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方引介到本土发展:家庭抗逆力研究述评

2015-06-15纪文晓

关键词:家庭成员危机家庭

纪文晓

(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2.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2)

从西方引介到本土发展:家庭抗逆力研究述评

纪文晓1,2

(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2.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2)

家庭抗逆力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抗逆力或单个家庭成员的抗逆力,代表着从问题焦点、缺陷视角向能力基础和优势视角的范式转变。不同的家庭抗逆力定义下其构成要素也是不同的,家庭抗逆力研究的源头在于对家庭压力、家庭脆弱性和应对、调适的研究,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系统和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历程“三系统说”或正向思考等“十因素论”是家庭具有的影响家庭抗逆力的保护和恢复性因素。家庭抗逆力的历程有两历程说、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学者根据自己对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建立了一些模型、保护性机制和测量方法。目前研究的方向是家庭抗逆力本土理论及模式的建构、对家庭抗逆力的测量和评估,研究的难点是家庭抗逆力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

家庭抗逆力综述本土发展

随着个体抗逆力研究的加深,家庭系统的研究者开始研究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的出现跟家庭系统治疗重新定义“正常”和健康家庭是同时发生的。所谓的“正常”“健康家庭”指能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家庭。①Walsh 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New York:Guilford,1998,P92.这一重新定义跟当时在心理学领域持续了数十年的问题焦点、缺陷视角的转变是一致的。②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III.Loss.Sadness and Depression.,1980.这一转变有助于理解家庭在面对逆境时是如何展示能力和优势的。③Walsh F.“Family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Family process,Vol.42,No.1,2003,PP.47.抗逆力的研究视角对于研究普通的家庭生活状况变迁以及家庭对于危机的反应非常具有价值,它特别强调对家庭产生影响的环境和系统的复杂性,其核心在于发现家庭系统以及与家庭相互交错的其它系统(例如,社区、家族、朋友、邻居、社区服务项目、环境等)的行为、模式和相关关系,以及这些行为、模式和关系是如何缓冲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促进家庭从危机中恢复。①鲁航:《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抗逆力的影响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Woodgate,R.L.“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Resilience in the Adolescentwith Cancer”,.Journal of Pediatric Oncology Nursing,Vol.16,No.1,1999,PP.35-43.

一、家庭抗逆力定义与构成要素

家庭抗逆力研究代表人物麦克卡宾(McCubbin)夫妇发现家庭抗逆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应包括家庭的形态或对危机的回应。他认为家庭抗逆力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第一,家庭保护因素,指家庭成员处理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努力提升家庭和谐与平衡的能力;第二,家庭恢复因素。儿童长期照护的研究显示,家庭整合、家庭支持和自尊建立、家庭的娱乐取向、控制和组织、家庭的乐观与优势等家庭恢复因子,对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直接关系。他们定义家庭抗逆力为家庭利用其行为模式、技能去谈判、应对乃至在困境和危机中茁壮成长的能力。②McCubbin,H.I.,Thompson,A.I.,&McCubbin,M.A..Family assessment:Resiliency,coping and adaptation:Inventori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Family Studies,1996,P.103.Antonovsky 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Well.Vol.8,No.8,1987,PP.323-324.哈利(Hawley)和迪翰(DeHann)于1996年定义家庭抗逆力为一种路径,只要遵循此路径,无论在当前还是以后,家庭在面对压力时都能够适应和健康成长。他们相信具有抗逆力的家庭面对压力状况能够用独特的方式积极应对。这种应对能力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家庭发展水平、风险和保护性因素以及家庭共同的信念。③Hawley,D.R.,&DeHaan,L..“Toward a Definition of Family Resilience:Integrating Life-Span and Family Perspectives.”Family Process,Vol.35,No.3,1996,PP.283-298.McCubbin,H.I.,&McCubbin,M.A.“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Family Relations,37,1988,PP.247-254.沃尔什(Walsh)把家庭抗逆力定义为从逆境中恢复,并变得更加坚强和更善于应变的能力④Walsh 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New York:Guilford. 1998,P.43.Patterson,G.R.,&Forgatch,M.S.“Predicting Future Clinical Adjustment from Treatment Outcome and Process Variable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7,1995,PP.275-285.,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面临困境或危机时,在信念体系、组织模式及沟通过程等方面应对危机与逆境,透过危机达成个人和关系的改善的能力。⑤Walsh F.“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Family Relations,Vol.51,No.2,2002.Walsh F.“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Crisis and Challenge”Family Process,Vol.35,No.3,1996,PP.261-281.这个概念包括了更多元素,认识到了在逆境之中,不仅能够应付和幸存而且还能够用逆境去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关系的改善。帕特森(Patterson)把家庭抗逆力定义为类似于个人抗逆力的适应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重大的逆境或压力面前,家庭利用这一过程去适应和发挥家庭的功能。⑥Patterson J“Understanding family resilienc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58,No.3,2002,PP.233-246.Insook Lee,R.N.,Eun-Ok Lee,R.N.,Hesook Suzie Kim,R.N.,Young Sook Park,R.N.,Misoon Song,R.N.,Youn Hwan Park,R. N.,et al.“Concept Development of Family Resilience:A Study of Korean Families with a Chronically Ill Child”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Vol13,No.5,2004,PP.636-645.Insook Lee等把家庭抗逆力定义为当家庭面临内部或外部压力时,能够根据家庭信念或价值观系统而产生家庭功能变化的一个特征(先天或后天)。⑦Insook Lee,R.N.,Eun-Ok Lee,R.N.,Hesook Suzie Kim,R.N.,Young Sook Park,R.N.,Misoon Song,R.N.,Youn Hwan Park,R. N.,et al.“Concept Development of Family Resilience:A study of Korean Families with a Chronically Ill Child”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Vol.13,No.5,2004,PP.636-645.

