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道,一指望月的哲思

2015-06-09梦泽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武者李小龙武术

梦泽

武道,即是以武修道,它脱胎于武艺,又超越了具体的武术形式。不论是截拳道、中华武术还是各国拳道,它们都只是带领武者修行的一艘小船。成功将人的心理引渡到道的彼岸,才是武术背后的真正目的。

截拳之道

追溯截拳道的创拳史,可以回溯到1962年的4月。李小龙创立“振藩国术馆”,教授“振藩功夫”——以咏春拳为母拳,并加上大量的中上段踢法,这可以被视为截拳道的原型。随着武馆不断壮大,李小龙结识了很多同道朋友,在与这些人的交流碰撞中,李小龙逐渐吸取各门精华,并在1967年将他研习的所得命名为“截拳道”。同年11月,在世界最权威的武术杂志《黑带》里,李小龙首次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

在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小插曲:1964年,李小龙因在武馆招收外国学生,引起当地武界华人的不满。他们派黄泽明去踢馆,声称要么终止教授外国人,要么接受挑战,李小龙自然接受了挑战。当他发起进攻后,黄泽明却开始满场游走,令李小龍无法采取咏春拳的打法速战速决,只能追着黄泽明的背部施以拳击。最后李小龙使出全力搂住黄的脖子把他摔倒,才迫使黄泽明认输。这场挑战使李小龙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套路禁锢。

那么,什么是截拳道?

在电影《精武门》里,有过这样一场搏击:罗伯特·贝克用绞剪腿夹住李小龙的头,使李动弹不得,而李小龙最接近罗伯特腿的地方是口,于是他便狠狠咬了罗伯特。

这就是截拳道,意即拦截拳击之道。截拳道的格斗并不是来自单一的角度,而是来自所有可能的角度。它的最大优势是,不拘泥于死板的拳套,只以最短的出拳距离和最快的时间进行防守和反击。

截拳道的特立独行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搏击方法,还在于它的武哲思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在1971年接受加拿大主持人皮埃尔·伯顿的采访时,李小龙用水来隐喻:“好像水一样,应该无形式。将水倾进杯里,便成杯的一部分,将水倾进樽里,便成樽的一部分。踢击它,它便反溅回来。加上压力,水便溜走。”

把武术比作水,得益于李小龙早年的学武经历。那时,师父叶问经常告诫他,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就必须放松动作,而在放松形体之前,应该放松意念。

像水一样无形无式、灵活多变,正是李小龙欲图表达的武道。然而,用武术击败对手并不是截拳道的最终目的。若武者能在运动中克服情感上的障碍、释放压抑的情绪,从而实现自我的解放,才是学习截拳道的最终目的。

由武至道

尽管截拳道倡导无门派、形式之限,但若将其放于浩瀚的武术长河中,它所追求的武术境界正与中华武道一脉相通。

回溯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用棍棒等工具同野兽斗争,那时武术不仅用来捕猎,还有炫耀武威的作用。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推崇尚武精神,搏斗、习射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那时,家里生了男孩,会在大门左边挂一张弓,还要向天地四方射六支箭,象征男孩将来成为守卫四方的勇士。

时至春秋末期,孔子主张将武勇、仁爱、信义融入武术精神中,促使了武术与文化的融合。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原是性情彪悍之人,他常常穿着武士装束在孔子面前炫耀武力,但孔子却教化子路,真正的勇士在于勇武精神,而非以勇力自居。

战国庄子进一步提出“技近乎道”的技道观,并以庖丁解牛的寓言,阐释了庖丁在解牛时通过炼技与闻道的统一,来体会天道规律的思想。

再至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政,儒家仁礼中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观念逐渐渗入到武术中,武术便也摆脱了技击实效的束缚,开始追求对“道”的感悟。

近代武术大家孙禄堂、薛颠等人更把武术称为武道,使武学成为完善身心的修身文化。

武以修身

武道,即是以武修道。它主张从身体的锻炼入手,发展到对心灵的培养,继而体验生命的自然法则。武道的根本,在于修身。中国武术从武到道的升华,是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发展而来,而武道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折射。

其中,“天人合一”是武道精神之髓,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而人体运动与自然运动紧密相连,所以武术练功按照四季更迭和人体机能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电影《卧虎藏龙》里,玉娇龙与李慕白的竹林之战就极具天人合一的意境。片中玉娇龙踩着竹竿忽上忽下,随着竹林的纵深运动,有限的镜头被无限地延伸。而镜头里竹林的大片绿色将主角的白色衣装包容其中,原本激烈的打斗变得柔和起来,天人合一的意境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渲染出来。

“尚武崇德”,是武术精神之魂。“尚武”要求武者在锻炼中强健体魄,达到保护自我、自强不息的境界;“崇德”要求武者在武术修炼中,养成与人友善、厚德载物的气度。早在两千多年前,楚庄王就道出了尚武崇德的内涵。据《左传》记载,楚军战胜晋军后,有人想把晋军阵亡者筑成一座大骨髅台,但楚庄王却觉此法不合武德,他认为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力,而是为了禁止强暴,遂下令将阵亡者妥善埋葬。

“禅武合一”是武道精神的较高境界,它是以武为载体,借助武道修行进入禅修。以武参禅,可以让武者摆脱对一拳一脚的贪执,助武者透彻人生。广为人知的少林寺,就是以禅武合一而闻名天下。少林弟子除了每日诵经外,还要把练拳习武纳为固定的禅修方式。此外,少林寺里还保留着古老的“禅七”传统,禅僧要闭关坐禅至少七日,来契悟心性。

武功的高低,取决于科学的训练方法,但武功的价值,却在于上乘的武道理念。

在电影《龙争虎斗》里,李小龙做过这样的比喻:理解武术,就像一指望月,请不要把指头当成月亮,或紧紧盯着指尖,否则你会错过需要欣赏的月亮。诚然,我们谈论武道,亦是用手指指向光源,而这个光源照亮了手指和其他的一切。

相关链接:世界武道,各县千秋

空手道,由日本传统格斗技结合唐手发展而来,“唐手”是中国武术传人冲绳地区后,结合当地武术“琉球手”形成。它的武道精神是一击必杀和宁死不输。据史料记载,早期习空手道多是赤裸上身练习,其目的是为了锻炼皮肤的强韧性。到了1921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访问冲绳之际,人们便开始穿上白色上衣。

跆拳道,起源朝鲜半岛,由朝鲜三国时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来。它的武道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早在两千年前的高句丽皇室墓葬的壁画中,就画有两名男子用跆拳道的姿势互相争斗。时至1955年,韩国崔泓熙将军正式将此技定名为“跆拳道”,并把它视为韩国国技。据说,崔将军幼年学习书法时,尽得朝鲜古典武道真传;青年留学日本期间,学习了空手道,并获得二段级别;后在组建韩国军队的过程中,总结出今日的跆拳道。

击剑,起源于14世纪欧洲,它的武道精神是勇敢、果断、顽强和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14世纪的骑士阶层以精湛的剑术赢得名誉和爱情。此后各国贵族纷纷效仿,一时间竟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决斗方式。在1588年至1601年期间,法国甚至决斗成灾,二十年里光巴黎就有八千名贵族在决斗中毙命。后来为了降低击剑的危险性,17世纪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击剑服装和器具做出统一规定,击剑作为一项竞技项目初具雏形。

猜你喜欢

武者李小龙武术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飞檐走壁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