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与不打”

2015-07-08张凌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毕淑敏错误责任

张凌辰

前几天,在微信中连续转发了两则关于“打孩子”的文章,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赞成、反对者皆有,也有“到底打不打”的疑问,可见这是一个许多人在家庭教育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觉得两篇文章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晰透彻,所以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参与争鸣。

毕淑敏的文章意思很明确——孩子就是该打。但是仅仅谈了自己的儿子,没有就教育的整体问题而言,需要读者自悟,且先不去管它。

另一则文章写了6个问题,只问不答。“1.如果孩子有能力还手,我还会打吗?2.如果亲人或朋友不听我的话,我会打吗?3.如果孩子所犯的错误中有我自己的责任,我会打吗?4.我自己以身作则了吗?5.我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了吗?6.除了‘痛下毒手,我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到底打不打呢?”每一个父母一定都为此纠结过,但如能清晰地回答上述6个问题,就不必纠结了。

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关乎孩子,一类针对父母。

先说孩子。如果他(她)在还没能力还手,说明其正处于懵懵懂懂、是非不明的可塑年龄,是一定要及时正确地教育的——教育的方式很多,打是其中一项。孩子不是亲人朋友,更不是陌路,对那些人最多是有感情,绝无不可推卸之责任。而对孩子,称职的父母必须把教育好他(她)作为目标,为此用任何方法都不为过。

再说父母。如果确定孩子所犯的错误中没有自己的责任;如果确定自己已经以身作则;如果确定已经将心比心换位于孩子,仍不该犯如此错误;如果确定已经由缓渐急地用了很多种方法,仍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那就该打!此时的父母还不敢打,其后自己必“被打”,不是被打在身,就是被打在心。

道理似乎已经说清了,但是否对真实生活有帮助呢?

现实是,家长打孩子的时候,常常早已被气得火冒三丈,根本顾不上回答问题就“痛下毒手”了。这样的打是不理智的,打得双方都很疼很痛苦,但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还有一种情况是明知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了,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结果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造成孩子蔑视父母无能,此后更加有恃无恐的结果。也就是打前犹豫的,常常都没打,孩子会一错再错;打完后悔的,打了也白打,孩子会变本加厉。当然,也有“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后还能让人家心服口服,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的;更有垂拱而治,顺其自然,培养出优秀人才的。

可见,“到底打不打呢”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能采用正确方式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是经常思考该怎样教育孩子。上文中的6个问题并非“圣经”,同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个错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吗?”“孩子已经知错了吗?”“我现在真的是要帮助他(她),而不是泄愤吗?”……经常会用这些问题扪心自问的父母绝不需要“痛下毒手”,反倒一定会“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到底打不打呢?”这并不是一个由别人的文章来决定的问题,每一个父母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不同性格气质、修养文化、人生境遇的父母会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殊途同归,只要你所采用的方法是有既定目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适合你的家庭情况的,就一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毕淑敏先生在她的文章结尾写道:“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我猜孩子不一定懂,或者不能完全懂。但他终究会有不再是孩子那一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淑敏错误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善良是颗种子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期望嘱托责任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