虽然这些定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每一个定义都有其不同的强调点。总的来说,家庭抗逆力既可以看做单个的家庭成员的抗逆力⑧⑨⑩①Cowan,P.A.,Cowan,C.p.&Schultz,M.S.“Thinking about Risk and Resilience in Families”.In F.Hetheington&E.A.Belchman,Stress,Coping,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6,pp.1-38.;也可以以家庭为单元的抗逆力。②③④⑤⑥McCubbin,H.I.,Thompson,A.I.,&McCubbin,M.A..Family assessment:Resiliency,coping and adaptation:Inventori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Family Studies,1996,P.103.Antonovsky 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Well.Vol.8,No.8,1987,PP.323-324.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衡量家庭抗逆力,灵活性、抗压性、正向思考、应对(问题解决)、控制感(平衡性)、适应(适应能力)、社会融合和富有智慧都是家庭抗逆力所共同的特点。区别在于,从个体角度来看抗逆力,强调成熟性、赋权、创造性和归属感。培养个体抗逆力的因素包括灵活性、对社会支持的运用、回弹、高期望、幽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而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更强调家庭凝聚力、义务、交流、家庭优势、连结性、意义性、灵性和反弹性。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家庭抗逆力展现历程包括适应(包含保护因素)和调适(包括恢复因素)两个阶段。在这两个历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以下三个系统: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历程。纵观有关文献,笔者对目前家庭抗逆力的研究框架做了整理(见表1)。

综合表1的内容,可以看出家庭抗逆力应当被视为在家庭呈现脆弱性(指造成家庭失功能的危险因素,如生理、经济)或家庭出现危机时(指持续使家庭处于不稳定、混乱、失功能)发挥正向作用的一面。

二、家庭抗逆力研究的渊源及影响要素

家庭抗逆力研究的源头在于对家庭压力、家庭脆弱性和应对、调适的研究。概括来说包括家庭脆弱性、家庭资源、家庭评价过程、社会支持、功能模式和应对与问题解决等要素。脆弱性指额外的家庭压力和变化,破坏或减弱家庭面对危机的适应能力;资源指引入或形成家庭需要的、心理的、家庭的或社会的资源以促进家庭的适应;评价指如何评价家庭变化的意义,直接决定着如何创造、形塑及合理化“新模式”,如何排除、修正旧的家庭模式,如何创造和使用资源,及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应对和适应;支持指家庭系统及社区如何支持家庭达到满意的适应水平;功能模式指建立、修正、排除(旧的)家庭模式以达到和谐和平衡,达到满意的适应水平;应对和问题解决指扩展应对行为、模式和策略的范围和有效性,以便更好适应;过程指对家庭适应过程的解读,及这个过程如何促进适应的结果。麦克卡宾自1980年代早期开始研究家庭压力和应对,逐渐地他们把压力和应对的视角转换到家庭抗逆力的视角。

(一)家庭抗逆力研究的渊源

1.家庭压力

家庭压力即家庭系统中的压力或紧张。家庭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干扰,打破了家庭原有的稳定,给家庭及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及生活适应的压力。研究认为压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系统,会影响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家庭系统边界、家庭目标、家庭功能模式及家庭平衡和协调等。压力的严重性由压力对家庭整体的威胁程度、对家庭功能的破坏以及对家庭资源和能力的需求和损耗决定①McCubbin,H.I.,&Lavee,Y.“Strengthening Army Families:A Family life Cycle Stage Perspective”,Evaluation and Progra Planning,No.9,1986,PP.221-231.。家庭抗逆力中的“脆弱性”指由于多重的压力和家庭生活圈的改变导致的家庭系统人际关系和整体的一种状况。家庭的脆弱性从高到低是一个连续的变量,由以下因素决定:第一,家庭多重需求,如经济债务、生病、工作变动等;第二,由需求和变化而产生的家庭在某个阶段的异常艰难,如父母的搬家或失业会对处于青春期的子女或刚独立的家庭产生更多影响,因为人际、社会及经济的压力与孩子养育的压力累加产生更多重变化②McCubbin,H.I.and Patterson,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H.I.McCubbin,M.Sussman,&J.M. Patterson,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Advances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Haworth Press,1983,PP. 7-38.,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家庭压力与家庭的发展阶段有关,家庭压力随家庭生活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希尔(Hill)把家庭压力解释为“家庭面临危机时,由于资源匮乏所产生的压力”。家庭压力是由家庭压力源引发的,一般来说,压力源有常态的压力源事件、非常态的压力源事件、意志的压力源事件、非意志的压力源事件、长期的压力

