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形象

2015-05-30程多佳

艺术评鉴 2015年19期
关键词:形象音乐

程多佳

摘要:音乐形象看不见摸不着、有时还讲不清,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音乐形象是可写、可唱(或奏)、可听的具体。本文将对音乐形象进行论述。

关键词:音乐 形象 存在方式

音乐形象看不见摸不着、有时还讲不清,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音乐形象是可写、可唱(或奏)、可听的具体。它表达着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是由一些有规律运动着的有组织的乐音(或噪音)所构成的艺术形象。自人类产生以来,音乐就是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它具有民族性、地理区域性、时代性。它包容着数也数不清的形式、手法、风格和流派。人们以无穷智慧所创造的音乐艺术成果,已汇成浩渺深远、气象万千的音乐美之海洋。音乐具有强大的审美作用和精神力量,人类生活离不了音乐。从本质来看,音乐形象,是可感可知可以审美的、以独特的方式存在着的具体。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说明:

(一)

首先,在产生音乐形象的形象思维过程中,音乐家所反映的对象是具体的。客观世界由许许多多具体事物所组成,人们正是通过这样许多具体事物,来感受和认识客观世界的。音乐作品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客观世界的具体性也就必然要反映到音乐形象中来。

在产生音乐形象的形象思维过程中,音乐家通过音乐形象所要表现的东西也大多是具体的,音乐作品的内容既包含着客观存在的反映,又包含着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认识评价和爱憎褒贬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形象除了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外,也还反映着主观感受的具体性。

(二)

音乐形象本身的具体性,体现在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中。从内容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艺术类别不同,即使是反映同一题材,作者的主观感受也不一样。

明朗的大调色彩和主和弦三个音强调性的反复运用,主音三音之间有特色的六度跳进,给人以光明辉煌充满信心的情绪感受。正是由于这些节奏、音调、节拍和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的结合、运动与发展能通过音乐形象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和渲染的气氛,使人产生丰富具体的联想,来揭知内容,以完成形象的整体感受。这就是音乐形象的“表达功能”的情感性特长。所以音乐形象是动情性较强的具体。

声调甚至有时能对内容的“含义”起决定作用。即旋律强调性地运用了语调的表情手法,强调了自身的表现力,而不是强调“准确地陈述唱词的字义”。有时为了强调旋律自身的表现力,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允许“倒字”。所以,音乐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情感的具体性,而且由于情感因素的作用,还具有某种含义的具体性。

音乐形象是离不开作曲者表演者欣赏者的联想的。而这种联想充溢着活?生生的具体内容。作曲者表演者无限丰富多彩的具体联想,凝结浓缩到具体的音乐形象上去了,又引起了欣赏者的无限丰富多彩的具体联想。音乐形象内容的具体性正是体现在这样一个运动不停的过程之中。人类社会中一切能够表情达意的声音,如劳动的呼声、呐喊、欢呼、哭泣、叹息、惊讶、斥责等各式各样的语音声调,都是处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地位、一定的民族、一定的地理区域中的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即便是大自然中的天籁和大工业中的机械轰鸣,一旦和人联系在一起,也会具有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的生动内容。音乐难道能够例外吗?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说音乐的内容“不具体”或“不确定”,虽然没有全部否定音乐的内容。但既然“内容不具体不确定”,什么都是、什么又都不是,那还有什么内容呢?这与说音乐“在本质上是什么都不能表达的”、“当音乐好像表达了什么,那不过是幻觉而已”的说法,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也许有人说形式主义音乐就无内容。这又有什么内容?其实这不仅否定了音乐的内容,连音乐的形式也给否定了。但这种奇怪音乐的产生,正好强烈地反映了一种没落虚无的意识,所谓“无内容”者,也还是有其特定的内容。

从形式方面来看,音乐形象的具体性就更加明显了。具体的音乐形象是由具体的情感内容与音响运动的具体形式结合而成。或者说音乐形象由表现着一定的具体内容的有规律地运动着的有组织的乐音(或噪音)构成。每一个音乐形象都有一个与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形式。

