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书三段论浅说

2015-05-30罗群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

罗群

摘 要: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书法学习与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同时我们应该注重从临摹到创作的方法,逐渐领会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领悟传统不断的修正自我。

关键词:取法经典;循序渐进;习书浅论

当下,万众趋赴的学书热潮已使书法成为一门“显学”、“显技”。然习书犹如登山,迷途歧路处甚多。想要登上主峰,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不能盲目贪近求快,更不能随意跨越必不可少的台阶。登山之中,大小台阶无数,哪些台阶是最重要的而又不可跨越的大台阶呢?窃以为,主要是三个。因为书法从头到尾,归根到底是一个“写”字,所以我将这三个台阶或者说三个阶段分别归纳为“我手写古人”,“我手写我字”和“我手写我心。”

1 我手写古人

求学习艺,诸事有门。“我手写古人”即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书法有法”。“法”从何来?从经典中来,经典又是一堆黄纸,无法张口说话言语。如何学,唯一的办法就是临摹古人的经典之作。为何一定要临摹那些古人?因为那些古人都是高人,都是审美专家,都是大手笔。你若也想成为高手,成为巨人,你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古代经典法帖的创作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书作自然文气雅致。学习古人书法,时间一久自然字也就古雅。这就是为什么书法风格中古雅之书受人尊崇喜爱的原因。

临习古人法帖的过程,首先是学习古人的过程。学古人一笔一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学古人结字的奇正、收放以及开合等等,用心体悟古人的奇思妙构。总之,是学习规矩,学成法度,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临帖也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不良习惯的过程。常识告诉我们,不良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掉是很困难的。面对法帖认真严格地对临,是改掉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除此外,临帖还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挖掘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矫枉修正的过程中,传统的法帖浸洇日久,良好的基因就会慢慢生成,艺术之树的肥沃土壤就会日渐丰厚起来。

2 我手写我字

艺术来源于生活,起步于模仿,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艺术崇尚创造,崇尚张扬个性。习书之人若仅停留于模仿,无异于徘徊艺术门庭之外,虽已窥探到庭内一隅风景,终未能迈入门槛登堂入室。欲成书家,必须在“我手写古人”的基础上,登上又一关键台阶进行修炼,这就是“我手写我字”阶段。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有时界限比较模糊,不同的学人均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修炼。时而临摹,时而创作,时而临创结合是这一阶段的常态,力争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面貌是这一时期的追求目标。若仔细考究,这两个阶段仍有本质的不同。从继承与创新方面而言,“我手写古人”阶段主张入帖,强调的是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从经典的营养汲取中生长共性。“我手写我字”阶段则主张出帖入新,一是要挣脱临摹的枷锁。二是要在临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东西,有所变化,有所创新,哪怕是微小的创新。从技术与艺术层面而言,“我手写古人”作为学习的初级阶段,着重学习技法,掌握技法;“我手写我字”则不仅仅强调技法,它要求学人更要站在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法,运用技法,进而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从写古人还是写自己的角度而言,“我手写古人”讲究的是学古人,写古字,强调写出渊源,写出所宗所傍。“我手写我字”则是强调书写要写出时代性和个性,要求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上写出自我的笔法,墨法,写出自我的结字以及自我的章法形式感。这个“我字”,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是我的面目、我的装扮、我的做派。这个“我字”,可借鉴别人却不雷同于别人,甚至不雷同于过去的自己。它是独特的,唯一的,个性鲜明,风格独具。

古人所说“笔法千古不变、结字因时而宜”,其实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之论。笔法相对稳定,但不同时代笔法仍有细微变化,不同的书家之间更有区别。我们目前身处的盛世,是一个新的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写出源于这个时代的个性作品,不仅是时代使然的规律,更是当代书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担当。当然从书家成长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也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阶段。这个阶段少则一二十年,多则半辈子乃至一辈子才能完成。

3 我手写我心

“书者,如也”。“书法者,抒发也”。中国书法,本质上是写意艺术,表现表达的是写意精神。陈方既先生曾这样说过:“书法是什么?书法就是我要写字”。为什么要写要舞文弄墨?因为有意要表达,有情要宣泄。是有技在手,有意在心,有情欲发;是不得不发不得不书,不发不书不足以畅抒怀抱,平复心志。

试以行书为例,《兰亭序》是王羲之51岁参加一次曲水流觞的雅集后,乘神醉兴会之际的一挥而就,是作者当时心绪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充分宣泄。因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而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兰亭序》为何成为第一行书,其实不仅仅只是书法精美,而且其文辞亦是绝妙,它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著名学者姜澄清曾这样评价《兰亭序》:“兰亭序不是字,他是把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感念和人生感悟完美无缺地融化在了他的笔墨之中……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是唐宋八大家之祖,在史学、文学、风俗学上都是顶端的”。在这里旷达的人生感悟与洒脱的晋人风度,自由不羁的心性表达与妍美流便的书法表现,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和完美统一。所以说只能是《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不是其他什么帖,因为这是众妙所归,也是众望所归!

同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被称为第二行书,就在于它是一幅“凝刻心魄,收摄血泪”之作,就在于它千百年来强烈地震撼了观赏者的内心。此帖为稿本,用麻纸秃笔信手一气呵成,书面狼藉,随处涂抹,可称粗头乱服。书写此文时,作者已痛失爱侄,胸中积压已久的爱憎痛恨排山倒海般迸发宣泄出来,激情所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成为“无意于佳乃佳”的千古绝唱。如果说《兰亭序》写出了晋人的君子风,《祭侄文稿》则写出了忠臣的刚烈气。古人“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的感叹,正是对第二行书最为精准的评价。由此可见,一流的经典,不仅有一流的笔墨技巧,还需要用一流的笔墨写出作者真诚的滚烫之心!所以说,这些经典表面上看,是其妙在手,其妙在笔;其实更妙的,是在乎意,在乎心!在乎笔与意之间,手与心之间完美无瑕的和谐统一。

历史上的审美定评已经充分表明,书法艺术不仅应给人以感官的愉悦,更要让人有精神上的感动,不仅要形式夺人,更要耐人寻味。可见一位真正的书法家,除了要有过硬的写古人写我字的笔墨功夫外,还应具备“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和修养。如果说“我手写我字”运用的是技法、工力,写出的仅是书法的形式和风格,那么“我手写我心”则是以书寫为手段为方法,直接表达和表现出我的心性,我的修养和我的情志,是“我手写我字”的更高形式和内容。格调品味以及精神上的东西比技巧更重要。当然要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那是非常之难,这就要求书家除了技法和艺术的训练外,更要加强字外功的修为,而这将应成为每一位书家不可懈怠的毕生功课。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成大道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初中英语教学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