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5-07-07白宪臣王天仕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范学分专业

白宪臣+王天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56-03

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和师范性,作为履行教育职责的教师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培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面对教师教育受到当下的市场化冲击和高校内部学术性高标准要求的现实,如何保证师范生的“师范性”已成为值得深思的课题。过去仅仅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在数量上的需求,而现在开始有条件满足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河南大学现有国家级师范类特色专业8个、省级师范类特色专业4个,校级师范类特色专业3个,涵盖了我校现有的所有师范类专业,成为我校办好师范类各专业强有力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师范类专业坚持以现代大学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用质量意识、开放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统领教学全局,围绕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这一根本办学目的,从优化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验教学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加大科研支撑教学的力度、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规律等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师范教育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理应贯彻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考虑到师范生未来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我校在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加重做最优秀的教师这一“精英意识”教育。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控制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在师资、教学条件、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严格按照专业规范办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应当提高综合素质,在各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决定于对教师教育的性质定位,《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一种专业有五个关键标准: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在本领域的实践活动中个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可以说,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完善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总蓝图。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双重原因,河南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实现了从师范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回归性转型,仅有部分专业保留了师范专业。为了保证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自2000年开始,多次对专业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围绕能力培养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实现了从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到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课程结构向多元的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结构转变、从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等整齐划一的4年学制向3~7年的弹性学制的转变,同时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设置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人格特点的专项学分,对理科生加重了实验课程在总专业方案中的学分比重。方案在加大人才能力构成中的“学术性”维度比重的同时,突显了师范专业的“师范性”维度比重,以教育学科课程为标志的师范性特色课程的比重设置为总学分的11.3%。

三、增强师范专业办学实力

我们充分发挥河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进行开放型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进一步充实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结构。

1.优化师资队伍。多年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考虑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效益,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不断引进院士、黄河学者、海内外各类人才,形成了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校内各院按照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截至目前我校共获得省级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要求各院采取教学活动前进行教学理论与技能培训、教学过程中随机督导评价、教学活动后及时开展教研活动,学校每学年通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质量奖评选、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3.加强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近三年来学校新增600万元加大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使师范生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能力显著提升,师范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要是由三大方面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170学分左右。当前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政治思想品德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社会主义建设、国际政治与经济)、教育学科类(含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育)、英语、电脑、体育、军事等,50学分左右,教育学科类为8个学分;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共80学分左右,实习为6个学分;选修课程40学分左右。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共计14学分左右,不足总学分的10%。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主要是仿照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模式建立的,存在教师教育的专业学科课程不够深入和教师师范特征不明显的不足。

我校在课程设置上,长期坚持学科专业课和教育学科课程并重。教师作为专业性职业拥有自己的理论与能力、技能系统,必须经过特殊训练才能形成。这就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学科知识与学术水平及教育理论与技能水平两个维度上同时具备高水准才能真正担负起未来职业要求的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所以顺应时代发展,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开设专业课外,还在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技能课,体现师范性。

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我们采用了“课程群”和实验技术方法双维并用的课程整合机制,通过合并、删减、增加、重组等方式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与原有体系相比,最具特色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了7个理念。①引入“课程群”整合机制。②以实验技术为主线。③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④模块化随机组合课程内容彰显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个性。⑤突出能力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⑥开放的课程时空观。新的课程观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课程又包括了课堂外延伸课程。⑦突出人才的“师范性”维度。

2.理论课设置为“5+1+1”课程群模式。课程群模式中的“5”即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五大学科专业课程群,其功能主要是奠定学生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群模式中的第一个“1”即指学科视野课程,其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形成科研思路和专业创新思维打基础;课程群模式中的第二个“l”即指教育科学学科,其主要是针对师范生培养目标要求形成的具有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则赋予了学生的师范教育性和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具备了教师专业性。

