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服装大襟结构研究

2015-06-24

丝绸 2015年6期
关键词:衣片衣身服装

刘 若 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研究与技术

中式服装大襟结构研究

刘 若 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大襟是中式服装特有的闭合方式,其结构不同于当代服装门襟类别。以中式大襟各时期的典型服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结构分为交领搭合式、立领大开襟式和改良大襟三大类别。通过对实物的数据分析和结构复原,推导出大襟结构分解图,针对不同类别大襟结构的构成方法,总结中式服装大襟结构特征。其结果表明:中式大襟是功能、结构、装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它通过分割、拼接、重组等结构技法将装饰服务于结构,结构从属于人体活动的功能。对于大襟结构研究可拓展当代服装门襟品类,为中式服装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大襟结构; 中式服装; 闭合方式; 门襟类别; 典型服装

中式服装将襟称为:“衽,指服装的开启交合处。”[1]大襟的概念依《清稗类钞》所释:“俗以右手为大受,因命右襟为大襟。”[2]而少数民族常以左祍为尚,后将大襟泛指钮扣偏在一侧的中式上衣或袍子的服装样式,被盖住的衣襟称为里襟。作为服装结构布局的重要分割线和衣身的组成部分,大襟是中式服装中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和外化标志性设计元素。

现代服装将“祍”称为门襟,指“用于闭合服装开襟的各组件以及各种不同闭合形式的总称”[3]。构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通过缝位量进行闭合设计;另一种是通过衣片的重叠量而产生的叠门式闭合设计。中式服装的大襟构成方法原理与其相似,但其表现形式却体现出与现代服装迥异的中式特征。作为服装的基础部件,中式服装大襟从外观上,承接衣片间的闭合方式、衣片毛边的工艺处理与门襟分割的审美。从内部,里、外襟重叠量的大小,内部的结构设计对服装保暖、人体运动等实际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梳理历代中式服装大襟的经典款式,将中式大襟分为交领搭合式、立领大开襟式和改良式三种结构。本文的数据资料建立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经典汉族服饰藏品和私人收藏”[4]数据的基础之上,借助复原图的实测数据为依托,以大襟的造型结构、功能性结构与工艺性为切入点,研究中式服装大襟的结构构成。在服装风格多元化的今天,重新将巧妙的传统设计呈现,开拓门襟设计思路,寻求中式传统在当代服装的延续与体现。

1 交领搭合式大襟结构

中式服装的发展传承于周代奠定以“礼”为核心的衣冠制度。出于礼制的要求,服装的门襟必须遮掩严密。深衣可看成是交领搭合式大襟的代表作品。深衣为交领、右祍、直裾或曲裾、上衣下裳相连的款式。任大椿在《深衣释例》中记载:“按在旁曰祍……右旁之祍不能连属,前后两开,必露里衣,恐近于亵……而右前祍交乎其上,于覆体更为完密。”由此可见,左右襟的重叠量是交领搭合式大襟结构的要点。为了使大襟遮盖严密,中式服装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处理交领搭合式大襟结构。

1.1 通过“插角袖”增加门襟的搭合量

大襟止点的位置是深衣结构的要点所在,从长度上看,它直接影响交领领口的大小。从宽度上看,它直接影响左右门襟的重叠量。

从图1(a)中的比例分析可见,此款深衣的大襟止点接近于侧缝线,左右门襟几乎成等量重叠。对于这一结构,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5]一书中有这样的分析:“当腋处施小腰(一种长方形嵌片,类似现今连袖衫的修底插角Gussit)……嵌片横至腋下,遂把上衣两胸襟的下部各推移向中轴线约10 cm。”

图1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一对龙凤纹大串花绣绢锦衣Fig.1 One pair of silk clothing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 unearthed from Jiangling Masan Chu Tomb

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大襟止点的定位。大襟止点的位置越低,交领的开口就越大,领口越容易出现外露,有损礼制。此款深衣的大襟止点定位接近右腋点,从中可推测出大襟止点的具体位置:此款袖宽为45 cm(依据刘瑞璞教授在中国民族服饰结构图考中的复原数据),大襟止点为腋下点上下,由此可推断左右襟重叠量位置在腰部以上,这样的止点设定同时确保了交领闭合的严密性。

1.2 通过摆缘镶滚工艺增加门襟的搭合量

“续衽钩边”是中式服装的传统,缘(包、滚)边可以防止布料的脱丝,同时使用不同颜色的摆缘镶滚可提亮服装色彩,起到装饰的作用。古语云“衣作绣、锦为缘”,在传统中式服装中,由于锦缘较为厚重,所以常作为缘边的首选材质,起到加固里外襟的作用,防止磨损给衣身主体带来的消耗,中式服装的缘边常常手工复杂、工艺精良,可拆卸用于不同的服装上,反复使用。

