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召唤自然的语言”:琳达·霍根诗歌简介

2015-06-01刘立平LiuLiping

江南诗 2015年3期
关键词:霍根琳达海洋

◎刘立平 Liu Liping

“召唤自然的语言”:琳达·霍根诗歌简介

◎刘立平 Liu Liping

琳达·霍根(1947- )是美国本土裔的杰出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她出生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曾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现已退休。霍根已经出版了《呼唤自己归家》(Calling Myself Home, 1978)、《女儿,我爱你》(Daughters, I Love You, 1981)、《透过太阳》(Seeing Through the Sun,1985)、《人的困境》(Rounding the Human Corners,2008)等诗集, 诗集《透过太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人的困境》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药之书》(The Book of Medicines,1993)曾入围美国图书批评家协会奖和普利策奖。

霍根的诗歌少了城市的喧嚣, 而多了几分自然的宁静。她关注环境的变化,热爱自然, 喜爱自然中一切的植物与动物, 她认为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动物和植物的命运也关乎人类的命运。曾经有人问她,哪些作家影响了她的写作,她的回答是聂鲁达和毕晓普以及许多其他的翻译作品,但是,对于她更重要的则是“树木、天气、梦幻、昆虫和太阳。”

霍根想要恢复人原初的状态和重新获取失去的东西,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能够回归本真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可是精神却愈加空虚,感情愈加冷漠,心灵愈加贫乏。在《桉树》一诗中,霍根写道:“就像这棵树,/我可以一层一层/裸露自我/这样直到无限/那时这个世界有眼睛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喜爱赤裸裸的人类。” 霍根坐在桉树下,耳边响起的是古老的祈祷之歌,看到裸露出的树干,想到树皮一层层的剥落,恰似人的内心,人类被树皮包裹的太严实,不想袒露本心,就像艾略特在《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所说的,“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1]穆旦译文。。为什么会如此,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成为了社会空间的一个零件。霍根问道:“已经忘记的自然的语言,/你可否召唤它?”(《桉树》)高高的青草和苜蓿,清晨的第一缕光线本身就是一首诗,是自然的语言,在城市中居住的我们,恰恰把这些忽略了。如何召唤自然的语言,我们需要恢复自我内在的感知,从而才能抵达事物的内部。“想起在拥有词语以前,/那时你了解早晨的薄雾,靠的是/触摸爱人的皮肤和头发,/如果有人从满是落叶的丛林回来/你可以闻到他们的味道/即便他们并未带回木头。/或是感觉到夏天他们皮肤的热度。”(《醒来》)冬日的清晨,诗人向窗外看去,这时候的草地异常的美丽,可是却无法用语言描述,甚至我们无法准确定义草的颜色,那么在人类拥有语言之前,我们如何了解事物,靠的是对自然的感知:也就是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我们可以通过爱人的皮肤和头发感知清晨的薄雾,可以通过木头和叶子的味道知道一个人来自森林。我们看一个人明亮的双眼就知道他走过远路,接触了外面的世界,我们不用言语,就能感知到一切,言语出现以后,反而阻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在下降,我们过于依赖语言这个工具,反而丧失了自我内在的感知,而自然中的很多美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了解的。正如诗中所说的,“干草/以及它的颜色,无法用言语表达。”