3.实验课设置为“5+1”课程群、“3层次”课程体系。“5+1”课程群即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群、动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群、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群、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群、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群、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模块;“3层次”实验即把实验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实验课课程体系构建从研究生物学专业本科阶段实验教学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入手,把实验概括为基本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和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基本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各类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生物制片技术、解剖实验技术、以电生理实验技术为主的生理学实验技术、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等。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免疫学技术、PCR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这些实验技术以往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实验中,现在可以依据实验技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把有关实验项目整合起来形成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由几个实验项目组成,涉及若干个实验技术与方法。这样既可避免内容重复,又可节约时间和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畴有一个全面而较为深刻的认识。实验项目由改革前的146个调整为现在的184个,其中综合提高性实验由原来的12个增加为62个,综合提高性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总量的1/3。各课程群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提高性实验学时百分比分别为55.8、44.2、68.3、31.7、34.5、65.5、31.8、68.2、53.1、46.9。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配比为1:1。另外有研究性实验若干,供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修,研究性实验课题可以是学生独立设计的课题也可以是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完成实验后计一定的学分。

4.实习课程包括动植物野外实习(2周)、教育见习(4学时)、教学技能训练(4学时)、教育调查与分析(课余时间)、教育实习(8周)。

5.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开放办学。多年来,我们用开放的课程观改造课程,使得对课程的认识不只定位到课堂教学的课程,而是把能够用于培养学生发展的各种有利资源和形式均纳入到课程的范畴。我们用开放的教学时空观指导教学尝试了国内国外“3+1(或2+2年)”、校内校外3.5+0.5(或3+1年)、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引进中科院等优质课程资源、邀请中学教学名师进行说课引领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胜任力、用人单位的认可力均著提高。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加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投入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截至目前,我们学校以基本实现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也为我校教学方法的创新组合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事实上,传统教学方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不断筛选、淘汰、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和利用,因而需要辩证地对待它。其中讲授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认为它是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它可以让学生减少探索时间,避免走弯路,有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授法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他的缺点就是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着力推广多媒体互动启发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不断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之领会概念、掌握原理、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大胆地推测,发表己见,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2.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与基础教育改革实际衔接。为避免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节,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增加了中学新课标解读、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内容,并组织学生到周围中学现场听课见习,并要求学生用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解析所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范生基本功训练。除了给学生讲清现代教育理论的概念外,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调查与统计分析,在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和试讲,开展讲课互评活动,在板书、备课、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与未来可能从事的教师职业相关的五种具体能力:即能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写规范的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能讲好一堂课,会评价一堂课。通过训练提高了师范生的从师技能,增加了择业的竞争力。

六、建好实习基地,抓好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教学教育的实践活动;是锻炼和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等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其熟悉和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增强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的好机会。因此,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在赋予学生专业教育特色和职业未来指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着力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心组织好教育实习。为了保证实习质量,我们的实习形式一直采取统一组织、集中实习、老师指导的方式,学生的实习由带队老师和实习学校老师一起指导,本校实习老师偏重指导学生的备课、教案的准备、试讲、与实习学校沟通等工作,实习学校老师偏重负责实习学生课堂教学组织的点评、课堂教学内容科学性和难易性的把握、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情景性技巧的运用等。指导教师在学生走上讲台之前,在备课、书写教案、课堂教学预设、心理调适等环节上都要给于切实把关,严格指导。在实习之前学院要召开动员会,向学生讲清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学业标准、要求和注意事项,介绍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公布实习地点等等。在实习中间还要召开各实习小组关于实习情况的通报会,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实习结束召开实习总结会,各小组介绍本组的实习情况并推选学生代表进行讲课汇报。

2.加强与中学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保证顺利实施教育实习教学计划的重要前提,我院十分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在开封市田家炳中学、开封市第25中学、开封市第14中学等省市级重点中学建立实习基地,满足了教育实习的需要。近些年来,我们通过与实习学校教师开展共同培养教育硕士培养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实习学校开展义务服务活动、邀请实习学校教师到各学院开展公开课等活动密切了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联系,使教育实习基地得到了巩固。

猜你喜欢

师范学分专业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学分美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