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正确价值观解读之贴近孩子现实生活

2015-05-30陆静超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6期
关键词:旱鸭子千秋救人

陆静超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众所周知,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许多课文都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引导”目标,其内在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规定”,这种规定需要孩子们的认同,但是对于讲台下已是六年级的“小大人”们而言,这种认同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适应时代感召下他们的情感价值观。

点击:《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总结复习这一课时,孩子們唱山歌似的机械地重复着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保护学生,拥有无私师爱的精神……从他们的眼睛里我找不到一点收获。恰巧在做《时代报》练习卷时,我发现了一道出卷人为检验学生对第二单元口语交际——“学习采访”掌握情况特别设计的开放题:在一二单元中,我们结识了许多人物:郑成功、肖邦、杜甫、陆游、蔺相如、廉颇、谭千秋、哈尔威、乔依……读过他们事迹,假如给你一个机会采访,你最想访问谁?这给了我启示。

【解决方案】——问题引路,讨论激活思维

1.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提问,给他们预设了一个讨论话题:谭千秋老师“抛下”自己的小女儿,用生命保护了他的四个学生,从这个角度看,你如何理解他的“英雄形象”?

2.学生围绕话题,可以多途径地寻找事例、比较定位,最终落实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过程中,首先必须清楚文本是解析人物的第一手材料,与此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查找汶川大地震的背景,读读“范跑跑言论”,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助人事例,从而体会“英雄”的意义及“伟大”之所在。

【解决过程】——案例呈现,实例鲜活有趣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信息查找及删选能力,讨论之初,就有学生抛出了在“范跑跑事件”中范美忠的一段言论“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有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有同学认为,细细揣摩“范跑跑”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中写下的这段肺腑之词有他的道理,这位范老师虽说是自私了点,但他也有他的道理,作为父亲,他爱他的女儿,如果对待自己的生命不加珍视,那抛给家人的就是痛苦、悲伤……当大多数舆论都指向“范跑跑”丢下学生一人冲出教室的无耻行为时,这位同学能够冷静的思考,从敬畏生命、坚守家庭责任的角度去解读“范跑跑”的言行,我肯定了他的大胆、直白。当然,作为教师,当孩子的解析较为片面、有所偏差时,我并没有一味地迁就,也不准备采取强硬的说教。我决定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进一步从“两难”的境地中,挖掘出文本的真正价值所在。“假如你是一只旱鸭子,当你在散步时,途经一座桥,听见一声呼救,有人落水,你怎么办?”很多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举手“帮!”有的甚至在我都来不及点名时已经迫不及待地边举手边站起来喊“帮、帮、帮……”我适时提示“记住!你是一只旱鸭子。”有些孩子悄悄地将手放了下来,默默地低下了头,我知道,他们的那一颗冲动的心开始冷静下来了,本着求生的本能、向着对生命尊重的态度,他们倾向于“救”,但在方法的选择上,他们并不愚蠢地选择“跳”。思考片刻,他们原本躲闪的眼神开始与我有了交流。我及时提醒“快啊!出手吧,救人紧迫!”于是,有人告诉我,可以就地取材寻找身边的较为结实的,又有足够距离的辅助工具,如:粗壮的树枝、细长的钢管。有人告诉我,可以大声呼救寻找附近会游泳的人帮忙。我接着问“为什么不选择跳下去救人呢?”孩子们似乎开始有点笑话我的明知故问了,纷纷脱口而出“不是你说咱们是旱鸭子的嘛!这跳下去不是添乱吗?救人不成,还得搭上自己一条命!”孩子们天真而又不失思考的回答,让我想到了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于是,我告诉他们,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个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个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去做,而非真的做不到。”你在散步时看到有人落水,你有能力帮着呼救,或找身边的东西帮助他上岸,你不去做,这是“不为”(板书)。但你是旱鸭子,没办法下水救他,或者说你真的下水了,反倒是为救援工作添乱,所以你没有选择跳下去,这是“不能”(板书)。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做好自己所能够做的事情,恪守做人的底线。再回到文本,从文中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灾情的突然与恐怖,谭千秋和范美忠两位老师在生死的关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舍身救人,一个弃生逃跑,这足以让我们深思。在或生或死的瞬间,大家肯定谭老师的做法,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一命换四命的牺牲吗?仅仅因为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吗?学生往往想到的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随即点拨,重回文本,关注地震来临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这一句,如果谭老师要“多想”一些,他会想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怎样救人?女儿会有危险吗?“我”死了家人怎么办……但现实是谭千秋“来不及多想”,如果在现实的岗位上,他有多想的时间,他会想什么?答案出奇的统一,表述的意思大都指向:“和平常一样”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并在生死抉择之际,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自己的事业与职责。“和平常一样”就是谭老师为自己定下的职业准则。相比较而言,“范跑跑”之所以遭人批判,那是因为他脱离了自己的岗位,对于本职的工作,缺乏一定的忠诚。

【结论呈现】——客观实在,符合当下实际

实际上,编者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很质朴、很实用。谭老师恪守教师之本职,林肯的父亲做着作为一名鞋匠该做的工作,那么作为学生,孩子们是不是从中窥见出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所要做好的每一件事呢?

小小的一个课例中,给我们的启示不少: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们什么?与其“强买强卖”,机械地记忆一个本不属于他们理解范围的答案,不如真正给予他们一份立足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旱鸭子千秋救人
卷韵千秋
救人命的灭鼠药
“旱鸭子”的游泳神器
诸葛瑾救人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划掉名字
旱鸭子落水
千秋默对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最难办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