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解进士”“保送生”

2015-06-11茅家梁

杂文月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特招破格免试

茅家梁

“无解进士”本是唐朝高干子弟令狐滈(读hào)的“专美”。

“拔解”是唐代科举之州府试中的一个特殊情况,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里称,“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外府(地方上)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而“不试而贡”,即不需要参加州府解试,就可以直接贡送参加省试,具有类似于今天的免试保送资格,或者说略“逊”于今天的免试“保送生”,因为毕竟需要参加“省试”,还不是完全的“免检产品”。

令狐滈在未能按正常程序取得“拔解”的情況下,却轻松过关,于大中十四年“及第”。与其同时贡举“及第”的,包括户部尚书郑澣之孙郑羲等,“皆名臣子弟,言无实才”。故几块臭石头,激起千重浪,朝野一片哗然。谏议大夫崔瑄上疏请“下御史台按问”,但是最终因为有“诏令就试”在先,皇帝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结果自然“奏疏不下”,不了了之。

事情算是被“搞掂”了,但是多少年后,人们依然愤愤而言此人“无解及第,实则有耳未闻”,从而成为令狐滈一大劣迹,“为众所非,宦名不达”,动辄就要被人家揭伤疤。上海人很生动地形容此谓之——“扦头皮”,一直要“扦”到寿终正寝之后。以致清代的顾炎武还在《日知录·举人》里自注,“宋时亦有不须再试而送南宫者,谓之免解进士”。

曾有学者断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拔解几乎销声匿迹,不为当政者所取”。此显然是学者的一厢情愿而已,事实上,“拔解”这种“免试”保送的特权,向来是“嗅嗅贼臭,吃起来喷喷香”的湖南土特产,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只是变了“脸”而已。

记忆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保送生”——工农兵大学生,是十分荣耀的,像彻底的“免检产品”一样,有的即使连高中也没有毕业,亦可直接免试读大学,只要是“政治素质好”即可。今天虽不再有单凭“政治素质好”即可免试上大学之事,但种种名目的“保送”直接上大学之事却也一直层出不穷。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人们或许早已摒弃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的旧观念,然而总让人搞不懂,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促使地方政府一再出台好多的“子承父荫”的“好政策”?鲁迅先生说过,“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过去,也只不过才有一个令狐滈,没有按程序免去一次“府试”,即成为了一直遭受道德谴责的“无解进士”,倘若他黄泉有灵,肯定要艳羡现代种种名目下的“保送生”的。

本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的“保送生”,无论如何都应比古时的“无解进士”更蓝一些吧?起码表面上应少了一些“为众所非”之事。可据南方一所高校梳理10年来的“保送生”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5月15日《北京晨报》)。

有媒体透露,某省电视台一个领导的儿子高考只考了不到300分,但这样的坏消息却被当地几所高校当作了重大“商机”——先是一所二本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伸出橄榄枝,可那儿子拒绝了,说:“我虽然考试不行,但尊严还在。”

真应该为这位电视台领导儿子的“尊严”点赞!然而,据说这儿子后来被另一所一本院校的广电新闻系成功地“破格”录取了,而方式是“特招”!这“特招”固然与“保送”有些大家都晓得的“区别”,但怎么的都像出家人“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一样。

善哉!所谓“保送生”,拟或“破格生”,最终无非依旧是“无解”而已。

猜你喜欢

特招破格免试
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 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5年助养120多个孩子
敢“破格” 不“出格”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欧洲“破格”欢迎中国总理
为夺刀考生单独高考优于保送特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