源情境、急性的压力源事件及压力源事件的累积。他们综合自己和先前的研究发展了有关家庭调整和适应的、系统的和生态的家庭抗逆力模型。这个理论从以上三个关于家庭压力的理论和模型发展而来:ABCX模型①Hill,R.Families Under Stress.Westport,CT:Greenwood,1949,P.17.(该理论模型主要关注压力前有利于从逆境中调整和恢复的因素)、双ABCX模型②McCubbin,H.I.and Patterson,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The Double ABCXmodel of Adjustmentand Adaptation,In H.I.McCubbin,M.Sussman,&J.M.Patterson,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Advances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Haworth Press,1983,PP.7-38.及家庭调整和适应反应模型③Lavee,Y.,McCubbin,H.I.,&Olson,D.H.“The Effec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Transitions o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7,PP. 857-873.(主要关注家庭危机前和危机后有利于调整和恢复的因素)、家庭调整和适应的类型模型④McCubbin,M.A.,McCubbin,H.I.,&Thompson,A.I.(1987). Family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Index.In H.I.McCubbin& A.I.Thompson).Balanc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on Wall Street:Stockbrokers and Families Coping with Economic Instability. Edina,MN:Burgess International,1989,P.49.(主要关注危机前和危机后的状态,强调在面对逆境时家庭角色模式如何发挥功能、恢复及适应)。

表1 家庭抗逆力研究框架梳理

压力严重程度、强度及家庭对压力的预测力、资源和应对能力、家庭成员的身心状况等不同,家庭反应也有所不同。压力产生紧张的反应在家庭系统里称为压力管理。⑤Antonovsky 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Well.Jossey-Bass,1987,P.66.家庭苦痛/悲痛指一种用消极状态定义不和谐、不平衡的、混乱的和具威胁性的方式。相反,“积极压力”指家庭用积极状态把不和谐、不平衡定义为值当的、家庭成员能接受的挑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感激的一种状况。⑥McCubbin,H.I.and Patterson,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H.I. McCubbin,M.Sussman,&J.M.Patterson(eds.),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Advances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Haworth Press,1983,PP.7-38.在抗逆力启动的时机上,考恩(Cowan et al.)等认为抗逆力开始于风险导致的不可预料的后果⑦Cowan,P.A.,Cowan,C.p.&Schultz,M.S.Thinking about Risk and Resilience in Families.In F.Hetheington&E.A.Belchman(Eds.),stress,coping,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6,PP.1-38.,而帕特森(Patterson)认为抗逆力开始于压力刚开始时。⑧Patterson,G.R.,&Forgatch,M.S.“Predicting Future Clinical Adjustment From Treatment Outcome and Process Variable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No.7.1995,PP.275-285.

家庭对压力的评价是指家庭对压力程度及困难的定义。这样的评价有不同种类:有人认为它是不可控制的,有人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建设性成长。研究认为,家庭对压力状况的建设性评价与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相关。对家庭状况的评价愈正向,对家庭问题的解决就愈有建设性。

2.家庭危机

家庭危机是指家庭系统方面的一种破坏性的、混乱的或失能的状态。⑨Burr,W.R.,Klein,S.R.,&Associates.Reexamining Family Stress:New Theory and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P.57.为了恢复和谐和平衡,就要求家庭功能模式做出更多更大的改变。反之亦然,家庭压力是一种由家庭需求和能力的不平衡而导致的紧张状态,危机是一种不平衡、不协调、失序的家庭系统。面对这样的事实,危机中的家庭不能仅仅通过微调就能恢复其稳定性,家庭经常陷入不断试错的循环中以减轻压力,家庭功能做出一些改变,并需要做出新的功能模式。⑩McCubbin,H.I.and Patterson,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H.I. McCubbin,M.Sussman,&J.M.Patterson,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Advances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Haworth Press,1983,PP.7-38.与希尔对家庭危机的定义一样,处于危机中的家庭抗逆力的框架没有采用标签化的价值判断,认为家庭是失败的、功能紊乱的、需要专业咨询的。

一些研究家庭的学者认为大部分的压力状况并没有引发家庭系统特别多的困境,尤其当加入家庭类别、资源、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作为调节变量的时候。大多情况下,家庭系统和功能模式做出较少的调整和改变,就可以使家庭保持或恢复到平衡与协调的状态。然而,在其他一些压力状态下,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创伤或灾难性的事件,由许多严重的压力引发的家庭困境,要求家庭系统必须做出更重大的改变如角色的调整、目标的重设、价值观的改变、家庭规则的变化、家庭优先程度的改变、家庭边界的调整及整体功能模式的改变等。这种情况下即使家庭不断努力做出改变还是不能达到稳定和平衡。类似这样的状况,挑战了家庭的既有功能模式,家庭往往十有八九会经历一种调整不当的状态,导致家庭危机。

