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能源利用的战略思考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

2015-06-05祖丽莉张启钱张诒强

江海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能源消费

祖丽莉 张启钱 张诒强

新常态下中国能源利用的战略思考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

祖丽莉 张启钱 张诒强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转向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在这个转变中,能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变量。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围绕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新能源开发和能源节约等关键任务,深入探讨新常态下我国能源利用的战略取向。

新常态 能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

能源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性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却是长期的、无限的。面对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长期性、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服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传统的、粗放型的能源消费(利用)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在经济增长由高速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下,能源消费由粗放到集约、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提高利用效率尤为迫切。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新常态下我国能源利用的战略取向,以期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新常态:中国能源利用的新语境

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经历较长时期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经济内部结构全面调整、重塑、升级和再造的发展过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由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向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迈进,由原来的主要依靠要素资本驱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更多依靠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形成“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利用格局,揭示了能源利用的新语境。

(一)国际能源利用的趋势

过去的一百六十多年中,世界能源利用状况经历了以下几个变化:一是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三次大的转折,目前已经形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格局。由19世纪50年代的以木材为主、煤炭为辅的能源结构转变为19世纪80年代初的以煤炭为主、木材为辅,石油、天然气少量使用的能源结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转变为以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木材、核能同时并存的能源结构。二是世界能源经历了由低效、高污染能源向高效、清洁能源转变的过程。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结构相对稳定,石油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煤炭的应用呈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应用呈缓慢上升趋势。

有关研究发现:2030年化石燃料预计将在主要能源需求中占85%,其中煤炭占19.3%,天然气占27%,液体燃料包括石油占38.9%,天然气、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世界能源委员会(WEC)认为: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并非不可改变,人口或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或者能源强度的较慢下降,都会导致相当高的能源总量增长;相反,人口或人均GDP的较慢增长,或者能源强度的较快下降,则会导致相当低的能源总量增长。如果在本世纪快速地扩大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所占份额就会大大下降。

(二)我国能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是化石能源占主体,石油国际依存度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度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鉴于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加之勘探、开采等技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远远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基础的主流趋势。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有1145亿吨左右,但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并且由于每年开采和消耗量巨大,煤炭资源的储采比已低于50年。2007年上半年,我国已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3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7.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比达到66.7%。①在煤炭消费占比偏大的同时,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急剧上升,2005年曾预测到2010年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实际上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58%;2014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5.08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逼近59%。

二是能源消耗总量伴随工业化进程迅速扩张,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基本上呈线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受国内外一些因素影响,国内经济有所放慢,致使1997年至2000年间能耗总量有所降低外,其他年份能耗总量均呈现上升态势。2003年后,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大。2012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6.1亿吨标煤,与2002年比较,十年增加1.3倍。2013年,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达34亿吨标煤,能源消耗总量为37.5亿吨标煤,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三是人均能耗水平和人均用电量较低,但上升速度很快。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和当前趋势看,人均能耗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用电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1999年,我国人均能耗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只相当于OECD国家的15%;人均用电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不到OECD国家的1/10。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人均能耗已达到2.6吨标准煤/年,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

(三)新常态对中国能源利用的新要求

国际能源利用趋势与我国能源利用现实的碰撞,构筑了能源利用的新常态、新语境。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新常态要求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发展,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而能源利用效率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主题。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能源利用的新常态,对我国能源消费与利用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要求,“能源革命蓄势待发”②。

一是我国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在经济增速换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下,推动能源革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我国能源消费和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加快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型是经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二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向集约型中高速增长,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快增长、提高能源消费质量和利用水平提供了可能。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2010年前的两位数降为7.7%,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由2012年前10年的年均8.7%降为3.7%,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7%。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印证了世界能源委员会(WEC)关于GDP增长与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相关关系的论断;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粗放型高速增长必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而集约型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必然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为特征。

三是强化节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的关键。工业是能源消耗的最大产业,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主要是工业)占比达71.5%左右,其中重工业、高能耗产业占全部能源消耗的比重尤为突出,是节能的主要对象。新常态要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的改造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经济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增长,改变我国能源利用和产出效率明显偏低的现状,走出一条高效率、低能耗的产业发展道路。同时,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7%以上,而煤炭消费中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突出,明显影响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因此,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油气比重,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能源产业在新常态下内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总之,新常态在能源发展战略上,体现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之间的突出矛盾,实现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格局,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中国能源利用结构、效率与差距: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

