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

2015-06-02黎红

新课程·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标点乐章荷叶

黎红

语文课就是要书声琅琅。没有读书声,就不是语文课,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

一、语言导读,带入情境——乐章的前奏

有的课文,单靠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朗读。

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有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时,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加以渲染:“同学们,假如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了草原上,看到了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眼一碧千里的绿色,欣赏着那柔美的小丘、如白色大花的羊群、静立沉思的骏马和大牛,我们是否同作者一样,也想高歌一曲或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上述优美的导读语言,把学生直接带进了那可爱的草原,学生进入情境,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效果自然会好。

二、揣摩标点,读好文章——乐章的基调

文本的标点对表达思想感情作用很大,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标点深入揣摩朗读的语气,尤其要读好一些特殊的标点。

例如,《丰碑》一文中写道:“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语。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我们根据标点读一读,就会发现,用逗号的读更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在低吼,一种马上就要火山爆发的恐惧,比用上叹号表现得更强烈,火气更大。这样,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好。

三、读思结合,平等对话——乐章的旋律

我们在朗读指导时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如,《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蜻蜓以荷叶为停机坪的喜悦、小水珠以荷叶为床的悠然等之后,我随机再一次创设情境,边往黑板上张贴片片荷叶,边进行语言渲染:看,圆圆的、绿绿的大荷叶在向我们招手了,你们就是水小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你现在想对荷叶说什么?可以加上动作,还可以站起来说一说。学生把自己当作了池塘中的一员,在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悟内涵,读出体验——乐章的高潮

学生只有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能透彻地理解人物的道德品质,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了,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如,《军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这是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怎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家一般都有过身体被擦破或被打针的经历,当医生在手指上扎针化验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刘伯承呢?他进行的是一次什么样的手术?用书上的话说就是:“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样的手术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呢?没有使用麻醉剂。结合我们的经验,想象他在承受着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让学生体会。“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坚强的意志决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朗读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体会人物对话,想象人物神态、动作,让他们揣摩感情,自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朗读是语文课里一首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曲。朗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架起的一座心灵之桥。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相信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更加灵性、跃动。

?誗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标点乐章荷叶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荷叶像什么
小小标点真厉害
荷叶圆圆
有趣的标点
荷叶伞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