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中央大学师生的文学生活

2015-06-28江苏沈卫威

名作欣赏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央大学黄侃小石

江苏 沈卫威

作 者:沈卫威,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在多年来的民国文学与历史研究中,我一直是坚守先还原事实本身,进而再明晰基本理念的学术法则。从以胡适、茅盾和吴宓为人物个案的传记研究,到理清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三位一体的“五四”文化思潮互动的文化脉络,再延伸及民国大学的文脉、学统,这一话题将在我的新著《民国大学的文脉》中展开,部分史料在《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和《民国文学教育中大历史与小细节》中先行引用。刊行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待学界新人共同关注民国大学的文学教育。

1935年《人言周刊》第2卷第46期的“艺文闲话”专栏登有邵洵美的《青年与老人》一文,他提供了一位美国记者在中国旅行后的观察结果——对各大城市的印象:

南京:青年=老人

北平:老人多,青年少

上海:青年多,老人少

杭州:青年在湖里,老人在家里

苏州:青年在家里,老人在茶馆里

天津:青年在报馆里,老人在衙门里①

这是地域政治文化和文学思想空间的展示,是民国的文学地理,形象的文学地图。从19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的实际状况来看,的确有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特殊原因。

事实上,就南京与文学的关系,文学史家已多有论及。长期在南京执教的胡小石有专门的《南京与文学》一文。他特别列出南京对文学的真正创造性贡献有四个方面:

山水文学。

文学教育,即文学之得列入大学分科。

文学批评之独立。

声律及宫体文学。②

这里我特别看重他所谓的“文学教育,即文学之得列入大学分科”之说,他甚至认为“此与唐代自开元起以诗取进士,有同等重要”③。但1917年以后的情形却有悖于南京在文学上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传统,陷入文化保守的尴尬境地。这主要是“学衡派”成员长期占据大学的缘故。原中央大学毕业生钱谷融在《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一文中说中央大学中文系一向是比较守旧的,只讲古典文学,不讲新文学④。大学校园里排斥新文学的一批教授和学生,却坚守中国文人诗赋词曲生活化的传统,热衷于游山玩水、宴请雅集时作诗作词(“禊社”“上巳社”“梅社”“潜社”“如社”)。诗(“禊社”“上巳社”)、词(“梅社”“如社”)、曲(“潜社”)虽各有侧重,更是和而不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王伯沆(瀣)、吴宓、胡先骕、黄侃(季刚)、汪东(旭初)、吴梅(瞿安)、汪国垣(辟疆)、胡光炜(小石)、胡翔东、王易(晓湘、晓香)、何鲁(奎垣)等都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词曲,同时还留下有师生结社的刊物:《潜社诗刊》《潜社词刊》《潜社词续刊》《潜社曲刊》《潜社汇刊》《如社词钞》。

影响力更大的其实是中央大学教授与社会名流的修禊联句,这在中央大学师生中曾有过长时间的回响,我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⑤。1928年2月黄侃到南京时,他的同学汪东为国文系主任,南京也多旧好朋友。他到南京是“禊社”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4月3日(农历戊辰闰二月十三日)他与汪旭初等九人泛舟玄武湖看桃花时,引起极大的诗兴,并诱发了结社的兴趣,且得到同人的响应。22日是农历的上巳节,他与王易、王瀣、汪东、胡小石、汪长禄(友箕)、汪辟疆等人在玄武湖(北湖、后湖)禊集,有《戊辰上巳北湖湖神祠楼修禊联句》:

佳辰晴朗疾亦蠲(侃),相携北郭寻春妍(易)。

平湖落照沙洲圆(瀣),新荷出水才如钱(东)。

就中仲御态最便(辟),或谈史汉如茂先(侃)。

兰亭嘉会堪溯沿(易),风日怀抱今犹前(瀣)。

亦有修竹何便娟(东),羽觞流波安足贤(炜)。

登楼极目平芜鲜(禄),柳花密密吹香绵(辟)。

游丝牵情欲到天(侃),远山窥人应冁然(易)。

山荈僧解折竹煎(瀣),题名扫壁龙蛇颠(东)。

掷笔大笑惊鸥眠(炜),人生何必苦拘挛(禄)?