(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

从总量看,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煤,比2008年增长了28.9%;同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88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52%。综合分析2008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和GDP总量,可看出以下特点:一是能源需求总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2013年能源消费量比2008年增长了28.9%,能源需求总量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不管未来经济活动中影响能源的因素如何变化,可预期的全国能源需求量均会进一步增加。二是能源消费量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研究表明,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上升趋势,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③从2008年开始,我国能源消费量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速度趋势始终保持一致。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3%,为五年来最高,同期能源消费量增幅为6.0%,也是2008年以来的较高点。

从结构看,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第一产业占1.88%、第二产业占71.5%、第三产业占15.66%、居民消费占10.96%。同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占9.5%、第二产业占45.0%、第三产业占45.5%。第二产业能耗比重明显大于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能耗比重明显小于增加值比重,说明第二产业相对来说具有高能耗、低产出的特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同时,我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高。2012年,我国原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达58%左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在30%左右,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石化行业、钢铁行业和发电行业一直是高能耗行业,而这些行业所需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从国外进口,原煤、原油等一次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二)能源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由于资料数据取得的限制,我们仅以2011年美国、日本的资料和我国进行比较。

据美国能源部数据,2011年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35.1亿吨标煤,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能源消费构成为:民用、商业、农业占40.41%,工业占31.64%,交通占27.95%。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2011年日本的能源消费构成为:民用、商业、农业占33.98%,工业占42.76%,交通占23.26%。

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4.8亿吨标煤,能源消费构成为:第一产业、居民及非交通第三产业占21.0%,工业占70.8%,交通占8.2%。

比较可见,美国的能源消耗是以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即民用、商业、交通三个部分)为主,比重高达68.36%,而工业的比重只有31.64%。日本的能源消耗也是以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即民用、商业、交通三个部分)为主,比重为57.24%,工业的比重只有42.76%。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则与之相反,工业占了70.8%,第三产业及居民仅占29.2%。虽然近几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总体格局尚未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说明我国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偏重于高投入、高消耗的重化工业,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能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

2012年,我国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606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了12.9%,平均每年下降3.4%。虽呈下降态势,但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我们仍以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数据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除美国每1000美元综合能源消费量略高以外,其余发达国家每1000美元的能源消费量基本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而且这些发达国家基本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此背景下能源利用效率仍远高于我国,可见其产业结构和节能水平遥遥领先。二是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能源利用效率上也不占优势。除俄罗斯为传统的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外,印度与巴西的能源利用效率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些国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四)我国能源利用的突出问题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优质能源短缺。我国能源结构中低效、高污染能源(煤炭、焦炭、秸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电能、石油、天然气等高效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较小。我国煤炭的平均利用效率很低,由终端用户直接燃烧的比重大,只有约55%用于发电,而美国至少95%以上的煤炭用于发电。这样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2.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低。《BP世界能源统计2013》的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21.9%。《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结果显示,中国资源绩效居倒数第6位。④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有效转变,我国万元GDP能耗仍然偏高。201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美国的2.2倍、欧盟的3.1倍、日本的3.8倍。

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农业能源消费比例严重失调,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约为71%,交通运输业约占8%,服务业、居民生活、农业约占21%。而在发达国家三者基本各占1/3左右,工业能源消费可能略高一些,达40%左右,交通运输业略低于1/3,占30%左右。

能源消费品种的结构也不合理。据2012年资料,优质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份额过低,电力在14%左右,石油不足20%,天然气低于5%。电力的比例明显偏低,表明中国电气化程度还不高。在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所占比例近70%,而其中一半的煤炭资源并没有用于发电。如不尽快调整现行能源消费品种的结构,我国的能源系统将长期处于低效、高污染和经济效益差的阶段。

新常态下中国能源利用的战略取向

受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调整状态,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双降,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构成以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常态。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由粗放型、高速度转向集约型、中高速可持续发展,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管理和节约水平落后的传统问题,降低能源进口和国际合作程度提高带来的新的风险提供了良好契机,为化解历史和现实的新旧矛盾问题、进行能源革命提供了新机遇。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的水平,从世界范围看仍处于较高增长期,特别是我国的高能耗的石化、钢铁、发电和建材行业依然保持惯性发展势头,能源的需求与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难度也很大,在蓄势待发的能源革命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利用好难得的机遇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能源利用和节约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走降低煤炭、优化电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之路

由于我国的油气资源相对短缺,每年大约58%的原油需要从国外进口,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过大,并且我国几大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减少煤炭消耗,所以我国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以煤炭资源为主,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能源消费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实现以油代煤、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提高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的比重,提高实用洁净煤制品的使用比率。