摆缘镶滚另一重要的作用就是弥补中式裁剪结构的不足。从马王堆出土的深衣(图2)可见,袖缘、摆缘、领缘都很宽阔[6]。由于深衣是右衽搭合左祍的交领大襟结构,宽大的摆缘不仅处理了衣身的毛边,同时增大了左右襟的搭合量。中式服装的门襟形式灵活,由于门襟所属的位置不同,门襟宽窄的设计与布料的丝绺方向也有不尽相同。此款连属深衣,上衣领口缘饰门襟没有和衣身丝绺方向一致,根据交领的角度采用了不宜外露的直丝纱向,下裳的缘摆纱向则与衣身一致。为了加大搭合量,底摆采用了斜丝拼布的工艺。

图2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袍服Fig.2 Gown unearthed from Tomb No.1 of the Han dynastyat Mawangdui

1.3 通过纱向增加门襟的搭合量

由于织布的过程,花纹图案是纵向设计,因而中式服装大多以直纱作为服装的长度单位,横纱作为宽度单位。为了加大左右襟的重叠量,传统深衣改变了传统的直纱排料的方式,采用斜拼,增大门襟搭合量[7]。同时,由于斜拼也改变了门襟的纱向,交领的斜向领口由原来的斜纱变为直纱,更加贴合人体,防止里襟的外露(图3)。

图3 不同经向的排料对于门襟重叠量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warp layout on the amount of flap overlap

2 立领大开襟式大襟结构

大开襟式大襟结构与衣领结构的变化相关,它源于清代旗人所穿的袍服。清代袍服在传统汉族服装的形制上进行了改良,传统的交领被合颈围的圆领所取缔,后发展成立领。清服采用圆领与内衬护领相配,在视觉上形成立领的效果。后将立领单独缝制,将其钉缀于圆领袍服之上,从而开始衣、领合为一体[8]。由此带来衣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衣身门襟结构的变化。

2.1 大裁式大襟

大裁,是指“十字型”前后中破缝、圆领口的中式裁剪方式,民间称为“大裁”[9]。大裁大襟是指将右衽契合的里襟部分与右衣片统筹考虑而进行的连裁。它的结构原理是,由于采用前后中破缝结构,使衣片左右衣身分离,这样就无需单独裁制里襟,而采用右衣片连裁里襟的方法。

里襟是指与右衽大襟搭合部位,由此可以认为对应里襟的外襟就是右衽大襟,右衽大襟与左衣片缝合,在右边挖出门襟的开口。大裁门襟款式中,里襟长度略短于衣身,方便行走,不产生牵制。宽度至前中心线,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同时,在清末民初的女性袍服(图4)中,里襟还出现贴袋设计,既隐蔽又实用。

图4 清末民初的大裁大襟女袍Fig.4 Female gown with placke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andEarly Republic of China

2.2 缺 襟

缺襟是清代满族服装特有的门襟样式,为了方便骑射,袍服在右襟下摆处断开(图5)。右襟由短襟和可活动的补襟构成。短襟是指大襟右片约一尺(约33.3 cm)处剪断的部分,因而导致缺襟袍的里襟比一般清代袍服要短。补襟是可拆卸的下摆,它以三组纽襻与右衣襟相连。骑马时,将补襟卸掉,不乘骑时,将其右襟的补襟与其短襟扣合,可作常服。琵琶襟因其门襟线形似琵琶而得名,其结构原理与缺襟极为相似。不同的是琵琶襟为短款无袖式,不需要设置补襟,因而里襟与衣身同长。

缺襟的门襟从领口至大襟拐角到腋下呈“厂”型,“厂”字型的门襟增加了右衣片与里襟的系和点,和衣领处于同一水平位的扣位加大了里外门襟的重叠量。同时,“厂”字型门襟的弧线设定绕过了胸高点,防止门襟闭合不严的结构弊端。

图5 晚晴的玉色双狮戏球大团花暗花绸缺襟箭袖袍Fig.5 Sleeve robes with jade green double lions playing with ball and mass flower in Late Qing dynasty

3 改良大襟

中式服装的改良始于民国,服装由宽体向合体过渡,引入了省道、装袖、前后片分裁的技法,给中式服装结构带来了巨大改变。但在形制上,仍保留了鲜明的中式元素,立领、开衩、右衽大襟、镶滚。服装界将这一时期用西式裁剪方法制作中式服装称为“改良”,20世纪30年代的“改良旗袍”正是此时的典型代表。由于追求衣身的合体,改良旗袍将传统的连肩袖改为具有角度的肩部设计,使得前后片必须分开裁片,同时也分离了衣身与袖片(图6)。这为服装的门襟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大襟的弧线的归拢工艺:由于腋下省的处理,旗袍胸部曲线突出。门襟的斜向分割,使胸部合拢位置张开(斜丝的拉长特性),这就需要用熨斗在胸部位置进行归拢工艺,等同于立体收省,后用直丝牵带固定。

图6 改良旗袍大襟工艺与结构变化Fig.6 Placket process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improved cheongsam

