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凸显本色

2015-06-02马麟

新课程·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开课语文课堂课件

马麟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未来语文教学的方向。但是,透过积极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因此,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目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本色。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具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更要返璞归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三个“摒弃”: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

我们看公开课时经常有这样的场面:上课伊始,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草原》一课,下面同学们打开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接下来老师让小组交流”,又说:“想和谁一组就和谁一组”,紧接着课堂上是一片嘈杂的讨论声。再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一会儿教师提问,一会演示多媒体,一会儿学生发问质疑,一会儿教师讲解,一会儿学生小组讨论,一会儿师生对话……最后还安排了表演课本剧,忙忙碌碌一节课,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显得很热闹,但回过头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不知所云。细想一下,学生还没有通读全文怎么能知道自己喜欢哪段?这种无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又有何益?这节课给了学生多少品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配合着教师的意愿被动地凑热闹而已。自己并没有什么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方式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很热闹,实际上是无次序无意义的“满堂动”。过分无序的热闹,就会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剥夺了学生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进行语言训练,文化积淀,这无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启发思维。”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千改万改不能抛弃“双基”,千变万变,变不了听、说、读、写训练。课堂上一切教学方式方法都要围绕“为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一中心进行。一切偏离这一中心的教学模式,都是无效模式。要摒弃那种“为表演而上课;为展示教学形式,而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做法,要把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语文教学“十字真经”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贯穿课堂始终。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扎扎实实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教学观。

二、摒弃无度的课件演示,还语文教学“读”的本色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并深受教师的青睐。我们并不反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运用不当很容易把语文课引入一个新的误区。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鸟的天堂》,他使用了大量的动态和静态的图片,帮助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还播放了十几分钟的录像,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看大榕树影像,从上课伊始就不停地演示课件,一直演到最后,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失去了宝贵的阅读这篇美文的时间。课堂上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少了,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鸟的天堂”的美,无法体会巴金写作手法的精妙,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节摄影作品欣赏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让看课者品不出语文的味道。正如杨再随教授所讲:“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画面太多、音乐太响)。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是的,美妙的画面,繁多的课件,怎能替代学生对文章品读、感悟和语言文字积淀?滥用多媒体技术,用教学手段的翻新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岂不是得不偿失?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一潭死水,长期以来,课堂上花哨的教学形式和无度的课件演示,淡化了“读”这一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佳句,需要读、需要背,如《五彩池》水池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月牙儿,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瀑布》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瀑布全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些美文佳句是那样朗朗上口,让我们至今仍积淀于心。只有多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才会上升,才能从最初的感受鉴赏美到能创作美,创作出让人心仪的美的文章。在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

三、摒弃虚伪的激励,还课堂评价“真”的本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激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励性的评价变得虚伪了许多。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学生刚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或刚结束一段课文朗读,老师马上说:“很好,表扬他一下!”于是,教室里立刻响起有节奏的啪、啪、啪三下掌声。紧接着是“嗨、嗨、嗨,你真棒!嗨、嗨、嗨,跟你学!”的赞扬声。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一个问题,依然获此殊荣。整节课表扬不断,掌声不断。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语言好像是背好的台词,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如此单调、重复的评价,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奋。他们对于此类的评价漠然置之,这样的课堂评价岂不就是一种形式吗?

课堂评价不仅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窦桂梅老师曾来我市做过一节题为《朋友》的语文公开课,课上窦老师情真意切的“你很棒,老师为你骄傲!你了不起!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你就是未来的×××……”评价语言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同时,她时而打一个激励的手势,时而投去赞许的眼神,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评价、赞扬和激励。这才是“本色”的语文课堂评价。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教学第三境界也。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语文教学可别忘了“回家”的路。当然,“回家”不是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我们要正确理解“回归本色”与“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让语文课堂成为为生命奠基的殿堂。要让学生在简朴的、真实的、有效的语文学习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真正实现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郭卫.语文教学中小班化的优势[J].学周刊,2012(03).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语文课堂课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