在战略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国际油气市场价格走低的难得机遇,利用好西气东输的有利条件,提高石油、天然气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比例;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旨在减少污染排放和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洁净煤技术,将其作为我国能源发展与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电能是一种优质能源,具有高效、清洁的特点,对于能源结构、生态环境的改变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优势。国际比较可见,美国95%的煤炭用于发电,我国为55%,有40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幅减少煤炭在终端用户的直接消费,实现“以电代煤”,大力发展天然气、太阳能等多种热源发电和绿色发电,逐步形成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和居民生活电气化,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战略取向。近年来,我国电力在全社会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电力消费增长7.5%,明显高于3.7%的总体能源消费增长水平,是上述战略取向在能源消费现实中的初步体现。

2011年,美国第二产业以31.6%的能耗创造20.2%的GDP,服务业以68.4%的能耗创造78.6%的GDP;日本第二产业以42.8%的能耗创造26.2%的GDP,服务业以57.2%的能耗创造72.6%的GDP;我国第二产业则以72.5%的能耗创造46.1%的GDP,服务业以25.6%的能耗创造44.3%的GDP。可见,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偏重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而第二产业单位能源的产出效益明显低于第三产业,导致我国单位能源的产出效益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软件及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来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是从宏观层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取向。

(二)实施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战略,走调整产品结构、利用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之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由于我国工业能耗占全部能源消费70%左右,要短期内从能源消费结构来迅速改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状况是不可能的。我国传统工业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特别是高能耗的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调整高能耗产业、产品、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闭“五小企业”,促进低能耗产业、产品、企业的发展,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

同时,面对庞大的工业经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只是一个方面,而利用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更是我国工业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功能替代,另一种是在原有的设备上增加自动控制系统。例如,数控机床代替人工机床,变频调速电机代替普通交直流电机,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而且降低了物耗、能耗,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如,水泥生产实现自动控制,可使立窑运转率从70%提高到90%,熟料质量提高30~50个标号,产量提高5%~8%;铁路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可提高运力20%以上;化学工业采用自动控制,可使合成氨的生产每吨降低能耗50%左右。

二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和改造能源设施。从全球范围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的工艺设备,对能源实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2003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构建安全可靠电网的“Grid2030计划”,该计划旨在采用先进的材料技术、超导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广域测量技术、实时仿真技术、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等,构建全美骨干电网、区域性电网、地方电网和微型电网(分布式电力系统)等多层次的电力网络,以保障大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三)实行新能源开发战略和节约能源战略并举,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源与节流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组成部分。实施新能源开发战略,是保障未来能源供应的前提。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短缺,原油严重依赖进口,原油对外依存度2012年升至58%,煤炭资源的储采比也已经低于50年,能源危机随时有可能出现。因此,寻找新能源,发展石油替代产业,扩大国际合作和能源领域的对外投资,是我国能源领域亟需解决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核能,科学利用水能、风能等一切可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扶持石油替代产业,使新能源开发能够始终走在能源消费需求的前面。

节约能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日本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发展节能技术的“月光计划”;1998年,在制定的能源长期发展战略中又提出,要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我国实施能源节约战略,发展节能型、循环型经济,一是要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用GDP衡量经济发展和考察政府政绩有很大的片面性,应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统计收集系统,建立科学的能源统计核算体系。

二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用市场机制制约能源的过度消费,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要在国家试点基础上完成制度设计、数据核查、配额分配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科学的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气排放应对体系。

三是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型企业,实现能源的循环再利用。我国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高新园区,这些园区大多以工业企业为主,能源的需求量、消费量大,同时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也为能源的循环再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各园区发展不平衡,对能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视程度不同,园区在能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倡导建设生态园区,对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完善管控能源风险的能源安全储备和能源进口合作战略

从自然禀赋和人均占有水平看,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长期客观存在的,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石油的需求急剧膨胀,对外依存度高达58%以上。同时,我国的石油储备天数远远落后于美国的200天左右,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石油储备的状态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握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地位和实力不相适应,应付风险的能力较弱。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更要居安思危,积极作为:一是强化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安全战略意识,在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现实下,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考量能源安全。二是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要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偏低和我国外汇储备较高的机遇,提高石油战略储备天数,缩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管控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科学预测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制定科学的能源进口战略,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四是建立安全高效的国际石油合作机制,扩大能源领域对外投资,形成综合防范国际石油风险的有效机制。

①胡珺:《今年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报》2014年1月27日。

②黄晓勇:《新常态下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人民日报》2015年5月6日。

③参见崔民选《2006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④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责任编辑:战炤磊〕

祖丽莉,1980年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张启钱,1979年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张诒强,1960年生,南京市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能源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40年消费流变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体制改革前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新消费ABC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