她的诗歌写作的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对于生命起源的探讨。阅读她的诗歌,我们会发现除了森林以外,出现得最多的就是海洋与大地,而生命最初的形态就是在海洋中孕育的,“我希望自己消失/回归孕育一切的海洋。”(《孤独》)海洋的生物对于本土裔美国人非常重要,在霍根的诗歌中不断出现海洋中的各种生物。比如他非常推崇鲸鱼,“鲸鱼是死去的孩子/不愿再度为人。/它们从黑暗的水中跃起呼吸/笑得那样美,/出来看我们一会儿/然后回到未知。”(《孤独》)她在另外一首《谦逊》中也提到了这种生物,而且曾经写了一本小说,名字就叫做《靠鲸生活的人》。海洋是神秘的,海洋还有许多我们无法了解的地方,在《泉水》一诗中,霍根说海洋中有淡水,这只有淡水虾和管状蠕虫才能找到,而霍根说,她竟然在游泳的时候感受到了这股泉水,“温暖的爱的感觉”,这哪里是描写泉水,分明是在描写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细心体会,人与人的关系并非总是苦涩的,也会品尝到甜甜的泉水,因为“糖与盐之间只有一条分界线,”如果我们都能够找到它,“饮下它”,那就一定可以获得幸福。人类也是在大地上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风俗。关于生命的来源,不同的文化都有不同的神话故事,但是许多故事都惊人的相似。比如人们似乎都相信冥冥中有神的存在,而神用泥土创造了人。因此除了大海之外,大地也是生命之源。“泥土被赋予气息和肋骨,”而泥土正是来源于大地。人类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永生通过人类的繁衍,“我拥有母亲的手腕,/父亲的双手。”这种传承生生不息,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都是由单细胞的生物进化而来,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有了人类这种复杂的系统,而之前我们的手臂也许“是翼,是鳍”,最初的世界是大海,然后生物才走上陆地。生命是如何孕育,如何生成的,对于不谙自然科学的人来说难以知晓其中的奥妙,它如同“太阳的升起/或是云朵缓慢的行进,/通往未知的世界。”(《来自远方》)然而物质的转化,生命的轮回也让我们目睹了自然的神奇。“采到的樱桃/野生的葡萄/进入身体”,“鹿肉变成手掌”(《内部》),生命就在此刻孕育,生命本来就是来源于其他的生命,来源于其他的世界,一切都有它的价值,一切都不会浪费,植物转化为肉体,“我”就这样生成,“最后,你可能会说,/这是我自己/依然未知,依然是个谜。”我是谁?在诗歌的最后,诗歌又进一步对于人的主体性进行了追问。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其实很简单,霍根告诉我们其实最美丽的世界并不在虚无缥缈的地方,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只要人们不再追求权力,摒弃欲望,享受自然的美,那幸福就悄然而至了。霍根在《牧羊人的小屋》中就描述了牧羊人这种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牧羊人的小屋》如同讲述一个故事,诗人娓娓道来,先是描述了诗人再一次驻足在牧人的小屋,小屋里的场景如同一幅静物画:桌上精致的糖罐、锡制的屋顶,衣服上依旧盛开的花朵,这个小屋尽管没有人,却总是“满当当的”,让人感觉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不是一个荒废的屋子,这个屋子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这让读者不禁对屋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主人公出现了,他并不喜欢在屋中久坐,而是“整个夏天都在游荡,”与他为伴的是山羊脖子上的铃声、马蹄声和绵羊的叫声,他愿与自然为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虽然似乎很落寞,但是他是“心甘情愿的”。在另外一首《狂喜》中霍根写道:“当你放眼这片红土地,/或是倾听悠长的雷声,淅淅沥沥的雨/有谁知道罂粟的秘密。”在一个雨天,倾听悠长的雷声,放眼原野,思考植物生长的秘密,“一切都那么美”,但是光有自然美还不够,人的出现才给自然带来了灵性,“看到女人/淌水过河/山谷中的云,/雨的味道,或是莲花从圆润的绿叶中绽放,”人的情感也是美的,“人们最终会得到爱”,除此以外,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没有人想拥有权力”,没有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人们不但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还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爱情,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我们也许会说,这是不可能的,这首诗虽然写的这么美,但实际上可能正是表达了作者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些愿望的痛苦,但是诗的结尾充满希望,“记得我们的痛苦之外,/总有一些什么存在着。”

生命的意义在哪儿?也许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光明,“我们为之而生,为之而死”,光明就是人的希望,希望有时似乎是无法企及的,但是我们不应放弃信仰,“我们毫不犹豫/飞向那里,饮它一杯酒,/透过绿叶看它,爱它。/从那里朝着它走。/举起它,毫无重量。/拿起它,呼吸它,珍视它。”(《光》)虽然飞蛾永远也无法飞到月球,就像夸父永远也无法追赶上太阳,但是这种景象是多么美好啊!尘世间一切的欲望,都会随着生死消逝,就连银鱼在临死前也放弃了嘴里的食物,“也许临死,/我们会归还所吞掉的一切”。

琳达·霍根的诗歌犹如一泓清泉注入人的心灵,让你似乎一下子就离开了喧嚣的都市,来到了她所描绘的自然,这里有“高高的青草和苜蓿,”有苍天的古树,累累的樱桃,同时也有金色的甲虫、奔腾的骏马和神秘的野牛。生命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美好的状态呈现在你眼前,她所崇尚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类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一切生命皆平等;她追寻古老祖先的遗迹,惋惜印第安失落的文化;她的诗歌中频繁出现海洋与大地,让读者对于生命的起源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探讨生命起源的同时,她在诗歌中也提出了对于生命意义和生命归宿的疑问:人的最终归宿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人生的幸福?她描写自然之美,让人们恢复对自然原初的感知力,以此来“召唤自然的语言”。这种语言让我们敬畏自然,感叹自然中充满的美与奇迹,并能洞悉自然的秘密。

猜你喜欢

霍根琳达海洋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快乐的琳达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正当红”的德国赛道霍根海姆
小常识
梦想无极限
查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