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5-05-30林珠妹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教师

林珠妹

【摘  要】

在一二十年的文言文教学摸索实践中,本人直觉地感受到: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似乎僵化了。为了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本人从四大方面谈点个人对文言文教学的粗浅认识,以供借鉴。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认识

耕耘于三尺讲坛,在一二十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本人直觉感受到: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似乎僵硬化了。教师只向学生讲解如何翻译、点示名篇名句。师生间没有互动,没有乐趣激情,为了学而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无法培养所谓的审美情趣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首先,教学主体教师没有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学生弄不懂学习这些“之乎者也”晦涩拗口的文言文意义何在?

其次,教师本身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即不够重视文言文教学,未能够真正用心地探求一套有特色的適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案,致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文言文的新鲜感。

最后,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认识不到位,认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不合时宜,现代人不说古语,学了没有益处,反而增加学习负担。

因此,为了改变目前文言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以供借鉴。

一、先入为主,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端正思想认识

文言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它的社会功能广泛:首先,文言文能给人良好的思想教育,从它所刻画的人物汲取精神营养,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的雄辩的口才,不屈的人格;《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先国家后己的宽广的心胸;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超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它们是学生人格日益完美的很好的教材。其次,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的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所涉及到政治、军事等都可以很好地借鉴借鉴。最后,文言文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通过对那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的感受揣摩,可以时时激越读者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山河,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二、把握一个教学的根本——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在实际文言文教学过程总结出来的好办法、好经验。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入门的钥匙。

但教师必须对诵读的方法提供适当的理论引导。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指,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了。具体做法,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间有通假字和破读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偏。其次,要读准句子的节奏,要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长句中的小的停顿更是要紧。

2.读懂词义、句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是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读的第一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章中,有不少复句,但是因为没有关联词语而不易看出复句类型,学生在“若出吾心”的认真阅读中,就能够自觉地补出这些关联词语来,进而理解文意,加快背诵的速度。

3.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4.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

一般来说,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可提出不同要求,在分组读的时候,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让男女分部来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重视教师范读

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同时除了声音的叩击,还有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更有教师本身素养和功力在学生心目中产生的敬佩感、信服感,进而形成多功能的辐射和带动,使那些不喜欢诵读的学生,加大对诵读的投入,提高了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把诵读文言文作为自觉的行为。

三、踩着时代的旋律,体现教学新思潮——放

随着课改精神日益深入课堂,教学主体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根据学情特点,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信任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潜能,大胆地“放”,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的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

总之,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会从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中获得成功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信心、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以兴趣促发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罗马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要想学生快乐,就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尤其是面对难度更大的文言文?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以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以《木兰诗》为例,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会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是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三顾茅庐”等成语,课前可让学生预习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论语》《桃花源记》《出师表》等课文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诲人不倦、落英缤纷、妄自菲薄等等,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要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就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重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口技》中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课文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学习《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教无定法,教师只要善于体察学生的个性爱好,善于抓住文言文的内容特点,善于激发、引导,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这一环节也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如自己去查找三峡的图片,寻找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和用法,查找和询问花木兰从军的故事等等。总之,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尽量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篇目的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组织讲故事、开展简单的辩论会、小品表演等活动。如教学《核舟记》叫三个同学分别扮演鲁直、苏轼、黄庭坚,根據课文内容的描述上台进行小品式的表演。这样,就可以让学习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当然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够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 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相信,文言文教学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参考文献】

【1】雍也第六.论语

【2】贺拉斯.诗艺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教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背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