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业余合唱团历史的回顾

2015-05-30陈牧欢

艺术评鉴 2015年19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合唱团

陈牧欢

摘要:合唱是是一种集体演唱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体裁。回顾中国短暂的合唱历史,早期基本上是群众歌咏的形式,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声部复杂的合唱体裁。本文将从中国业余合唱艺术的历史,以及上海地区的业余合唱艺术发展历史,对上海地区乃至中国的短暂的业余合唱历史作出回顾,其目的是从合唱艺术的历史论述合唱对社会以及人们生活所起到的意义。

关键词:群众歌咏 合唱团 分声部合唱 精神生活

合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起源的艺术种类,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的艺术门类。作为当代演出最多、最广的一门艺术形式,合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中国业余合唱历史的回顾,从而解析合唱艺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种类,人类音乐起源于劳动,其最早的形式可能就是群体演唱。据《吕氏春秋》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描述的就是古代部落葛天氏的音乐,演奏的形式是三个人拿着牛尾,踏着脚来唱八阕歌,这种形式其实就是群体演唱,也就是合唱艺术早期的雏形。

我们不仅可以从文献中找到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群体演唱形式的证明,也可以在先人留下的艺术作品中找到石器时代群体演唱形式的印记。《贺兰山岩画》是古代匈奴、鲜卑、突厥等北方少数民主生活场景的描写,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到人民娱舞歌唱的情景,并且大多数情景都不是独舞,而是几个人一起跳着相同的动作。由此可见,距我们万年之久的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群众歌咏的形式出现了,并已广泛应用在他们的生活之中。

尽管群体演唱的形式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齐唱,直到1914年李叔同先生所写的学堂乐歌《春游》这首四声部合唱的问世,才标志着我国合唱艺术开始进入了多声部时期。此后,中国的群体演唱形式有了多声部,但是业余合唱艺术的水平提高不快,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歌咏的形式上。

合唱可以说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受众最多的一门艺术门类,其原因是它比其他艺术形式容易参与,是因为它不像器乐那样,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才可以演出。合唱并不需要参与者的嗓音有多么的特殊,只要演唱团体的整体效果好即可,这为很多音乐的业余人士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回顾中国的历史长河,合唱一直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春游》这首作品于1914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当时正处于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学堂乐歌时期,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都是把外国的曲调填上中国的歌词演唱,基本上是单声部齐唱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众歌咏。五四运动的开展,使中国合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合唱作品的创作在作曲技术上逐步成熟,并取得了较好的合唱效果。例如黄自先生创作的《旗正飘飘》等一批优秀的合唱作品问世,但是这些作品并非合适业余的合唱团全体演唱,业余合唱团体基本还是演唱一些单声部的作品,演唱水准依然是歌咏队的状态。

建国初期,群众歌咏活动开始蓬勃发展,合唱作品主要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歌曲,比如《歌唱祖国》《接过雷锋的枪》《我们走在大路上》《打靶归来》《工人阶级硬骨头》《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这些歌曲无论从演唱难度还是歌曲的题材都合适当时具有歌咏意义的业余合唱团演唱。作品决定了演出,因此从这些歌曲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合唱主要是在歌咏性质的基层层面进行。但改革开放以后,民众的生活水准大大提高,加之外国合唱团体大量进入中国演出,这就使我国业余合唱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由于业余合唱团体的水平提高,一些具有演唱难度的合唱作品也成为业余合唱团队的演唱曲目。从此中国业余合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从歌咏向合唱的转变的阶段。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大城市,从上海开埠以来就与国际交流紧密相接,因此业余合唱团在全国的历史中也是最为悠久的。目前上海的业余合唱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论述中国业余合唱历史时必须要提及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抗战时期,刘良模、司徒汉等爱国指挥家就在街头指挥大学生合唱团演唱着救亡歌曲,唤起一代人投入救亡的运动。可以说街头合唱团在抗战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唤起了许多热血青年走上抗日的战场。这个阶段合唱作品与合唱的水准基本属于歌咏性质,作品也基本是单声部的齐唱。1949年以后,上海的业余合唱活动没有停止,无论是街道、工厂、部队,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依然蓬勃发展。但是从演唱的曲目看,依然是群众歌曲,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的专业合唱团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群众歌咏活动,反而发展迅猛。此时的合唱形式已经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群众歌咏大会频繁举行,但是演唱的水准反而下降,演唱曲目没有艺术价值。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他们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而最接近民众的精神生活追求的形式就是艺术,而艺术中最能被大家所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就是合唱。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各个区、县、街道甚至居委会都成立了合唱团。笔者以及同学对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合唱委员的秘书长王铁龙老师进行了采访,基本了解了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练时间增多以及大量外国合唱团的介入,使得上海的业余合唱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白领和年轻人加入合唱团,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知识分子也加入了业余合唱团,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技术以及对音乐的接受能力都非常之高。同时,专业的指挥也加入了业余合唱团,对业余合唱团进行辅导,因此业余合唱团的演唱水平迅速提高,上海的业余合唱也从歌咏真正的转化为合唱。此时原本属于专业团体演唱的曲目也写入业余合唱团体的节目单。比如《雨后彩虹》《毛泽东诗词五首》《黄河大合唱》等具有演唱难度的合唱作品成为业余合唱团的常演曲目。

合唱作为一种容易普及的艺术形式,是非常善于表现人类的情感,许多专业人士认为:“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不如合唱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纵览中国合唱的历史,中国最早的专业合唱团是从国立音专之后,三四十年代后才成立的,但在此之前,业余合唱团就早早的出现在了人民的生活当中,并已经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当代,精神生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儿童,在校生,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加入了各类的业余合唱团,不仅这些业余合唱团的水平在逐步提高,参加合唱团的团员们的精神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我们也期望着未来业余合唱团能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建立更多更专业更成熟规模更庞大的业余合唱团。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大学2014年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中期成果,项目编号:CXSJ-14-179。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阎宝林.合唱风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映[J].艺术研究,2003,(01).

[5]田玉斌.改革开放三十年合唱艺术谱新篇[J].人民音乐,2009,(02).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合唱团
合唱团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专业合唱指挥是非专业合唱团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