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元化趋势下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2015-07-04孙熙然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音乐剧

孙熙然

【摘要】百多年的时间中,音乐剧在西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广泛地传播、推广到其它各个国家,成为了音乐领域中一门成绩显著、令人瞩目的艺术类别。音乐剧进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歌、舞、剧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得音乐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随着越来越多音乐剧的出现,在中国形成了较为广泛地大众基础,且掀起了一定的热潮。与此同时,音乐剧的热潮也带动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些精品原创音乐剧,但真正能够赢得观众却少之又少,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不少问题,仍与西方音乐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希望能够对中国音乐剧进行一些反思,以更为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让大家来认识音乐剧、了解音乐剧、传播音乐剧。

【关键词】音乐剧;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音乐剧

音乐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黑人剧,直到二十世纪才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其不仅集合歌、舞、剧为一体,更采用了与科技相关的舞美技术,以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相结合的独立音乐戏剧形式。

音乐剧进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文化等一体化交融,东西方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越来越多的音乐剧逐渐进入中国的音乐文化市场,《美女与野兽》《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著名经典音乐剧的上演,更是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音乐剧热潮。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对音乐剧探索的步伐。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仍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剧本、音乐,亦或是演唱、表演等等方面与成熟的西方音乐剧相比较,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同时中国音乐剧市场与音乐剧欣赏群体都有待进一步培养与发展。不仅如此,音乐剧的创作、演唱、制作等专业人才也是极为稀缺的。

笔者在此不想大谈中国音乐剧如何繁荣,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对音乐剧的一些理论、概念、风格特征、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让大家更为清晰地看到音乐剧的文化定位,以及认识到我们与世界主流音乐剧的关联与差距,进而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进行一些反思,能够以更为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让大家来认识音乐剧、了解音乐剧、传播音乐剧,为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音乐剧定义的多元化

音乐剧自成为一门独立的舞台音乐戏剧形式,经由了一百多年时间的发展,现如今其已经成为了世界音乐文化舞台上的一种极具魅力的音乐形式。若是,希望深入了解音乐剧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形式,那我们就不得不深入其根源去了解音乐剧是如何来定义的,它又是如何来发展,具备怎样的艺术特点、音乐特征、演唱风格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音乐剧发展的历程以及所体现出的艺术形态。

一直以来,关于音乐剧的定义,或者说概念,一直在不断地争议与讨论之中。现有的一些关于音乐剧的描述,不是非常模棱两可,就是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且在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国家关于音乐剧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释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音樂剧为音乐喜剧,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由轻喜剧及小歌剧演变而成。它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及喜剧色彩。音乐通俗易解。”《新哈佛音乐辞典》描述音乐剧为“20世纪音乐剧院剧的一种流行形式,主要兴起于美国和英国,其结构和主要风格类似于欧洲的轻歌剧,在歌唱、舞蹈等综合因素中穿插有对话的说白。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歌剧的音乐与戏剧的新形势组合。”……

对于音乐剧术语的解释,不同的辞典又有着不同的释义,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的区别与差异,而这些区别与差异反而让我们更加疑惑,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是音乐戏剧?轻喜剧?小歌剧?音乐剧院剧?通过翻阅资料,笔者赞同一部分专业人士对于音乐剧的定义,那就是音乐剧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不能够用单一的艺术形式将其简单概括,其既可以是歌剧、轻喜剧、小歌剧、戏剧,更可以是这些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因为在音乐剧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剧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变性的发展,换言之,尽管音乐剧的前身不乏歌剧、轻喜剧、小歌剧、戏剧等艺术形式,但它并没有遵循某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剧发展中复杂、多变的特性,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吸收了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说唱艺术等音乐表现的元素,并没有局限在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上,而是衍生出了一种更具广泛性、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形式。

笔者认为若是非要给音乐剧规定一个恰当、全面的定义的话,就需要综合东方、西方各方对音乐剧艺术形态、风格特征、形态结构的描述,即是以剧本的戏剧内容为基础、以音乐为主导、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并以这三大元素有机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达剧情要意、诊释作品表现内容的娱乐性较强的现代商业化的综合性舞台音乐戏剧。

二、音乐剧唱法的多元化

音乐剧的歌唱可以说是音乐剧中最具魅力的表现手段之一,那么音乐剧的唱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唱法呢?有的认为音乐剧唱法其实就是纯粹的流行通俗唱法,也有的人认为音乐剧唱法就是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更有的人认为音乐剧的唱法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流行、通俗、美声、民族、摇滚等都是可以选用的。但在笔者看来,音乐剧唱法绝对不是单纯的流行通俗唱法,也绝对不是所有唱法的大合集,一定有着其自身的概念,有着具体的内容与要求,以基本的音乐剧唱法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音乐剧风格、唱段、音乐情感表达的需求,而适当地结合不同的唱法而形成的音乐剧唱法。