从家庭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家庭危机是家庭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对家庭的改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家庭能够靠自己而不依赖职业的帮助成功渡过家庭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危机的定义就可以适当的正常化标注为一个家庭发展和变化的自然组成部分。家庭危机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可预期的而非必要的家庭调整状况。家庭危机表示家庭系统的不和谐不平衡,要求家庭功能模式做出改变以恢复稳定、秩序、平衡和协调。这个导致家庭系统功能模式改变的动力是抗逆力模型中适应阶段的开始。

总的来说,主流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抗逆力还是特别意义上的家庭抗逆力都源自施加在家庭之上的外部因素,如长期形成的压力和紧张、日常琐事、风险、危机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抗逆力来自家庭的内部特点如家庭成员的脆弱性①Woodgate,R.L.“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Resilience in the Adolescent with Cancer”Journal of Pediatric Oncology Nursing,VOL.16,No.1,1999,PP.35-43.和家庭的缓冲潜能。②Hetherington,E.M.,&Blechman,E.A.(Eds.).Stress,Coping,and Resiliency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New York and London:Psychology Press,2014,P.138.

(二)家庭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家庭资源作为影响家庭抗逆力发挥的各种家庭能力和优势要素的总称,包括家庭能够表达和管理压力与需求、维持和提升家庭和谐与平衡以避免陷入危机、不和谐或不平衡,避免对既定的家庭功能模式产生根本的改变或弱化。③McCubbin,H.I.,&McCubbin,M.A..Families Coping with Illness:The Resiliency Model of Family Stress,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C.B.Danielson,B.Hansel-Bissel,&P. Winstead-Fry.Families,Health,&Illness.Perspectives on Coping and Interventions.St.Louis:Mosby,1989,P.36.家庭资源是家庭抵御危机、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家庭能力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家庭做出有益的调整。关键的家庭资源包括:社会支持、经济稳定、凝聚力、灵活性、坚强性、共享的精神信念、开放的沟通、家庭传统、家庭庆祝活动、日常活动和条理性。④Curran.D.,Traits of a Healthy Family.Minneapolis:Minston,1983,P.43.同时,家庭资源与家庭发展阶段有关,不同的家庭发展阶段家庭资源不同。⑤Olson.D.H.,Russell,C.S.,&Sprenkle,D.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VI.Theoretical update. Family Process,No.22,1983,PP.69-81.有学者认为对家庭具有显著的保护和恢复性的因素如表2所示。

笔者按照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系统和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历程“三系统说”来综述影响家庭抗逆力的因素:

1.家庭信念系统

家庭信念系统包括价值观、态度、偏见与假设等,主要可分为三项范畴:对逆境意义的诠释、克服逆境的正向前瞻、超越性与精神性。这些信念会融合成一套家庭的基本假定,影响情绪反应、促成决定,最终引发行动。它是影响家庭功能运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家庭抗逆力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说,如果视家庭为一个运行单位,当面对困境时,家庭系统及文化中最主要的信念,是影响家庭最大的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因成员特质、时间因素或关键事件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生活方式与认知,可能对家庭信念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中主要考察对家庭造成最强烈影响的、关键的、最主要的信念。家庭如何看待问题和做出选择,决定了他们或是能应对和掌控问题,或是变得功能失调和充满绝望。

表2 家庭具有的显著的保护和恢复性因素:十因素论

家庭图式是最根本的家庭信念系统,是家庭对逆境意义诠释的基本调式,是家庭长期形成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期望。其重要作用在于形成家庭意义,包括形成家庭故事、理解家庭如何适应危机状况。家庭图式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包括分类、精神化/神灵化、暂时化、情境化(本质化、关系化)。其中分类的过程是根据家庭价值观和期望调整家庭危机状况的过程,可以给与家庭成员以信心;精神化/神灵化的过程是根据家庭信念和与宇宙的一致性去调整达致协调的过程,是赋予意义的过程;暂时化是从长远观念来看家庭危机并能够看到目前境况中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增强可控性;情境化是根据生活本来面目和秩序而调整家庭当前压力状况的过程,有助于增加家庭成员对当前情境的可理解性;关系化情境化策略是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的理念而调整当前家庭危机状况,是一种“我们”的取向,相信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这些意义的表达可能是以一些模糊的或特定的词语,如“这是命”“接受吧”来表达等对逆境的接受。这些意义的表达有独特的作用,把家庭危机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情境中考量,有助于超越眼前的压力。从这种情境的和关系的视角来看家庭压力的家庭图式,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家庭图式直接影响到家庭凝聚力。最近有关家庭压力理论和有关抗逆力评价过程的研究中,就如何解释家庭应对危机和变化的行为时更多考虑族群、文化以及和族群相关的传统和信念因素。