由于曲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具体音乐形象。但由于节拍安排和发展变化的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柏辽兹、柴可夫斯基、普罗柯菲耶夫都成功地塑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形象。但它们三者却不相同,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具体的音乐形象。由此可见除了内容因素外,形式因素对音乐形象也能起决定的作用。不同的具体的音乐形式必然构成不同的具体的音乐形象。因为声波的运动特点,音乐形象的任何一种构成要素如节奏、和声、速度、旋律等,哪怕是十分细微地变化,都能使构成音乐形象音响运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这种音响形式的易变性造成了音乐形象的易变性。

另外,独奏与合奏,重唱与合唱,不同的配器和和声处理,音量、力度、速度、强弱变化,不同的艺术手法,不同的表演风格等等,都能造成不同的音乐形式,形成不同的形象感受。这些不同的音乐形象感受,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是以微妙的状态呈现出来。由此可见特别是在形式方面,对音乐形象由听觉印象开始的全部形象感受,是具体确定到非常细微的程度的。随着音乐表现手法的丰富,音乐形象的具体性也相应地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由于用声音来表现声音,比用其它手段材料来得优越,因此音乐对于客观现实中声音现象的“描绘”,比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更为实感、生动、具体。这就更加丰富了音乐形象的具体性。音乐在“描绘”客观现实中的非声音现象时,由于“通感”的作用也能具备一定的具体性和生动性。这种“通感”现象,要比单纯的生理条件反射复杂得多。它包含着人门的全部生活体验所造成的各种感觉之间的复杂联系。通过“通感”现象的复杂作用,使人们的非听觉的感觉领域兴奋,从而完成对形象的整体感受,就是音乐形象的间接性特点这种特点。

(三)

关于“多解释”的问题:有人认为人们对同一音乐作品,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所以音乐形象不确定不具体。一个音乐形象,不论你对它作任何解释,它还是它。但如对它进行音乐上的变化,它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具体的确定的音乐形象了。

关于“音乐形象所赖以存在的”、“声响甚至包括由这种声响形成的旋律,与它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原来又无本质的必然联系”的问题。只要对音乐创作的形象思维作一些分析,就可以知道作曲家之所以要用这种音响,而不用那种音响,是遵循着音乐创作形象思维的规律,是有生活体验、观察深浅、风格技巧、审美习惯等美学因素在起作用的。塑造音乐形象的音响,也就由这些美学因素的作用,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建立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研究音乐形象,既不能丢掉音乐的特点,也不能丢掉形象思维的特点。它们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具体而确定的音乐形象之中。

人们之所以会对音乐形象产生不确定、不具体等不正确的看法,缘于对音乐形象的艺术本质和特殊性,没有能够作更深入的辩证的科学认识。音乐的材料是声音,由于声波的运动特点与人的情感的生动性有相似或相同的因素,所以音乐形象的“表达功能”,具备了“情感性的特长”。由于声音的限定性,音响只能呈现少数观念。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音乐形象流动性等特点,使得音乐形象具有“表达功能”的明确性局限的特征。“表达功能”的明确性局限,是音乐形象第二位特征。它形成了音乐形象的易合性等特点,这也使音乐形象的变化形式增多,丰富了一些音乐形象的具体性。“表达功能”的明确性局限,与不具体不确定是大不一样的。音乐形象的具体性确定性,是不同于文学形象绘画形象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的。正是忽视了音乐形象的特点,用文学形象绘画形象的确定性具体性去要求音乐,所以就觉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不具体性了。但又在实践中感到了音乐形象的具体和确定,于是搞个折衷,说音乐形象又具体又不具体,又确定又不确定。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使人对音乐产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感。

综上所述,关于音乐形象的争论,最终归结于音乐的本质问题。任何一种形式的“不确定论”都无法解释音乐本质问题。音乐形象有其独特一面,它以独特形态存在着。这对音乐家进行艺术创造,提出了明确的目的性。

猜你喜欢

形象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