浩歌归去徐扣舷(易),烟水葭薍延复缘(瀣)。

落霞如绮明微涟(东),夕岚袅窕鸡笼悬(炜)。

今日之乐非言宣(禄),休文率尔聊成篇(辟)。⑥

从此,以黄侃为首的结社集会、分韵联句,成为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时常进行的文人活动。据《黄侃日记》和《黄侃年谱》《吴梅日记》所示,仅1928年在南京的这种活动就有多次。

特别是“六朝松”作为南京文人的精神图腾,成为文人聚会时通常要拜谒的一大景观,并出现在诗作中。这里仅举黄侃的一首诗,因为他在这首诗中,将“六朝松”与南京诗人群体连为一体:

名为六朝松,谁知真与假。松既不自知,我岂知松者。(六朝松)

陈君信耆宿,考订老常劳。江山挺雄俊,科第困英豪。(陈伯弢先生)

王君有道者,心宽轻境促。既擅谈天口,复有寻山足。(王伯沆君)

王君敦内行,常有鹤原悲。四海一子由,此外知心谁。(王晓湘)

我爱小孤山,突兀江流里。借问去君家,水程可几里。(汪辟疆)

小石最勤劬,于学无不研。手拓三代文,心系千载前。(胡小石)

簷雨夜浪浪,闻音意慷慨。何期千载下,重得听霓裳。(吴瞿安)

总角缔深交,衰迟意深厚。精神日往来,何在接尊酒。(汪旭初)

虽言未尝言,虽默未尝默。言与不言同,未尝不自得。(自评)

沾衿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为平,汉道将何冀。(又自评)⑦

1930年6月1日,《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1卷第15期又出现了“上巳社诗钞”和“禊社诗钞”,作者分别有王伯沆(瀣)、汪国垣(辟疆)、何鲁(奎垣)、黄侃(季刚)、胡光炜(小石)、王易(晓湘、晓香)、汪东(旭初)。“禊社诗钞”只是两首诗,一首是何鲁的,另一首是五人联句的《浣溪沙·后湖夜泛联句》:

北渚风光属此宵(季刚)。

人随明月上兰桡(旭初)。

水宫帷箔卷鲛绡(晓湘用义山句)。

两部蛙声供鼓吹。

一轮蟾影助萧寥(季刚)。

薄寒残醉不禁销(小石)。

青嶂收岚水静波(季刚)。

迎船孤月镜新磨(小石)。

微风还让柳边多(季刚)。

如此清游能几度(奎垣)。

只应对酒复高歌(旭初)。

闲愁英气两蹉跎(小石)。

后湖即玄武湖。诗作者中只有四川广安人、留学法国里昂大学的数学家何鲁(1894—1973)为数学系的教授,其他均为中文系的教授。

“上巳社”的活动有过多次。在黄侃去世后,苏州的《制言》半月刊为纪念黄侃,在1936年2月16日第11期刊登“上巳诗社第一集”和“上巳诗社第二集”。1936年6月1日第18期又刊登“上巳社诗钞”。

抗战开始后,胡小石随中央大学迁移到重庆,他的老师王伯沆因年事已高,滞留南京,生活陷入困境,靠弟子门生救助。胡小石在《客有驰书告冬饮翁饿者,苏宇奔走醵资以赒之。长谣叙悲,并赠苏宇》一诗中还深情地书写了当年儒彦英英的情景,同时对先后去世的黄侃、陈汉章、吴梅进行悼念:

在昔南雍厕儒彦,英英愧市如云屯。

陈侯(伯弢)通博踵伯厚,四明学派推承源。

季刚说字千鬼哭,胜义欲固扬许樊。

刌度玉琯定宫羽,霜厓声律真轩轩。

就中胡三最横绝,哦诗睥睨飙霆奔。

群于翁也服玄览,逍遥顿破风与幡。

广敷文史张五馆,即谈空有穷祗洹。

按剑时或笑毛李,高咏颇亦寻谢袁。⑧

1927年国民政府南京定都后,这种传统的文人雅聚在南京兴盛,并在中央大学蔚然成风。

民国以来对戏曲的重视,由王国维初开戏曲史实考证,到吴梅注重戏曲文本的欣赏、研究和写作,同时指导学生创作词曲,从而使得戏曲这种雅俗并存、上流社会与民间基层共享的文艺形式有了进一步繁荣的学术助力。吴梅执教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光华大学期间,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了日后成为著名词曲学者的一批学人,他们中除卢前英年(1951)早逝外,多在大学开设词曲课程,再传词曲学人,当时有著名的俞平伯、任讷、王玉章、钱南扬、唐圭璋、王起、吴白匋、万云骏、汪经昌。