家庭意志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适应资源。家庭意志力的特点在于对生活事件和困难的控制感,视变化为有益的和成长的观念及对压力状况的积极取向。②McCubbin,H.I.,&McCubbin,M.A..Families Coping with Illness:The Resiliency Model of Family Stress,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C.B.Danielson,B.Hansel-Bissel,&P. Winstead-Fry.Families,Health,&Illness.Perspectives on Coping and Interventions.St.Louis:Mosby,1989,P.137.家庭意志力是减轻家庭压力和紧张的一个重要调节变量,同时它还是一个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应对环境的一个稳定性力量,有助于家庭的调节和适应。

家庭评价过程是一个跨越一定时间阶段的动态过程,与家庭认同和价值观、社区环境、家庭成员个体等因素都相关。因此对它的描述很有挑战性。然而,研究行为和家庭的学者一致认为考察和梳理家庭整体的评价过程很重要,它可以更好把握家庭评价的要素和动态性。在家庭危机状况下,家庭评价过程包括五个基本层次:图式、凝聚力、范式、状况评价和压力评价。①McCubbin,H.I.;Marilyn A.McCubbin;&Thompson,A.I.,Resiliency in Families:The Role of Family Scheme and Appraisal in Family Adaptation to Crisis.In T.H.Brubaker(Ed.).Family Relations: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Beverly Hills,CA:Sage,1993,P.93.

有人认为家庭对压力的定义就是家庭适应中评价过程的全部,显然这样的观点过于简单化了。自从希尔之后,很多研究对家庭的压力的评价,在调整特别是适应阶段增加了不少的评价层次。这样的研究从1970到1990年代有很多,背后的宏观原因在于家庭危机管理的进展。随着家庭危机管理的进步,家庭评价过程包括家庭如何开始和保持变化,合理确定家庭的共享价值观、信念、规则、期望及功能模式的变化。

2.家庭组织系统

家庭组织模式对家庭抗逆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动员家族、组织资源、处理压力、调整组织结构,是有效处理危机,并因应长期逆境的方法。家庭组织模式透过外部与内部的各种规范维持,并受到文化与家庭信念系统、家庭成员对彼此的期待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组织模型,并影响到家庭与成员的整合与适应。在此关键历程类型中,包含弹性、凝聚力与社会资源三项范畴。家庭组织是另一个受到关注的要素②Hill,R.,“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ies under stress”,Social Casework,No.49,1958,PP.139-150.。家庭组织包括家庭结构和家庭角色之间的协商性、清晰性和一致性(不排除易变性)。此外,其他资源还有共享的父母领导力、清晰的家庭代际关系。③Lewis.J.M.&Looney,J..The Long Struggle:Well-functioning Working-class Black Families.New York:Brunner/Mazel,1984,P. 123.家庭问题解决也很重要。一些家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强调家庭成员的价值和自尊,而有的家庭则采用任意的方式加剧了家庭的紧张程度。④McCubbin,M.A.,McCubbin,H.I.,&Thompson,A.I.(1987). Family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Index.In H.I.McCubbin& A.I.Thompson.Balanc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on Wall Street:Stockbrokers and Families Coping with Economic Instability. Edina,MN:Burgess International,1989,P.136.

家庭类别也是家庭组织系统内影响家庭抗逆力的一个重要变量。由家庭类别决定的家庭特征如再生性家庭、具有抗逆力的家庭、平衡的家庭和有节奏的家庭天生具有优势和能力。与再生性家庭、持久性家庭和安全的家庭相比,脆弱的家庭(以家庭困难指数和凝聚力指数为区分标准),在家庭联系、灵活性、共处时间、日常生活及对家庭共处时间和家庭惯例的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家庭类别与家庭调整策略相关,家庭是否采取积极的家庭调整策略决定了形成什么样的家庭种类,如再生性家庭、持久性家庭、安全的家庭还是脆弱的家庭。按照家庭共处时间、家庭日常生活和对家庭共处时间和家庭惯例的重视程度来划分形成的几类家庭——比较有节奏的家庭、结构化的家庭、有计划性的家庭、没有固定模式的家庭等也都与家庭的调整策略有关。此外,家庭满意度、儿童发展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家庭健康(包括身体和情绪的健康)满意度、社区满意度及整体家庭幸福感也都与积极的家庭调整相关。⑤McCubbin,H.I.,&McCubbin,M.A.,“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Family Relations,No.37,1988,PP.247-254.

