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策略浅谈

2015-06-02范根兰

新课程·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动机习惯

范根兰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学习策略。要实施这一策略,要先让学生激发学习数学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数学这个“大渔场”中通过实践和运用,收获数学知识和数学精神,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学习终极目标。

关键词:动机;习惯;目标达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学生重视在学习中的实践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小学数学的最终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而达到这一数学总体目标,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是前提,有着强烈的内部的学习动机,才有希望实现这一总体目标。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动机,具有诱发性和被动性。如,为了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奖励或者为了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

1.关注学生的个性

个性差异是客观的,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依据。小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小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储备。关注学生个性,是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是对学习数学的个体的尊重,是对教育数学规律的尊重。只有关注学生个性,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群体素质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关注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个性,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数学的个体空间,给予他们展现个性,激励和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一氛围中激活内部的学习动机,让思维触角自由伸展,构建起数学的知识结构,为学好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自主性

教源于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先有“学”的需要,才出现“教”的活动。于是人类才有教育现象。“教”意味着一种“督促”或“促进”学生“学”的活动。“教”以“学”为中心,“学”以“教”为条件,而“学”则是“觉也,以反其质”,即不断地把“觉悟”以回归到本性的过程。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指“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是指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作为小学生是小学数学的学习者,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受众,在大多情况下还是一个能主动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改造的生命个体,他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不仅是教师或书籍直接给予的,而且也是在学习者与环境、与他人、与各种学习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者本人的转变实现的。而这“学习者本人的转变”就是内部学习动机激发的直接作用的结果。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所谓“习惯”就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个人习惯是社会习惯的根基和源头,是习惯的核心和力量之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稳定性,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数学的钥匙。英国王尔德说:“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和资本。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1.关注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事,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数学教学的成功,是由无数易被忽视的细节精心积累而成的结果,正是一定的细节积累,才能形成数学由微渺到壮阔的质的飞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留心细节,思考细节,依靠细节,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小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出错”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要细心要认真,但学生依然会出现频繁出错的现象。虽然小学生会感到因粗心大意而后悔,但在以后的运算中依然会出现同一出错的现象。这一现象究其原因:(1)小学生对所学的运算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牢固,造成“我已经懂了”的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2)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在运算中粗心或不认真而造成出错,并在出错后产生“下次我不会出错”或“考试时我会细心的”错误想法而造成。细细探究两种原因,实质上是和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而造成运算频频出错的严重后果。

2.关注习惯的养成过程

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据说,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中,大约有百分之五十是属于非习惯性的,百分之九十五是属于习惯性的。同一动作如果重复三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如果重复三个月,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一个人的不良习惯,往往浑然不觉,习以为常,很难意识到其危害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数学良好习惯养成要给予高度关注,因为“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语)。

例如,小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和初步掌握,但常常存在着感性多于理性的现象,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没有加以整理和归纳,不能对学习数学的结果进行调控,造成所学的数学知识没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和小学生没有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直接相关。又如,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没有养成积极思考、积极归纳整理的习惯,造成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再如,对练习中的错误没有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造成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从一点一滴、循环反复、无数次重复的行为中做起,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形成养成良好习惯的合力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不仅需要数学教师的亲力亲为,还需依靠家长和学校的合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数学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对子女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所以,教师要取得家长的助力,为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形成合力。因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啊!”(巴金语)

三、重视目标达成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重视数学目标达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海洋中,学会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来收获数学知识,以达到教师的数学教学目标。

1.关注教学实践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最好在生活中学习。”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地成为教育。”在教学中,引领小学生把数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形象的知识,使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敢于探索的学习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小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起点,又是数学知识的归宿。在教学中教师以实践活动来推进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需求,促进小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热情,促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2.关注作业的有效性

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作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的有效性体现数学课程的实践化理念,通过对有效作业的探究实践和反思,从而起到对所学知识同化深化和巩固提高的最佳效果。

在现实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大量重复、形式单一枯燥、方式机械呆板的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为完成作业不得不机械地重复地完成大量数学作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主动权和积极性,其不良后果可想而知。重视作业的有效性,就是讲究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利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讲究作业的有效性,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布置作业。可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作业的有效性。

(1)时效性作业:即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完成作业,该类作业容量小,见效快,有效地巩固刚刚所学的知识,同时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抄袭,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发现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及时弥补、巩固所学知识。

(2)激励性作业: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同一题目的解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简便计算法”可设置有多种简便方法的作业,对一般学生只要求一两种的解法,而对相对好的学生要求有三种或以上的解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内在学习要求,激励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增强学习兴趣,提升知识水平。

(3)灵活性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处境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层次,布置具有探究性、灵活性极强的作业。如,合作性作业:通过学生之间合作完成,或通过学生与父母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感受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带来的快乐。再如,层次性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在不增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数学教学的整体素质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并精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在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丰收,收获数学教学的丰硕果实,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焕发出灿烂而夺目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美]泰尔斯顿.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02.

[2][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誗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动机习惯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命好不如习惯好
大学生拖延行为:动机与时间取向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