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趣相生,情美合一

2015-05-30方硕婷

艺术评鉴 2015年19期
关键词:节奏情感音乐

方硕婷

摘要: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益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阶段音乐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关键词:情境技能 情感体验

一、情境相衬,悟音乐情感

音响与情感联系密切,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高雅的和声及健康向上的歌词等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使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之明白做人的道理,产生积极的情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入生活。“情”映衬在歌唱教学中,就是与歌曲内容一致的情感。低阶段的歌曲情感比较单一,但让学生用歌声表现情感绝非易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层层铺垫。如歌曲《跳绳》活泼、欢快,我们可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时间、地点和谁跳绳,心情怎么样。使之逐步进入兴奋状态,用活泼欢快的歌声表达跳绳的心情。

实践中,我们还可用其他方式积极创设情境相衬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美境,悟出音乐的情感。

二、技趣相呼,现音乐本色

学生初步学会体验情感后,接着要让他们在“乐”中掌握音乐的技能。为达到“技”“趣”相呼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到四个结合:

(一)指挥手势与范唱结合

学生对指挥手势非常感兴趣,每当老师伸出双手预示歌曲开始演唱时,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出自己的双手跟老师一起舞动。如歌曲《同唱一首歌》,第二遍的结束句有一个渐慢,教学时我们可结合指挥手势连续范唱两遍,让学生仔细聆听,分辨差异,感受前后速度的变化。

(二)节奏训练与游戏结合

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骨架,一定要植根于学生生活最初的节奏体验,并且有趣、活泼,使之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我们可把节奏训练编成“小兔找家”的游戏,将学生分组,每只小兔身上都有不同的节奏。学生根据老师敲击的节奏,很快就能帮小兔找回自己的家。

(三)歌词咬字与诵读结合

有些歌曲歌词相对复杂,学生学唱时常常一口气接不上来,且容易牙齿舌头打架,吃字漏字都有。如歌曲《种玉米》中有一句“校园地里播种上金玉米”,歌词绕口,且节奏较难,教学时我们可先带学生按节奏念歌词。由于这和语文课的朗诵节奏完全不同,学生觉得有趣,学唱自然认真。鼓励学生的同时,逐步提高咬字的能力,让学生嘴角往上,反复训练几遍,学生便不怕拗口,这样咬字和节奏问题就能解决。

(四)聆听音乐与兴趣结合

聆听法是音乐教学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聆听时需要学生兼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审美情趣。如教学《小小摇篮曲》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合奏三角铁和钢琴,创设静谧意境,顺势导入。接着,老师用长笛吹奏《小小摇篮曲》主旋律,问1:乐曲的速度是快,慢,稍快,还是稍慢的?

生1:我觉得是稍慢的。

问2:它的情绪是活泼、深情、还是甜美的?

生2:甜美的。

然后让学生听琴感受音乐。生用“LU”哼唱旋律感受音乐。

问3:声音很轻柔,这段旋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3:我觉得这首歌曲好像月亮挂在天上,好像月亮在云中穿行呢。

生4:很温馨的场面。生5:很优美,是宁静的夜晚。

学生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相同的感受:摇篮曲的甜美、静谧。

教师运用不同方式的聆听,以音乐情绪为抓手,用长笛、钢琴演奏作为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感受音乐情绪中想象月夜的情景,唤醒内心的体验。

三、情技相融,立音乐之美

从教材自身特点看,编写是以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展开的,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师教学时语言枯燥无味,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情技相融,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

(一)面带微笑,打开口腔

低段音乐教材编排有个特点,就是情感表达比较欢快。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较差,且发声器官处于细小嫩弱时期,故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喊唱”:歌唱时口腔要打开。但过多的演唱技巧会束缚他们的演唱,我们应让学生以情感带出微笑的表情,从而打开口腔。如歌曲《大树妈妈》(描写小鸟在大风大雨来临时躲在大树妈妈怀抱里躲风躲雨的友爱场景),或许部分学生会问:大风大雨来的时候小鸟肯定很害怕,为什么我们却要带着微笑演唱呢?我们可以稍作点拨,让学生们讨论。

生1:“我觉得小鸟在大树妈妈怀抱里是安全的,应该面带微笑用甜甜的声音唱。”

生2:“就算有点害怕,也要用甜一点的声音唱,不然它们怎么战胜风雨呢?”

生3:“它们在风雨中一起给大树妈妈唱歌呢,怎么会害怕?”

生4:“它们还叫了更多的小动物过来躲雨呢!”

生5:“我觉得它会亲亲大树妈妈,谢谢大树妈妈,所以应该面带微笑歌唱!”

通过大家讨论,部分学生的困惑便很快消除。这时,学生的“情”已不再是简单的微笑,他们会用最甜蜜的声音,最闪亮的眼神,最动人的神态,最有吸引力的表演,和最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来演绎歌曲。

(二)找到头声,掌握技巧

我们指导学生歌唱时,应尽量运用自然童声,即用头声发声、轻声歌唱,不能用虚声、假声来演唱。低年级学生头声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然声音位置的稳定,就像说“悄悄话”。比如歌曲《音乐小屋》,结束句的歌词是“我们的快乐都在里面装-叮咚”。我们可让学生把“快乐”(其实就是气息)装进肚子,然后想象“想说悄悄话,却怕被老师听到会怎么说?”接着让学生用刚刚体验的感觉去读歌词。这样,学生通过几次练习,就能基本掌握其中的要领。

(三)指导欣赏,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顺利导入新的情景,还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新奇。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小青蛙》,利用各种律动、打击乐器伴奏贯穿始终,会使听赏课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而且多形式、多层次出现的《小青蛙》音乐背景也会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这正是课堂本身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学生的感悟力在听赏中得以巩固和提升。

不管是欣赏教学还是歌唱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设计游戏、巧用媒体、指导创编、加入器乐、即兴表演、注重综合、积极评价等形式,融基本技能于听、唱、玩、动、奏、创之中,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兴趣支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我们如能积极激发学生产生与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感情体验,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加丰富多彩,从音乐活动中得到的愉悦也就越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去教,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实际指证。”因此,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心的感觉。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灵魂,才能从中悟出生命的意义。也只有这样,音乐课才能达到技趣相生、情美合一的理想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丛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节奏情感音乐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YOUNG·节奏
音乐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