还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类别预示着不同的家庭功能,理解家庭类别的多样性和既定的行为模式非常重要。面对常规的家庭变化,具有抗逆力的家庭(那些家庭团结协作同时又有灵活性)能够更好发挥家庭优势应对困难,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可预测性及婚姻和家庭满意度。⑥McCubbin,H.I.,&McCubbin,M.A.,“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Family Relations”,No.37,1988,PP.247-254.家庭类别或既定的功能模式对家庭的发展、恢复和维持家庭的和谐与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历程

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历程指家庭成员之间能否通过良好的沟通解决问题,包括家庭成员的信念传达、讯息交换、情绪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历程,可分为内容与关系面向。交流技能也是一个关键的资源,包括清晰和直接的沟通方式、工具性和情感性沟通能力①Epstein,N.B.,Bishop,D.S.&Baldwin,L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A View of Normal Family.In F.Walsh Normal family process.New York:Guilford.2003,P.36.、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一致性。②Fleck,S.,“Family Functioning and Family Pathology”.Psychiatric Annals,No.10,1980,PP.46-57.

关于家庭压力和抗逆力的研究中,很多强调掌控感、自尊、统合感及族群认同,认为在家庭重构和变化过程中,这四个要素对于需求管理、秩序感的保持至关重要。同时这四个要素也最容易受到家庭压力和危机威胁。一旦家庭面临压力或危机,掌控感下降甚至对环境无能为力。家庭共度时间和家庭日常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家庭和谐和平衡,有助于家庭系统的改善。当家庭面对医疗方面的危机时,那些维持家庭日常生活习惯,保持家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家庭有更长久的持续力。③McCubbin,M.A.,“Family Stress,Resources,and Family Types: Chronic Illness in Children”,Family Relations,No.37,1988,PP. 203-210.研究认为,在危机状况下,家庭资源与家庭适应相关,且正相关。在家庭应对长期照顾脊柱裂儿童的危机状况下,家庭资源与儿童目前的身体状况正相关。④Comeau,L.F.,The Safety of Our Children.School Bus Fleet,1985,P.23.

社会支持也是家庭抗逆力的重要力量,它既包括非正式的资源如其他家庭成员、扩展家庭和朋友等,也包括正式资源如医疗、社会服务资源、学校、教堂、工作单位的老板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支持家庭的政策也是重要的支持资源。在以往关于家庭压力和适应的研究文献显示,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区资源,经常被视作压力和家庭破裂之间的一个主要的缓解或调节变量。社区资源和支持包括家庭可以用以应对危机的所有人和机构。对于社会支持有许多概念,科布(Cobb)的概念是最适合危机状况下家庭抗逆力的。他把社会支持定义为人际间的信息交换,包括:(1)情感支持,使家庭成员相信他们是被关怀的、是被爱的;(2)自尊支持,使家庭成员相信他是被尊重和重视的;(3)网络支持,使家庭成员相信他属于某个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交流网络。研究认为,危机状态下,家庭的适应与社会支持广度和深度有关,且正相关。⑤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No.38,1976,PP.300-314.

纵观过去几十年关于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凝聚力、可变性、适应性⑥Olson,D.H.,Sprenkle,D.,&Russell,C.,“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Cohesion and Adapation Dimentions. Family Typ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Family Process,No.18,1979,PP.3-28.。家庭凝聚力指家庭成员生活团结一致、情感亲密及自主的程度,包括情感连结、信任、欣赏、整合和尊重彼此个性特征、互助支持、家庭伦理、时间、朋友及休闲娱乐与兴趣等。调适力指家庭根据变化的时势处理事情的弹性、应变的能力,调适力使家庭能够及时应对困难和做出变化。⑦Stinnet,N.,&Sauer,K.,“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Families”,Family Perspective,Vol.11,No.4,PP.3-11.家庭压力之所以能够最后引发消极的家庭结果,如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凝聚力的弱化。⑧Pearlin,L.I.,Menaghan,E.G.,Lieberman,M.A.,&Mullan,J.T.The Stress Proc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1,337-356.

三、家庭抗逆力阶段与模型

(一)家庭抗逆力阶段

学者按照时间顺序探讨把家庭抗逆力的展现总结为两个历程:调整(family adjustment)和适应(family adaptation)(如图1)。在危机发生之前为调整阶段,在危机发生之后的重新调整再出发,则为适应阶段。①Patterson,G.R.,&Dishion,T.J.,Multilevel Family Process Models:Traits,Interactions,and Relationships.In R.Hinde&J. Stevenson-Hinde,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Mutual Influenc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88,P.283-310.调整阶段的解决问题和应对能力指家庭运用知识和技巧去管理和评估压力与不幸。问题解决能力指家庭如何把压力和困难转换为可控要素,针对每一个要素找出行动方案,针对每一个单独的问题或人际的问题采取措施,找出能够维持或恢复家庭和谐与平衡的建设性解决模式。应对指家庭采取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措施、模式及行为以维持或加强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维持家庭的情感稳定性和家庭成员的幸福,寻求或使用家庭及社区资源去应对不同家庭状况,尽力解决由于压力带来的家庭困境。②McCubbin,H.I.,&McCubbin,M.A.Families Coping with Illness:The Resiliency Model of Family Stress,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C.B.Danielson,B.Hansel-Bissel,&P. Winstead-Fry.Families,Health,&Illness.Perspectives on Coping and Interventions.St.Louis:Mosby,1989,143.研究认为,面对压力和紧张,家庭管理和应对技能与家庭调整有关,且正相关。面对压力和紧张,家庭刚刚成立和子女开始独立生活阶段,家庭对经济的管理和应对技能、建立和朋友之间的正向的关系,与家庭的调整正相关。①Olson.D.H.,Russell,C.S.,&Sprenkle,D.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VI.Theoretical update”,Family Process,No.22,1983,PP.69-81.

