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2015-07-07叶新良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探究式学习阅读教学

叶新良

摘要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采取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81-02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都依赖于阅读。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采取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乙,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而“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钻研课文,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提高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受用终身的自学能力。

一、抓住文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课文题目可谓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课文题目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课题入手无疑是课文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探究思考:烛之武是谁?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退了吗?他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这样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对文章题目产生了探究兴趣,又在分析欣赏中感受了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二、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文章中往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到引出话题、开宗明义、奠定基调等作用,而文章的结尾一般起到是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等作用。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提问时,也可以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文章的开头为我们描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阐述故都的秋的这些特点的?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在探究学习课文中,教导学生学会了“阅读与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写作的重要表达技巧,终身受益。

三、抓住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课后练习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筛选、有目的设置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像补充知识、澄清认识、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提高自觉意识、总结课文等,这都是一般练习题所不能取代的。探究思考完成课后练习题的过程,既是对所学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复习,也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例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大题。这道题要求学生在读完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的基础上,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同时要求学生思考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含蕴。这样的练习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探讨思考,还是对学生探究式阅读学习的方法指引,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抓住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其他内容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其他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进而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性,获得审美愉悦,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及境界,最终提高自己表现美的能力。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林冲由逆来顺受到杀人上梁山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狠毒凶残,说明人民只有反抗才有生路,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这样的主题不难理解,但是要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样的主题表达出来的,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林教头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反抗的道路的?官府又是怎样一步步逼迫他的?学生只有仔细阅读课文后才能找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把握了文章重点又深入细节的分析探究了课文,目的明确,全盘把握。

五、抓住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叙事文本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大凡成功的叙事文本,或叙事诗,或小说,甚至叙事性散文,都是借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直观印象,并以此构成文本的核心内容。这些人物形象身上也就寄寓着作品的主要意义所在。在叙事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以此作为教学的契机和突破点来引导学生提问,组织教学。例如,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列出来,接着思考探究这些人物各有什么特征,文章是怎样描述他们的。学生只有在熟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才能概括出人物特征。这个过程不仅分析了人物形象特征,也梳理了文言字词句知识,还可以学习记叙文中人物塑造方法,提升作文写作能力。教学《鸿门宴》《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六、抓住文章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文中那些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转前后的语句。把握了关键语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提问,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例如,教学《过秦论》,我们可以抓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找出文中哪些是描写其“攻”的?哪些是描写其“守”的?“守”有哪些措施?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教学《老人与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桑迪亚哥:“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桑迪亚哥身上是怎样体现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究,学生都不能脱离文本,要在阅读中深入思考,而整篇文章的主题等知识也都顺带一一探究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真谛。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许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做老师的去探究。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探究式学习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必将有力地推动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相信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会开创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探究式学习阅读教学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