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基于观察基础上的“宇宙”单元概念与建模

2015-08-15石晶华

新课程 2015年5期
关键词:月相日食太阳系

石晶华

(浙江省新昌县南明小学)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基于观察基础上的“宇宙”单元概念与建模

石晶华

(浙江省新昌县南明小学)

地球空间单元的概念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建模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脚踏实地地观察和记录,是进行一系列建模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教学难点的突破为出发点,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裹挟着学生一起脚踏实地地观察,在拥有更多直观、深刻印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观察;记录;模拟;概念

一、一堂学生自己上的宇宙课

学生的关注点包括:

1.关于月球(包括月球环形山、月球表面温度、没有空气及与地球关系等)

2.关于太阳系(包括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冥王星等,不包括太阳和地球,但是讲到流星)3.关于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银河系特点等)4.关于宇宙(包括宇宙大爆炸、光年、星座、北极星、黑洞、白洞、虫洞等)

这一课,学生没有关注的点为:月相形成原因、太阳特点、地球的特点、日地月三者的关系等。

地球空间单元的概念就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建模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脚踏实地地观察和记录,是进行一系列建模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体验观月,感知天文

1.引领学生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学期伊始,教师就确定本学期的重点观察对象为星空,同时,提前学会使用星座图,学会利用星座图观察星空,确定星座位置。

我把学生按照兴趣分成几个观察小组(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邻居等),每天早晨或傍晚7:00,观察并记录月相的形状、相对建筑物的位置(提醒学生,按照农历的日期记录),用简图画下来或拍下来,并在每节科学课上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奖励。连续观察两个月以上(以防天气变化,连续几天看不到月相),直到上“月相”一课集中展示。

2.及时解决观月中遇到的问题

收集学生在观察中遇到的问题,用即时贴的方式征集答案,预热对月相形成的思考,教师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引领学生思考。

古诗中描述的月相是农历什么时候的月相?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是多少?

为什么有时候能在白天看到月亮?

你看到连续几天的月相亮面有什么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2015年春天连续一个多月的阴雨使第一个月的月相观察成为泡影,偶尔一天晴朗,我立即让学生观察记录,但还是没法形成规律:3月11日~13日(农历二月十九~二十一)天晴,接近下弦月,没有看到朔。3月24日~28日(农历三月初三~初七)接近上弦月。4月6日(农历三月十六)上“月相”新课。

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调整了记录方法:全班每个人都去查找自己农历生日的月相,并剪下来,在教师的帮助下贴到观察图上,结果我们就有了一张比较完整的月相图。

3.充分暴露前概念,提供新的证据

在学生没有充分认知月相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描述月相?我还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点——自己生日的月相入手。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月相排列在黑板上,但是,无论是形状还是亮面朝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恰恰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

这时,我把一张全月月相图投影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对照,重新排列,并提醒学生说出他们调整的依据: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的月相亮面朝西,并逐渐变大变圆,下半月的月相刚好相反,亮面朝东,逐渐变小变缺,直到朔日看不到月相。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新的证据:每天同一时间观察月相,月亮的位置每天都会往东移一点点,周而复始。进一步提问: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在学生初步提出猜想“月相的形成与月亮绕地球逆时针运行有关,并且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后,利用动画再现学生的猜想,并请学生思考:你看到所有月相的变化形成了吗?月球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月球怎样才能发亮?

三、指导建立模型,深化概念

要建构学生宇宙单元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教学知识和概念上,要充分利用模型来模拟天体星系等的运动,这是由地球空间单元的特殊性决定的。本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证据来模拟天体的运动,建立天体运动模型,从而建构概念。

1.月相形成模型

在充分认知和猜想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黑白半球教具,要求学生和同伴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月相变化。在建模前,教师先和一位学生进行互动,其他学生对照动画进行修正,如月亮的亮面始终朝向太阳,并围绕地球逆时针转动,观察者面向月亮等,这样就为模拟实验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教师进行指导。各小组完成模拟以后,我们又改用两位学生的脑袋模拟月相变化过程(脸的半个球面为亮面,头发的半个球面为暗面),其他同学判断四个特殊的点,会出现什么月相(朔、上弦、望、下弦),这样新的概念就形成了。

2.日食、月食模型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一次全面普及日食的好机会,我本人也是当时迷上天文的。于是,在制作PPT时,我把那时的记忆重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日食全图、十八般兵器观日食等勾起了学生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同时,日食观察的注意点、日月食的类型等知识也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日食或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利用模型模拟日食、月食形成,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只要提供合适的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和小球),放手让学生探究,他们一般都能自主设计、分工合作,通过建立模型、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得出结论。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概念和经验,又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太阳系模型

太阳系的概念是在建立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建模前,辅以简单的动画演示,可以看到太阳系的整体运行状况,初步形成学生对太阳这个天体系统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动画还是教材中的太阳系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太阳系的存在状态,那么怎样完善学生对太阳的概念呢?

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我们按比例缩小了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把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八大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单位:厘米)0.05,0.12,0.13,0.07,1.43,1.20,0.51和0.49(可用材料袋里的材料),而他们与太阳的距离为(单位:米):5.8,10.8,15,22.8,77.8,142.9,287.1和450.4,显然无法在操场上完成这个模型的构建。在这样的构建模型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在头脑中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地球更是宇宙中一颗渺小而特别的星球。

4.宇宙模型

有了前面建立星座模型的经验,学生对于光年的认知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宇宙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几光年或者几十万光年、100亿和1000亿等庞大的数据已经超越了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程度,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让学生了解宇宙正在膨胀着、不断运动变化着,还要尽可能科学地解释教材中恒星的一生,渐渐地,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一个较完整的、发展的宇宙观。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软件降低“宇宙”单元的学习难度,比如通过在电脑中安装“模拟星空”软件和“Google earth”软件来辅助教学。只要在模拟星空软件中输入当地的坐标、观察的时间和季节就可以显示出星空的景象,并且在主要星座和恒星上作标记,这样便于学生认星。这些三维的动态软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赵彦美.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月相日食太阳系
月相历
制作月相盒
在太阳系游山玩水
阅读理解专练(三)
巧观日食
太阳系的今天
勇闯太阳系
一日食,四季过
壮美的日食
EasyNight日食小题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