图1 家庭抗逆力两阶段图

适应阶段指在第一阶段家庭能力无法满足家庭需求的情况下,发生家庭危机,家庭成员及家庭必须透过如同第一阶段的历程,重新界定意义,并评估家庭需求,应用家庭能力,因应压力,产生家庭调适,而恢复家庭平衡。

也有学者把家庭抗逆力的展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困境形成阶段、抗逆力启动阶段、家庭重整阶段、迎向未来阶段②杨智凯:《找寻家庭韧力:以三个罕见疾病儿童家庭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10年硕士论文。(如图2);或五阶段——震惊阶段、否认阶段、难过、生气、焦虑阶段、适应阶段和重组阶段。③吴庶深、黄菊珍等:《复原力对罕见疾病患者家属心理调适影响之研究》,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2006年11月。

图2 家庭抗逆力展现四阶段图

(二)家庭抗逆力模型

抗逆力模型,主要关注不同阶段家庭的变化和适应状况。学者根据自己对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建立了一些模型、保护性机制和测量方法。这些研究包括:战争引发的家庭危机、面对长期慢性压力和疾病的家庭④Kosciulek,J.“Relationship of Family Coping with Head Injury to FamilyAdaptation”,RehabiitationPsychology,No.39,1994,215-231.、面对家庭生命周期转变和变化的家庭⑤McCubbin,H.I.,&Lavee,Y.“Strengthening Army Families:A family Life Cycle Stage Perspective”,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No.9,1986,PP.221-231.以及对面对一般压力和特别压力危机的少数族裔美国人的研究。⑥Thmopson,E.A.,McCubbin,H.I.,Thompson,A.I.,&Elver,K.“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y in Native Hawaiian Families Under Stress”.In H.I.McCubbin,E.A.Thompson,A.I.Thompson,&J.E. Fromer,Resiliency in Ethnic Minority Families:Native and Immigrant American Families,Madison,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1995,PP.115-131.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沃林(Wolin)的个人抗逆力模型、盖默茨(Garmezy)和麦克卡宾(McCubbin)的家庭抗逆力模型。沃林认为个人内部因素(技能、行为、素质)和外部因素(如富有爱心的成人、高期望、机会),相互作用,影响抗逆力的形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具体的行为或抗逆力,个人借此克服逆境。抗逆力被认为是行为,能够被教会、能够学习和模仿。这个个体抗逆力的概念性理论提出了7个清晰的抗逆力架构:(1)洞察力(2)独立性(3)关系(4)主动性(5)幽默(6)创造性(7)道德品行。且这些抗逆力特质被定义为三个发展的阶段:儿童期、青年期和成人期,这些特质随着个人的成熟而成熟。遗憾的是,沃林并没有经验性验证其模型。但是,比斯科(Biscoe)和哈里斯(Harris)在他的模型上发展了“抗逆力态度量表”,其中包括了72个题目,均采用里克特5分法。盖默茨通过纵向的发展性研究来探析高危群体在生理和心理压力下的适应性,并提出三种保护性机制:免疫模式(immunity model)、补偿模式(compensatory model)、挑战模式(challenge model)。其中免疫模式中的保护性因素也叫“疫苗”,一般指预防性的心理与社会干预或习得的正面经验,以增强抗逆力,降低压力带来的潜在的不利影响,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①Seligman,M.E.P.,“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American Psychologist”,Vol.6.No.2,1995,PP.290.补偿模式指某些个人特质和环境资源可以用来对抗压力的负面效果。如随着年龄的增加,某些心智功能如短时记忆的衰退可以通过生命经验所带来的智慧和感悟而有所弥补。挑战模式指压力有可能提升能力与抗逆力,但是压力不能太大。一次危机可以迫使我们去提高自己的技能并发展出新的资源。

