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5-05-30杨国利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介绍了景观设计课程的性质与现状,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轻创新思维理念”的倾向、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中缺乏团队协作环节等现实问题,提出了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结合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居住环境的呼声愈发高涨,世界范围内对景观设计师需求量的日益上涨促使景观设计学科竞相林立。景观设计作为专业化学科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被誉为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的奥姆斯特德与查克利夫在美国哈佛大学提出并创建景观设计专业。近年来我国景观设计学科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特色,景观设计课程教育体系仍需完善,教学方式仍需改革。景观设计学科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生态、社会和艺术三位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观设计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巧妙地运用艺术设计手法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的课程,设计内容较为广泛,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教学内容不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2 存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轻创新思维理念”的倾向

伴随着当前设计公司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广泛应用,是否能够熟练掌握3Dmax,Photoshop,AutoCAD等制图软件已经成为设计人才的必备技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仅仅是一件代替画笔的工具而已,并不代表熟悉计算机软件就会设计。一些人甚至认为只要会制图软件哪怕没有美术与设计功底也可以做设计,认识的偏差间接导致了一些院校忽视学生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设计作品一味追随形式,缺乏创意。

2.3 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景观设计除了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人文价值和自然属性,然而长期以来单一教学模式、严格的教学框架已无法满足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课题多以教师拟定题目为主,真题实战训练较少,以致教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因此,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应拒绝虚拟,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课程考核标准。

2.4 实践教学中缺乏团队协作环节

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考核标准大多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导致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匮乏,交流沟通能力降低,设计表达方式单一,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受到影响。

3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中曾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的重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淡化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营造学生的积极主动求知的氛围;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施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与我校优势教学资源的结合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乔木、灌木等植物物种,拓展学生对景观观赏植物的认知;调整课堂教学时间与节奏。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植入讨论分析实际生活案例的环节,摆脱文字式知识记忆模式,以案例实践基础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实现教学环节的积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并重的课程,除强调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设计思维和分析能力训练。长期以来“接受式学习”作为学校教育主导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作为教师应该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更新观念,提高认知度,明确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为景观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实验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生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重要过程。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踏入自然亲身感受室外景观空间的构成、空间功能分区、空间尺寸、组合方式等,为后期方案设计积累素材和资料。

3.3 结合社会需求,学以致用

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種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社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有一定典型性和真实性的设计案例,或者是设计界大师的作品,或者是教师本人参与实践的项目。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空间的感知,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完善自我,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课程考核应以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方案设计能力为主,完善教学大纲,倡导平时成绩(30%)+设计方案成绩(70%)的课程考核方式。

3.4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社会对高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专业分工的细化,要求人们掌握更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也预示着不同专业,不同技能之间合作与交换将更加广泛。在校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在景观设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考核的形式,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完成方案的研究与设计,逐渐向学生渗透“团队协作意识”的思想,激发自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意识。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必修课程,应明确课程目标,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团队协作意识的训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谷白鸯.论景观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研究[J].艺术科技,2014(3).

[2] 丁可.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3(7):158-160.

[3] 王韧.新形势下《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分析[J].才智,2015(11):49-50.

作者简介:杨国利(198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