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声歌曲走进学前教育学生的课堂

2015-05-30王博

艺术评鉴 2015年19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美声唱法激发兴趣

王博

摘要:声乐是学前教育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而美声对于刚入校的90后、00后的学生来说是新鲜的、陌生的。美声唱法作为学习声乐必须掌握的方法,从课堂入手,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操,应当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的“新常态”。

关键词:美声唱法 声区统一 混合声区唱法 音乐素养 激发兴趣

定西师专学前教育学院现在基本形成了一个传统,但凡开学季迎新生,学院都会都会组织一场“迎新”晚会。今年的晚会节目共有15个节目,节目形态分别有独唱、合唱、器乐演奏、舞蹈、诗朗诵等,异彩纷呈,深受学生喜欢。看完整场演出,不难发现6首独唱歌曲全部由院里的声音教师演唱,而其中4首为美声歌曲。对于刚入学的大部分新生来说,也许是第一次零距离聆听美声歌曲,他们听着、模仿着、崇拜着,对美声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美声歌曲特点及技巧

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其意大利文是“belcanto”,在中国译为“优美的歌唱”或“完美的歌唱”。说到美声唱法,不得不说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产生的歌剧。据称,最早的歌剧当属意大利人佩里根的作品《达芙妮》,其唱法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特别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现在人们常把这一类的演唱风格称为美声。作曲家的创作,突破了歌剧以往的唱法,通过咏叹调和宣叙调的结合,让明亮优美的声音穿透雄浑的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美声唱法随之趋于完善。

(一)声区统一,声音优美

美声唱法把声区分为低、中、高三个声部。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胸腔、口咽腔、口腔的混合共鸣为主。高声区,以鼻腔、头腔、鼻咽腔共鸣为主。划分声区的目的是使三个声区的音色达到明亮统一。

统一声区的艺术标准,意大利美声唱法是按照“通、实、圆、亮、纯、松、活、柔”这八个字来规范的,可以称之为美声的声音特点。声区虽然不同,但表现歌唱艺术的声音应该是完美和一致的。优美的音质,是唱歌艺术表现声音魅力最有价值的东西。优美的音质包括两种因素:音色明亮又纯净。

(二)美声唱法声区的混合

按照声区来论,美声唱法应当是混合声区唱法,演唱者将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失去真声的发声方式无法获得正常的基因频率,所依真声应当是美声唱法中声音的基础。在演唱过程中,低音区的发声必须得用“说话”的真嗓子唱低音。音越低,声音越饱满厚实,随着音高的增长,这样的声音逐渐“聚集”成点状,虚弱的声音以气的形式弥漫在空腔中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变的增多逐渐以假声为主。

(三)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深情并茂

音乐素养是指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多方面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对音乐有较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关于教育哲学,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提倡以音乐来陶冶情操、铸就品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可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古代先贤们对于音乐素养的肯定和认可,让我们感受到音乐教育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此外,加强学生的在音乐中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成为一个正直、高尚的人。音乐作品是音乐情感的重要载体,演唱是抒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是法国著名歌唱家,他说:“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美声歌曲对情感的要求很高,声情并茂与形神兼备是其基本的要求。鉴于美声歌曲是逐渐由歌剧发展演变而来,所以形式和感情缺一不可。“情”是“声”之魂,在美声歌曲歌唱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演唱者声音的明亮轻快、粗犷豪迈以及柔和细腻的变化,从而赋予了声音不同的音色。而要恰如其分的表现情感,还需要演唱者要有相当的文学功底、文化底蕴,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全面、详尽、准确的分析,才能获得完美的演唱体验,才能把作品的真正内涵倾情传递给大家。

演唱不仅仅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一种课堂活动,更应该成为一种表演活动。适当地配合使用一些肢体语言,甚至于一些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作品主题及思想,都会事半功倍、锦上添花。把声音与面部表情及手势和谐地配合起来,通过细微的眼神、手势、表情的变化来赋予演唱活动更多的灵感,使之富有情感色彩的,想来都是一种享受。此外,丰富的情感表达的途径还包括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对比等多种多样的嗓音表现。

二、对学生学习美声歌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自觉、积极学习的根本因素。询问学生自己最喜欢的哪一位歌唱家?听过他们的什么作品?最喜欢哪一首?根据他们的兴趣方向,有选择性的布置歌曲,在演唱实践中,讲解科学的发声方法,声统一区等歌唱技巧。古谚语说得好“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课堂中挑选一首旋律激昂,脍炙人口,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歌曲,如《共筑中国梦》,这首歌曲谱写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壮美赞歌。对于这些生活于象牙塔和摇篮里的90后、00后们,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最缺乏的正是艰苦朴素的作风、坚韧不拔的品格和爱国如家的情怀。在课堂上教他们演唱这首歌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他们如何演唱一首歌,最重要的目的和落脚点要归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崛起需要他们的参与,需要他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将来需要他们担当。

把美声歌曲带进学生课堂,作为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和音乐素养的必要方式,已经成为从事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的普遍共识。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美声唱法激发兴趣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