大学校园对旧体词的重视,体现在词学教授创作与教学的并重上,大学的词学教授同时也是词人。龙沐勋(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1933年4月1日创刊发行,创刊号上“词坛消息”专栏刊出的《南北各大学词学教授近讯》中写道:

南北各大学词学教授,据记者所知,南京中央大学为吴瞿安(梅)、汪旭初(东)、王简庵(易)三先生,广州中山大学为陈述叔(洵)先生,湖北武汉大学为刘洪度(永济)先生,北平北京大学为赵飞云(万里)先生,杭州浙江大学为储皖峰先生,之江大学为夏臞禅(承焘)先生,开封河南大学为邵次公(瑞彭)、蔡嵩云(桢)、卢冀野(前)三先生,四川重庆大学为周癸叔(登岸)先生,上海暨南大学龙榆生(沐勋)、易大厂(韦斋)两先生,除吴、卢两先生兼治南北曲外,余并词学专家,且大多数赞助本社,原为基本社员云。

在述说中央大学师生的词学教授和词创作之前,先回首看一下十年前的北京校园。

1920年代初期,石评梅、冯沅君、苏雪林(梅)与庐隐(黄英)是女高师的同学、朋友。石评梅与高君宇有短暂的爱情绝唱;庐隐几度婚恋,终于难产而殇;冯沅君与陆侃如结束了各自的包办婚姻,珠联璧合,研究古典文学;苏雪林婚而不幸,干脆独自生活,求得个高寿。

苏雪林听到庐隐难产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在1934年8月1日《文学》第3卷第2号上刊出《关于庐隐的回忆》,说庐隐读书期间还结识了三位朋友,她们四人合称“四公子”,一个是王世瑛,一个是陈定秀,一个是程俊英。庐隐自认孟尝君。可是由于时局的变迁,四位朋友渐渐失去了联系,当时的激情和壮志都不复存在。在她《海滨故人》的小说中露莎系自指,云青、玲玉、宗莹,是分别指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三人。苏雪林曾在诗中这样嘉赏“四公子”中定秀之美、庐隐之雄、俊英之少、世瑛之俏:

我当时曾有“戏赠本级诸同学”长歌一首,将同级三十余人,中国文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十余人写入。说到她们四人时有这样几句话:

子昂翩翩号才子,目光点漆容颜美。圆如明珠走玉盘,清似芙蓉出秋水(陈定秀)。亚洲侠少气更雄,巨刃直欲摩苍穹。夜雨春雷茁新笋,霜天秋准抟长风(黄英君自号亚洲侠少)。横渠(张雪聪)肃静伊川少(程俊英),晦庵(朱学静)从容阳明峭(王世瑛)。闽水湘烟聚一堂,怪底文章尽清妙。⑨

下边的这段往事,又可以媲美北京女子高师(师大)一群才女的青春礼赞,但又不同于那凄美的《海滨故人》的结局,因为历史整整相隔十年。1930年代在南京中央大学出了多位喜爱文学的才女且多有依词牌取的笔名:

雪花腴曾昭燏

点绛唇沈祖棻(子苾)

虞美人章伯璠(令晖)

菩萨蛮徐品玉(天度)

声声慢杭淑娟

破阵子张丕环

巫山一段云胡元度

齐天乐游介眉(寿)

钗头凤龙芷芬(沅)

西江月尉素秋[10]

最早是由五位女同学在已故老校长李瑞清故居“梅庵”发起的词社名为“梅社”,请吴梅、胡小石、汪旭初、王易等教授指导。据尉素秋《词林旧侣》所示,为她们的“梅社”给以指导最多的老师主要是吴梅和汪东,关于文学院院长兼系主任汪东,她有这样的追忆:

我们告诉他不只词社,还有另一种关系在。即同是大观园中的脚色。例如元度是元春,我是探春,伯璠是宝钗,祖棻是宝琴,品玉是湘云,淑娟是岫烟等等。汪师说:“不错,都有几分相似。”我们告以有些老师也派了脚色,他搔首说:“糟!我一定是贾政之流。”我们报以热烈的鼓掌。