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威廉姆·舒曼这样认为: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是与美声唱法相同的,例如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但百老汇演员基本上是从胸声开始,是一种较薄的混合胸声,到了高音区不得不依赖于话筒的帮助,以达到作品所要求的音量和情感强度。从美声唱法的艺术特征上我们可以发现,其讲究气息深厚、上下气通、音域宽广、音量宏亮、声音极具立体感。因此,美声唱法在音乐剧的演唱方面,有着特立独行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表达戏剧的表现张力与矛盾的冲突,进而形成较强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在音乐剧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行音乐的大潮在极其深刻的层面上同样开始不断地影响着音乐剧的发展,并由此而衍生出了新的唱法——通俗唱法,其实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流行唱法。通俗唱法是在演唱通俗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贴合于大众群体的演唱方法,通俗指的就是通俗易懂、具有娱乐性与随意性,注重旋律的优美,而讲究自然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演唱方式具备诚挚动人的情绪感染力,较为容易、快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而得到了大众群体的广泛喜爱。

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的唱法也走过了漫长的的道路,从《演艺船》《波吉与贝丝》到《歌剧魅影》《猫》,音乐剧唱法从单一的美声唱法、发展到了通俗唱法、再到以美声唱法为主,流行、爵士、摇滚等唱法融合的音乐剧唱法。音乐剧唱法应该是一种介乎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的一种唱法。可以说,音乐剧唱法是吸取了两家唱法之长,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情感细腻、极具表现力的演唱方式。有马洪海教授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音乐剧唱法是一种以美声演唱技术为基础,同时又具有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的唱法。

总而言之,无论是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亦或是美通相融的音乐剧唱法,其核心的魅力即是通过演唱挖掘音乐剧人物内心的感受,将内心的体验诠释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为了能够将这种魅力展现出来,就必须借助正确的唱法,正确的唱法的目的又是希望借以技巧、情感、交流实现塑造人物、表达剧情,这也就是说唱法与风格、审美、音乐剧的形态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三、中國音乐剧的多元化发展

音乐剧进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歌、舞、剧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得音乐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文化等一体化交融,东西方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越来越多的音乐剧逐渐进入中国的音乐文化市场,《美女与野兽》《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著名经典音乐剧的上演,更是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音乐剧热潮。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对音乐剧探索的步伐。

或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美女与野兽》《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这些经典剧目的名字大家并不会陌生,但对于什么是音乐剧,我相信广大受众群体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毕竟音乐剧对于我们来说属于外来品,虽然引起了一阵热潮,但中国探索音乐剧的发展也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且在国外的历史也不过近百年。那么音乐剧为何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不仅有着历史的原因,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首先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下,让西方外来的戏剧表演形式进入到中国,《美女与野兽》《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这些经典音乐剧代表曲目所呈现出的令人震撼的舞美设计、令人回忆的音乐、令人惊叹的表演,及其所呈现出的文化属性、娱乐属性,让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新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属性的需求,也对我们传统的戏剧、歌舞形式等传统戏剧逼到了边缘,国外音乐剧的形式,仿若一种潮流得到了大众群体的欢迎与青睐。而正是面临这一情况,我们自己的传统戏剧表演团体也开始探索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问题,这不仅是时代所迫,更是形式所迫,传统的戏剧若想要寻求到发展的空间与市场,就必须进行改革,因此,一些艺术家开始考虑运用音乐剧的形式来演绎现代人的生活,以国际化的艺术风格、综合思维、舞台模式、音乐特征实现中国本土化音乐剧的发展。

如之前所说,中国音乐剧仍处于不断摸索的发展阶段,并未形成固定的音乐模式与音乐风格,其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风格,乡土化风格、都市浪漫化风格和综合化风格。这三种风格都是中国音乐剧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陷,一味的借鉴与模仿并不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我们也需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其实,从中国音乐剧的风格就能够看出,中西方音乐剧在题材和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音乐剧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非常丰富与多元化,甚至是不拘一格,极具艺术个性。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目标是不存在任何的问题的,但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完全没有发挥出我们中国灿烂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等等,我们的音乐剧忽视了这样的优势,而总是希望借鉴西方音乐剧中的艺术思维、艺术手段、艺术形式去创造不具备中国特色的音乐剧。

除此之外,既然我们总是强调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更多的在音乐剧中体现我们的民族性,反观西方音乐剧的发展,其成功之处在于创新,同样在于其纳入了自己的文化属性。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剧外在的形式,而是要学会其创新的思路、手法,以及如何将自身的文化与音乐剧相融合。我们完全可以在创作中把音乐剧这种外来形式与我国的传统戏剧、民间音乐等结合起来,选择适合中国现代生活的题材,广泛借鉴我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我们的音乐剧在内容题材、音乐旋律、舞蹈表演等方面更贴近中国观众,从而走出一条振兴中国音乐剧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音乐剧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