里襟结构的改变:传统中式服装的里襟与衣身结构一致,与右衣身连裁即可。由于衣身增加了腰省与腋下省,里襟结构于衣身结构的一致,将增加里外衣片的厚度,影响服装合体的外观效果,所以里襟从前颈中点沿着大襟款式线、右侧缝线到最下边一个盘扣以下10 cm的位置。将腋下省转移到侧边弧线与后片相连,前片结构不变,通过盘扣系结完整。后来,由于西方拉链的引入,里襟的位置缩短到胸围线以上,绕过了胸部的最高点,侧缝采用隐形拉链。

4 结 论

服装构成方式的革新,改变了传统中式服装重装饰、轻结构的一贯印象。作为中装标志性特色的大襟结构研究中,发现中式服装形式与结构的精妙。

首先,中式服装的大襟结构是兼顾廓型结构、排放面料、人体活动、实用性等多方面的权衡之作。它与传统的“十字型”构成、不破缝的连身裁剪相呼应,根据人体的活动,设计出可拆卸的缺襟结构,根据实用性设计出里襟加袋的结构。

第二,中式服装的大襟结构与装饰工艺紧密相连。镶嵌滚嵌这一装饰性工艺不仅解决了衣料脱丝的问题,同时也为左右襟的搭叠的缺失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中式服装的结构处理不是为结构而结构,而是通过相互连带的关系,互相补充,简化结构的缺失。

第三,中式服装大襟的分割线的设计兼具了结构与审美的双重作用。根据大襟的弧线造型又细分为圆襟、方襟、琵琶襟等。在门襟的位置和长度比例时,门襟分割线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中式服装大襟常常审时度势,随服装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大襟的工艺也随之改变,找到了过去与当下的契合点。

近代以来,服装结构处理方式的革新作为时代划分的分水岭,中式服装的延续一直成为悬而未决的课题。藉大襟作为立足点,试图对中式服装结构与工艺进行重新深思,开拓中式服装设计的路径。

[1]杜力,陈研,张竞琼.近代服装门襟与扣袢的形制组合与审美表达[J].装饰,2012(6):74-75. DU Li, CHEN Yan, ZHANG Jingqiong. Modern clothing combined with the shape of the buckle loop placket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s[J]. ZHUANGSHI,2012(6):74-75.

[2]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 XU Ke. Qing Bai Lei Chao[M]. Beijing: Zhonghua Press,2009:13.

[3]包铭新,莫艳.清代门襟闭合系统[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2):180-185. BAO Mingxin, Mo Yan. Qing placket closure system[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33(2):180-185.

[4]刘瑞璞,李洪蕊,万岚.从20世纪初汉族女装袍服看华服结构的合理性[J].装饰,2006(10):17-18. LIU Ruipu, LI Hongrui, WAN La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Han couture gown look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ructure[J]. ZHUANGSHI,2006(10):17-18.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98. SHEN Congwen. Research on Chinese Ancient Costume[M]. Shanghai: Shanghai Century Press,2005:98.

[6]高春明.中国服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82. GAO Chunming. Chinese Apparel[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82.

[7]邵新艳,刘瑞璞.“十”裁剪的灵动美[J].四川丝绸,2008(117):42-44. SHAO Xinyan, LIU Ruipu. “Ten” cut smart beauty[J]. Sichuan Silk,2008(117):42-44.

[8]包铭新.近代中国男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64. BAO Mingxin. Modern Chinese Men’s Memoir[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8:64.

[9]刘瑞璞,邵新艳,马玲.古典华服结构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2. LIU Ruipu, SHAO Xinyan, MA Ling.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 Structure[M]. Beijing: Guangming Daily Press,2009:52.

Study on Placket Structure of Chinese Clothing

LIU Ruolin

(Fashi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Fashion Desig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The placket is a specific closed mode of Chinese clothing. Its structure differs from flap category of contemporary clothing. This paper takes typical clothing of Chinese placket in each perio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classifies the structures into slanting collar overlap, stand collar placket and improved placket. Based on data analysis of material objects and structure recovery, the breakdown drawing of placket structure was elicited. In allusion to constructive method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placket structures,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clothing we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placket is overall design integrating function,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it makes decoration serve for the structure through segmentation, stitching, and reorganization. The structure is subject to the functions of human body activity. The research on placket structure can expand flap categories of contemporary clothing and provides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othing.

placket structure; Chinese clothing; closed way; flap category; typical clothing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06.007

2014-12-16;

2015-03-07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GJD 13039);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项目(2014-26)

TS941.2

A

1001-7003(2015)06-0032-04 引用页码: 061107

猜你喜欢

衣片衣身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女装连身型翻驳领的纸样设计研究
基于动作分析的女西服绱袖与绱领工序的工时研究
针织服装衣片造型设计方法初探
多功能普外科及妇科手术衣的设计及护理应用
女西装翻驳领造型与衣身的结构关系研究
基于3D试衣软件虚拟缝合的优化研究
新文化原型衣身浮余量消除与衣身平衡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合体两片袖绱袖工艺的模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