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声乐教学中如何解决脖子僵硬的问题

2015-07-04刘加建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位置喉咙吸气

刘加建

【摘要】声乐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去正确辅导和帮组学生解决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正确的呼吸、喉咙的打开、咬字用力的正确位置、共鸣调节四个论点出发,旨在探讨中学声乐教学中如何解决脖子僵硬的问题。

【关键词】吸气;位置;喉咙;技能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乐器技能等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声乐歌唱方面能力,比如发声技巧、喉咙关闭技巧等。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练习唱歌的时候,特别是在练习高音时,通常会出现什么喉头不稳定、脖子太僵硬了,声音发白而且很干燥等种种状况。倘若我们不及时给学生矫正,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声音方面的病变,比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充血等,甚至还会造成失声。因此,学习声乐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帮学生解决好脖子僵硬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方面的经验积累,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认为酿成脖子僵硬这种毛病的原因一般有三种:吐字咬字发音和用力位置不正确、喉咙没有充分打开、吸气位置浅。针对这三类情况我采用了下面四种的解决方法:

一、气息运用的好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歌唱中,要想有好的声音质量,就必须把气息运用好。如果气息运用的不到位,就会找不到腰上横膈膜支撑的感觉,气息会乱,一会吸到胸腔,一会腹腔,这样发音就没有底气,造成气息上浮、不稳、嗓子用力、喉咙上提、脸红脖子粗等症状。这样只能会大喊大叫,声音越喊越紧,越唱越哑。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掌握正确的气息呢?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气息的过程也就是吸气的通道有哪些,一般情况下是从鼻-上牙齿-上腭-丹田这样一个过程。要求学生吸气要深,气沉丹田,细心解决学生吸气浅时耸肩、提胸、提气等毛病。要让学生知道运用肋间肌、横膈膜和腹肌的协作来呼吸,要知道一些有效的呼吸方式,如胸式的、肋间肌式的、锁骨式的、横隔膜式的、背肌式的和腹式的。指导学生在身体放松前提下,做简单的歌唱练习,要求学生注意呼吸。一开始让他们靠墙直立,把头、肩、背、臀、腿和脚后跟贴靠墙面练习,等身体的姿势不会塌时再离开墙面练习。以后还要让学生加强各种呼吸练习,强化呼吸肌肉。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注意气息的保持,其目的就是感受腰间的支撑力量。我们应让学生理解支撑的感觉,支撑不是机械地呼吸在腰间憋气、不是过分的扩张腰间肌肉。我们可以让学生掐着老师的腰,或者触摸老师的腹部,通过我们示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对比和感受不同的支撑力量。要想保持气息,我们还要学生增加几个呼吸量和持久力相关的联系,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肺活量和体质。

再次,我们要让学生注意呼气的运用。如何正确的呼气呢?歌唱时的呼气和日常生活中的呼气不一样,歌唱时呼气是平稳、均匀、有控制的,是建立在身体放松的前提下的。根据歌唱的需要,我们要让学生腰间有一种控制气息的力量,不仅要使身体放松,又保持力量,这样注意呼与吸之间的关系,呼得彻底才能吸得舒服,充分。同时要注意呼吸的对抗,也就是在呼气之中保持吸气的感觉,在吸气之中保持呼气的感觉。指导学生唱歌时,我们要把胸腔形象地比作为“气球”和“风箱”,因为气球只能呼不能吸,而风箱既能呼又能吸,所以我们要把胸腔当做风箱来运用。

二、喉咙打开正确与否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歌唱者发音就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很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喉咙打开、如何打开、打开有哪些技术,正确的喉咙打开时既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这些都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经验中得出:首先,要了解打开喉咙的生理肌能;其次,要有正确的打开声音的概念;再次,是要有打开喉咙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声乐教育家贝基先生曾说过,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这才是对的。为了说明这一理论,贝基先生在声乐课上常常做将两只手自两肩像推开两堵墙一样向外推这样的手势,以示说明这种力量的方向和感觉。

打开喉咙的手段有很多,我们通常让学生打哈欠体会打开喉咙,有时候还让学生通过胸部的支点去打开喉咙,有时候让学生模仿小声的哭泣或爽朗的大笑来打开喉咙,歌者可以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灵活运用。

三、正确咬字发音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气吸得深,声音就浑厚有力;如果气吸浅了,声音就会有浮漂的感觉,使气息堆在胸腔,就容易造成卡脖子,咬字发音时脖子青筋暴露,憋得面红脖子粗。我们要提醒学生咬字时口腔不要张的过大,咬字应该用头腔、口腔、鼻腔、面罩的力量。在头腔中找到声音亮点,用气息把有亮点的声音推出,而不是用口腔和喉咙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开口音和闭口音要套着唱,字音转换时整个腔体变化不能太大。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坚持有层次的练习。

四、正确调节共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用面部往鼻子后上方一点咬字,得到有头腔共鸣、集中明亮的声音。这种声音的优点是明亮、集中,位置高。但是这种声音的缺点是不结实、不浑厚、不垂直、无根基。针对学生发出的这种声音。我提示学生正确的声音应体现出象一把撑开的伞。伞顶是通过头腔共鸣得到的声音,伞面是通过口腔共鸣得到的声音,伞把是通过气入丹田后叹气发音而得到的有胸腔共鸣的声音。而学生的声音缺少伞把也就是缺少胸腔共鸣。

总之,发音应避免口腔紧、喉部紧、胸腔紧。教师应根据学生发音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只要学生在演唱方法上有点滴的进步,就应该把热情的赞美和鼓励送给他们。只要教师能通过直观的动作和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歌唱的技巧传递给学生,就一定能解决脖子僵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毕秀丽.中学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03).

[2]卢公量.中学声乐教学浅探[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3]梁靓.浅谈中学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 2011(05).

猜你喜欢

位置喉咙吸气
《喉咙里的奔马》创作谈
喉咙里的奔马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场域变迁和“感应”
试论日语方位词“横”、 “隣”、“そば”、 “わき”、“かたわら”的区别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没事多练壮腰功
对煤储层基质解吸气扩散理论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