在抗逆力展现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应对方式可能同时或交替运作以上三种机制。②Werner E.E.Risk,“Resilience,and Recovery:Perspectives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No.5,1993,PP.503-515.从增强家庭抗逆力和能力取向的家庭治疗模式来看,他们都强调合作的过程、努力找出家庭资源并加以运用。为此,若特(Rutter)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保护机制和过程,以此可以调动家庭能力。第一,降低风险因素:预料可能带来危险的情境,并做好准备;减少暴露在压力下或承受太大压力的机会;提供信息,改变大难临头的想法;第二,减少负面连锁反应,以免导致持续的冲击和更进一步的危机:减少冲击,克服阻碍;改变不合适的应对策略;抵挡余震和后续压力,减少弱点;第三,强化保护性家庭过程,降低脆弱性:加强家庭优势,增加成功的机会与能力;动员和支撑有利于复原与掌控的资源;在危机后重建、重组和重新确立方向。③Rutter 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Vol.57,No.3,1987,PP. 316-331.Insook lee则结合家庭成员个人取向和家庭集体取向从以下四个方面建构家庭抗逆力保护机制:家庭固有特征、家庭成员取向、家庭成员对压力的反应、家庭的外部资源等④Insook Lee,R.N.,Eun-Ok Lee,R.N.,Hesook Suzie Kim,R.N.,Young Sook Park,R.N.,Misoon Song,R.N.,Youn Hwan Park,R. N.,et al.Concept Development of Family Resilience:A Study of Korean Families with a Chronically Ill Child.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Vol.13,No.5,2004,PP.636-645.(如图3)。

这些模型揭示和包括了后危机和适应取向的要素及抗逆力过程,解释了家庭在适应过程中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压力缓冲是家庭抗逆力的结果,是抗逆力的抗压功能的直接效果,家庭调整和适应是家庭抗逆力的共同结果。

四、本土化研究方向展望

至此,从家庭抗逆力的定义、保护和恢复性要素及研究源头、过程和模型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家庭抗逆力的研究经历了从对个别家庭成员的抗逆力关注到对家庭作为整体的抗逆力探究,其共同点在于从问题焦点、缺陷视角向能力基础和优势视角的范式转变,建立了家庭这一组织作为中观层次的系统在不同阶段面临风险时展示出来的不同的应对特征、机制和资源。这一视角不仅从理论上成为架构个体层面的抗逆力和更大层面的如社区抗逆力之间的关键环节,确立了家庭在抗逆力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具有社会政策指导意义,特别在华人儒家文化背景下对于发挥社会组织、社区支持力量、增强家庭优势和能力、扶助家庭、确立发展性家庭政策、建立家庭为中心的抗逆力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鉴于家庭和家庭福利在中国传统福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特点,大力开展这方面的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本土研究可以推动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国际对话,如对家庭抗逆力的构成要素、过程和模型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讨论;另一方面,从中国所特有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开展针对中国家庭抗逆力的本土化理论创新和经验研究。

图3 家庭抗逆力特征结构图

首先,在与国际话语对话的基础上,从本土文化及语境出发,定义家庭抗逆力,展开对家庭抗逆力的测量和评估,包括家庭在不同情境下的功能、价值观、结构、资源和挑战等。学者朱眉华在《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童敏在《流动儿童应对学习逆境的过程研究——一项抗逆力视角下的扎根理论分析》、夏少琼在《残疾人家庭抗逆力与创伤康复研究——基于残疾儿童家庭个案》等研究中,以及徐安琪、罗东霞等学者的研究都关注到中国本土视域内流动家庭、残障儿童家庭及城市家庭在面对危机与压力时自我调整与应对的抗逆力,开启了家庭抗逆力本土化研究的先河。但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对家庭抗逆力本土化理论层面挖掘和模型建构尚显不足,是下一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

其次,家庭抗逆力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是研究的难点。哪些要素构成家庭抗逆力展现的原因,哪些结果是家庭抗逆力展现的结果,这在家庭抗逆力的分析方面一直是一个难点。如社会支持到底是家庭抗逆力的组成部分还是影响家庭抗逆力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制约更大范围内对家庭抗逆力开展量化研究,检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家庭抗逆力的发挥是否有影响。

再次,在更微观的层面如家庭凝聚力、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的测量及这些变量与家庭抗逆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总之,家庭抗逆力的研究经历了从西方引介到本土发展的历程,融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特点,以家庭社会学的视角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框架,逐步积累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研究结果,进一步发展出具有本土化意义的家庭抗逆力研究体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责任编辑:徐澍)

From Introduction to Indigenous Development: The Review Research of Fam ily Resilience

JIWenxiao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2,China)

Family resilience is the anti-force of family as a whole or individual,which means the paradigm shift of research from problem and deficit perspective to strength and resource perspective.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also different in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family resilience.The original research about family resilience is the vulnerability,family pressure,coping and adjustment.Family belief system,family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are the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amily resilience.The stage of family resilience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courses,four phases or five stages.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family resilience,scholars established some models,the protectivemechanism and measurementmethods.The direction of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family resilience is the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methods.The key problem for family resilience research is causal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family;resilience;review;indigenous development

C916

A

1008-7672(2015)03-0029-14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罕见病儿童家庭抗逆力”(编号为13YJC840016)的阶段性成果。

纪文晓(1981-),女,河南安阳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和社会福利研究与服务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与家庭福利。

①Silliman,B.“Rationale for resilient families concept paper”,National Network for Family Resiliency,1994.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危机家庭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危机”中的自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