写作的机会,有的放矢地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阅读课的教学,阅读范文本身就是一篇值得欣赏的美文,我们在品味语言、把握主旨的同时,也经历着一次非常好的作文教学。多年来,我在阅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把准方向,有序教学——制订阅读与作文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做事没计划,盲人骑害马。鉴于新课程教材没有明显且有序的作文教学计划,因此,在学期初,教师就必须通盘浏览整册教材,根据每课课文的特点,理出一条有序作文教学的线索。制订出既符合阅读教学特点,又符合作文循序渐进教学规律的计划。如《紫藤萝瀑布》: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②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⑤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

此文广泛运用各种修辞,生动又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的状貌。因此,在对本单元教学制订计划时,以“巧妙利用修辞,让事物丰满形象起来”进行作文写作训练。因为事先有这一打算,所以课堂上再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通过先品味,再体验的方式,自然感受到修辞的美,也会对修辞有跃跃欲试之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一举多得。

当然,制订作文教学计划前首先得充分备好学生这一课,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制订相应可行的计划。计划要细致、明确,什么阶段应学会什么,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平,可以使用什么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教师胸中有丘壑,学生心中有谱,教有方向,学有奔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当好引导者,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二)关注教材,厚积薄发——充分利用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无不告诉我们阅读与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但凡作家,肚中没点墨水,也是“挤”不出“牙膏”来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学好语文,学写作文,首先得充分积累素材,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素材,增强语感,为产生写作灵感蓄势。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具备了流畅的表达能力,拥有了丰富的文史故事、道理,借鉴他人文章,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薄发。

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课本及课外文史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生的作文选材范围,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仿写、续写、补写等形式,提升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同中求异,异中求新,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可以说被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名篇、名人名例、经典言论,其中有着无数精美的词汇语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提供了写作材料,为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立足课本,让课本成为作文的主要材料。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

2008年徐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成长回眸》以独特的选材方式赢得了改卷老师的好评:

……吹去《城南旧事》表面的灰尘,回味英子的童年……当爸爸的花儿片片飘落……翻开《我的母亲》一页,又体味胡适小时候母亲为其舔去病眼上的翳痕……回眸鲁迅的成长,揭开《呐喊》《彷徨》的纸页……竟看到了辛亥革命不彻底而造成荒凉萧索的故乡;看到了落魄可悲的孔乙己;看到了受人欺凌哀其不幸的祥林嫂……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心;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从彷徨无知中看清社会,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

作者巧妙梳理所学课文内容,合理整合文意,融众篇美文为一体,美满赢得高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写作材料教给学生。譬如,我把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利用范文及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是那么的虚伪、虚荣、唯利是图;可若我们换个角度,从资本主义社会整个大环境来看,他们何尝不值得我们同情,不是生活所迫,不是整个大环境的“金钱至上”观,他们可能会如此吗?再如《伤仲永》,后天缺乏教育是使仲永泯灭为平庸之辈的主要原因,文章看来好似父亲的愚昧无知只顾眼前利益使他沦落为普通人,但试想,若仲永真的一心向学,执著于学习,想必别人也无力阻挡他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因此,有效利用阅读课,巧用教材,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作文材料,不仅能提高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灵活巧借,运用自如——从教材中借鉴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带着欣赏的眼光向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与自己的写作相去甚远、无法借鉴。因此,教师对文章的写作特色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契机,引导学生尝试用作者的写法写作,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成功,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教学:

师:故事在菲利普一家提前结束了哲尔赛岛的旅行中结束,那么,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呢?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生1:我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是爱慕虚荣的人,从父亲决定带两个姐姐去吃牡蛎,学两个太太高贵的吃法中看出。这儿作者运用了行动描写。

生2:我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是冷酷无情的人,从父亲忽然发现那个又老又脏的水手像是于勒后小心地避开他,以及和母亲神情高度紧张、向船长打探水手以及最后转乘圣玛洛船离开等中看出,这儿作者细致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生怕于勒认出他们的神情,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以及行动描写。