隔日,汪师送来一笺,上面写着:“伯璠素秋告余,曩在女生宿舍时,以红楼梦中人自况,而比余以贾政,闻之绝倒……因成二绝句,示素秋辈。”诗是这样的:

悼红轩里铸新词,刻骨悲欢我最知。梦堕楼中忽惊笑,老夫曾有少年时。

若个元春与探春,宝钗横髻黛痕新。化工日试春风手,桃李花开却笑人。

第一首说他幼时,家中长辈以他比拟宝玉,现在却变成了贾政;第二首说他培植的门墙桃李,居然开老师的玩笑。[11]

中央大学另有王嘉懿、胡寿楣(关露)、冯和仪(苏青)、孙多慈、盛静霞等女作家。曾昭燏是曾国藩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中央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德,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终身未嫁,1964年12月,到南京灵谷寺,从灵谷塔上跳下自杀。沈祖棻是以白话新诗和旧体诗词双管齐下而驰名,其《涉江词》尤得文苑称道。随后她与程千帆琴瑟和鸣,执教于武汉大学。尉素秋嫁给任卓宣(叶青),1949年以后为台湾成功大学教授,著有《秋声集》。徐品玉嫁给著名报人卜少夫。关露和苏青却因抗战期间在上海的特殊身份,1949年以后,消失于文坛。游寿毕业后专注考古与古文字(书法)研究,曾与曾昭燏同在南京博物院及中研院史语所工作,1949年以后远走哈尔滨师范学院工作。孙多慈是陈梦家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同时也是徐悲鸿的人体模特,十年后孙多慈老大嫁作绍棣妇。绍棣何人?是与民国文坛是非不断的许绍棣。是他在出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浙江省教育厅长时,策划了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密令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随后他又惊醒了郁达夫的西湖春梦,拆散了郁达夫、王映霞的“风雨茅庐”。盛静霞(1940届)是以旧体诗词扬名,后与语言学家蒋礼鸿珠联璧合,执教于杭州大学。游寿当年在中央大学那首拟《敕勒歌》而写成的有关王易(晓湘)教授的诗歌:

中山院,层楼高。四壁如笼,鸟雀难逃。心慌慌,意茫茫,抬头又见王晓湘。[12]

至今还在南京大学的校园为师生所传诵。

抗战开始后,王易回到江西,教授乡梓学子,中正大学成立后,他应校长胡先骕的邀请,出任文学院院长。蒋经国主政赣南时,请他为自己的经学老师。1947年,王易在南昌王大铸创办的《问政》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内战辨》[13]一文。这两件大事,导致他1949年以后失业,到长沙寄寓儿子那里,郁郁寡欢中了却残年,于1956年8月30日病逝。

1928年中央大学的教授们,因居于首都的自豪,一时兴起,还为中央大学设定了校色:

同时又为中央大学设定了校声:

这在民国大学中是独有的,因为其他大学都是只有校徽、校歌,中央大学的教授们自以为居于中央,另搞出个校色、校声来。1949年以后,中央大学被冠以“伪”的帽子,教授们再也不敢提及此事,因为他们作为中央大学教授还有一“伪”字当头。

①邵洵美:《不能说谎的职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②③⑧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页,第141页,第264页。

④钱谷融:《闲斋忆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⑤沈卫威:《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民国文学教育中大历史与小细节》,《文艺研究》2012年第5期。

⑥胡小石:《愿夏庐诗钞》,见《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9页。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245页所录此诗文字上有不同,个人所署名或字号也不同,但作者无误。

⑦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6册,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4724页。

⑨沈晖编:《苏雪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10][11]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3页,第404页。

[12]我的学生尹奇岭(2010届)对此有专门的博士学位论文。见尹奇岭:《民国南京旧体诗人雅集与结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赵宏祥:《王易先生年谱》,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206—209页。

猜你喜欢

中央大学黄侃小石
黄侃的痴迷
师与书·庄小石
四位文学巨人的母亲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1932年中央大学教授索薪事件研究
狠,有时是一种爱
从学人刊物看学人谱系
识别教授
《国风》半月刊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