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的培育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

2015-08-15朱晓婷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育

朱晓婷

(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一)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大学生价值观指的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在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并形成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是她们对人生的看法、立场、认知和态度。

作为大学生个体而言,她们处在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大学学习期间是青年对社会的“延长赔付期”,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时期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来看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多从个人的切身利益为角度看待客观事物,主观色彩明显,在价值判断上表现出个人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同时,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容易在一些负面的、缺乏真实性、非主流的声音中迷失方向,可能会表现出缺乏国家认同感、政治立场动摇、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

基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应契合国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文化的背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培育途径主要分为几个环节:一是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公共课程,使学生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内涵;二是第二课堂的文化教育,学生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校园活动中,自觉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第三课堂的实践教育,提供多种渠道和途径,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中收获人生财富、体验人生价值、升华价值观念。

二、志愿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人们采取自愿的、不计劳动报酬的方式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行为的精神,核心是“奉献、友善、互助、进步”,通常具备三个重要因素,即信仰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自1993 年开展以来,得到了高校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环境保护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等几大类志愿服务。在时代的感召下,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也日渐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学生价值观与志愿精神的互动关系

(一)志愿精神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志愿精神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它与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爱国”“友善”,社会层面的“平等”,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也是志愿精神的内在价值。

志愿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它所倡导的实践理念和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过程的实质就是更新和补充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过程。

(二)正确的价值观是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支持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元价值思潮下的引领教育、身边优秀人物的榜样教育等为他们理解志愿精神的实质内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立场,为志愿精神培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才能付诸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践行和传播志愿精神,才能引导大学生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分析

本研究所取样本来自于中华女子学院,全部为女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25 人,随机发放问卷330 份,有效问卷311 份。

(一)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调查显示,52.4%的学生大学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组织者中学校或院系占到80.3%;志愿服务主要以大型会展或大型活动服务、帮助孤寡残和环境保为主,在社会安全服务和社会突发事件服务方面参与度较低。可见,大学是培养学生志愿精神的最佳时期,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女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女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注重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87.5%的学生认为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多少,71.8%的人认为参与志愿活动对个人价值观确立的影响程度较大,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

女大学生价值观确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在动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奉献爱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积累经验开阔眼界、促进学业或职业发展。48%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对自身价值观的确立影响最大,35.8%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自身价值观的确立影响最大,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经常与家长联系,为做好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在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因素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志愿组织的理念和制度、个人的兴趣爱好、朋友同学的态度和行为。

(三)女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自我评价

在对参与志愿活动后产生的影响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认为“更加富有爱心、责任心、善待身边的事物”,“弘扬社会风气、助推社会进步”占68.3%,“展示大学生风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占57.2%。可以看出,通过志愿活动,学生能够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23.8%的女大学生认为志愿活动对培养和树立大学生集体主义和服务意识“非常有帮助”,56.7%的人选择了“很有帮助”,16.1%的人选择了“比较有帮助”,进一步印证了志愿精神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互动关系。充分体现了志愿服务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培育服务理念上的意义明显。

(四)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女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内涵认识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刻,大部分志愿者都知晓志愿精神,但仍缺乏一定的价值认知,这意味着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志愿精神内涵的宣传和学习,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是目前学校在志愿服务宣传方面受众性不够广泛,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学校目前在组织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上,列于前三项的依次是宣传太少、活动单一和形式主义,这也与在个案访谈中,女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提及的问题基本符合。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实现志愿精神的普及和志愿服务的长效化机制”是:提供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制定完整的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完善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同时,她们认为要解决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需要加强的几项工作是: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志愿者队伍;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志愿文化。

五、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培育的途径

以志愿精神带动、树立、培育、促进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应该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深化情感认知,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是她们理解志愿精神的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她们在情感上关于爱、尊重和需要的体验,增强大学生在实践中的服务意识体验和价值感体验。

女大学生是中华女子学院的主体,其自身的素养也体现和展示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作为女性,具备细心、温柔和爱心等特点,同时在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内化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特品质。这些良好的特质都使得女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秉承着奉献爱心、工作细致、待人友善的态度,又能在处理突发事件、组织沟通方面发挥自立自强的优势。

(二)培育志愿文化,营造全员志愿服务氛围

志愿精神对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我校为例,志愿精神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实质内涵,不仅与女院精神有契合,更能体现新一代女大学生知行合一、有社会责任感、有公民意识的人格魅力。因此,要将弘扬和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与女校精神精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志愿服务意识、女院精神践行意识。

校园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主阵地,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既能够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深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也能够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第一课堂传授教育和第二课堂文化教育两种方式:第一,提高基础教育课程在女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的针对性;第二,加强校园各种媒体的宣传辐射力度,树立优秀志愿者榜样力量,通过举办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者项目、优秀志愿者团队,组建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西部志愿者回母校座谈等活动,在校内广泛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和服务理念。

(三)发挥女校特色,打造精品志愿活动项目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开阔,长远发展来看,塑造“品牌特色”,在众多高校中突出亮点,使志愿服务精品化、项目化、特色化、本土化,让本校学生在寻找志愿服务项目时更有优势和机会。

举办贴近学生群体的志愿活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智能优势,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类、法学类、学前教育类、艺术表演类等在志愿活动中的专业性作用,发挥《礼仪与修养》《女性学》及各类博雅课程的内在文化素养,体现学校的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逐渐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向礼仪服务、社区服务、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方面拓展和延伸,形成专业化较强、专业知识扎实、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品牌活动,彰显女校特色。

学校要在推行项目化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优秀品牌,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创造的优秀品牌,吸引企业、个人、社会慈善机构等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注入资金,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四)健全保障机制,提供志愿精神动力支持

志愿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主要通过机构保障、资源保障和培训保障。志愿活动的组织单位主要通过院系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学校各类公益类社团,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组织的管理,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第一,要加强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大学生社团,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人员招募、日常管理以及激励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导志愿服务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第二,高校团委或学工部门要对各类学生组织年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负责人在联系志愿服务项目时,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规划,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形式主义;第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强与外校的学习交流,选择适当的服务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

志愿服务的成效受服务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制约,目前,发达国家的志愿者培训已经由最初的基础服务知识讲解延伸到专业技巧层面,在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应该主动承担和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力度。学校应该加强志愿者的业务知识、健康知识、礼仪规范、安全知识等培训;加强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意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便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能力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优化外部社会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稳定的支持。

[1]白月娇,崔晓琰.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2012,(09).

[2]代倩.志愿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北京教育,2013,(03).

[3]颜睿.志愿精神的文化渊源与现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4]陈翔.价值认同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培育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3,(06).

[5]王倩.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辽宁:辽宁工业大学,2013.

[6]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Z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育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