生3:我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是唯利是图的家伙,从一开始他们把于勒赶走到后来听说于勒发财后整天盼着他回来,再到最后认出是于勒后又远远地躲着他看出,作者在这儿也运用了行动描写。

……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通过小说,我们淋漓尽致地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本性:爱慕虚荣、贪婪势利、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而这一切归功于作者充分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由此可见,要充分展现人物性格,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是不二法门。

师: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情节一波三折,老师在这儿设想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看到的那个又老又丑的水手确实是于勒,而他也确实是个富翁,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试探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的话,小说又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生:菲利普夫妇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向于勒道歉,讲出他们先前这样做的众多理由。

……

师: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来展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我们是否也借用一下这些描写手法,把刚才大家的猜想写下来呢?整堂课学生的反应比较活跃,连平常最讨厌写作的学生也都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例如鲁迅的《故乡》,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也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展现这一主题的呢?本人在授课时着力于从“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入手,尤其着力于“亲密无间”与“隔膜”展开,少年闰土是如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憧憬,而中年闰土却是如此木讷、拘谨,甚至麻木,作者借以表现主题的方式就是巧妙地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及言行上的较大差异。除此,文中的另一人物杨二嫂也通过对比方式较细致地加以刻画。前后两组对比,极好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深刻挖掘了造成他们如此现状的根源。此时,时机已成熟,教师反问学生:“我们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源于什么?”答:“源于作者对人物的精心刻画,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明白了对比手法对于表现人物、揭示文章主题有巨大作用,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自己的父母,展现父母的勤劳、无私……

教材中选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篇篇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适当地选好角度,尽可能地展现文本在写作方面的价值。如七上第五单元《羚羊木雕》,可以展现不同角色各具特色的说话艺术;七下第二单元《最后一课》,通过人物细致的心理刻画展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八上第二单元《老王》,通过平凡普通的事例展现人物朴实热情的性格特点……

教材无处不是美文,无处不有写作的范例,本人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的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是成功的关键。如八上第二单元李森祥的《台阶》: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选文中“抄”“贴”“挺”等动词把父亲造好台阶后内心喜悦却又极其不自在的神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细节描写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修饰语的运用。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成长回眸》《幸福》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还要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对比等写作手法。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还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

(四)发扬个性,找寻优点——改变作文讲评方式

虽然我是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但谈到作文讲评,我总是深感惭愧。虽有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我总感觉有心无力。不过学生的作文状况容不得我停下脚步,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以名家范文为例,把学生的优劣处巧妙地与优秀范文比拟,使学生从对比中有所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如,议论文教学时,以《说“勤”》为例,我抓住“勤是美德”“勤出成果”“勤出智慧”三个分论点教学,它们各自独立,又综合一体,条理清楚,思路清晰,这是非常值得学生借鉴的一种议论文写作思路。同时,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深入论证论点,由此启发学生的拓展思路。这样的阅读课,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更明确了今后的写作思路。通过跟优秀范文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学生看到了自己作文的不足,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文难,作文教学难,但若师生都多作一番努力,作文教学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对于阅读课堂巧生作文智慧的思考

1.生活即语文,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作文素材,语文课本中也有着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例、经典故事以及精美散文,面对惰性的学生群体,需要教师有长期督促让学生学懂学通甚至背诵的准备。

2.作文教学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学生在作文之路上贵在尝试、贵在坚持,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时执著地追求写作技巧并让学生进行扎实地写作练习。

3.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评时一定要兼顾个体差异,要善于抓住一切合适的时机给予学生表扬、鼓励,让学生从鼓励中获得更大的写作动力。

4.学生好的作文习惯的养成,也需教师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丰富写作体验,多写下水作文,促成彼此共同的进步。

[1]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6.

[3]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2005-01.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5.

[5]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1.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