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危新生儿静脉与肠道营养的时机选择

2015-05-17林观尚吴俊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15

吉林医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脂肪乳胃肠道早产儿

林观尚,吴俊峰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5)

新生儿静脉营养多用于儿科新生儿病房特别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对于高危新生儿来说,尤其是长期无法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及早产儿,故需要进行肠道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代谢紊乱、呼吸暂停、硬肿症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进而降低患儿死亡率。不过完全依靠静脉营养难以满足患儿所需全部热量,故需联合少量肠道营养。本研究使用对比的方法旨在探讨高危新生儿静脉与肠道营养的时机选择,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1 年12 月~2014 年1 月来我院就诊的80 例高危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采取静脉营养联合少量肠道营养,同时以2005 年5 月~2009 年1 月收治的80 例采取肠道营养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早产、低体重儿60 例,窒息18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8 例,肺炎14 例,高胆红素血症9 例,病理性黄疸10 例,缺氧缺血性脑病6 例,颅内出血8 例,胎粪吸入综合征6 例,败血症6 例,急性坏死性肠炎2 例,新生儿破伤风2 例,肺透明膜病1 例。观察组男45 例,女35 例,胎龄<28 周22 例,28 ~36 周40 例,≥37 周18 例;体重<1 500 g 14 例,1 500 ~2 000 g 46 例,>2 000 g 20 例。对照组男47 例,女33 例,胎龄<28 周20 例,28 ~36 周43 例,≥37 周17 例;体重<1 500 g 12例,1 500 ~2 000 g 45 例,>2 000 g 2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胎龄、体重、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根据其每日所需营养经肠道喂养,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根据患儿每日所需液体总量减掉经肠道喂养量剩余量采取静脉营养,将按比例配制而成的含氨基酸、矿物质、葡萄糖、脂肪乳等营养物质的静脉营养液静脉输注给患儿。氨基酸为6%小儿氨基酸,于出生24 h 后自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足月儿为达到3.0 g/kg,早产儿达到3.5 g/kg;脂肪乳为20%脂肪乳,患儿出生48 h 后自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25 ~0.5 g/kg,总量低于3.0 g/kg,静滴速度为0.12 ~0.15 g/(kg·h);电解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10%氯化钠量为2 ~3 ml/kg,10%氯化钾量为1 ~2 ml/kg,水溶性维生素为1 ml/kg;葡萄糖总量为静脉营养液量减掉氨基酸、脂肪乳、氯化钾、氯化钠、水溶性维生素量,输入速率自4 ~6 mg/(kg·min)开始,浓度为8%~10%,根据血糖浓度适当调整。将以上所有物质混合,即为每天的静脉营养液,注意无菌操作,先将碳水化合物与矿物质及维生素混合之后加入到营养袋中,再加入氨基酸,最后是脂肪乳,边加边混匀,24 h 内输注。

静脉营养期间每日进行体重监测,同时监测血糖、血气、电解质、胆红素等,第一周2 次,以后每周1 次,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分析、尿常规检测,每周1 次。所有患儿均采取留置针,保留1 周,若发现局部红肿渗出应立即更换静脉。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治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

1.4 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 检验,计量资料采取χ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92.50%,对照组为6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9.67±2.21)d,对照组为(14.76±3.45)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见表1。

观察组患儿的呕吐、腹胀、窒息、呼吸暂停、原发病加重发生率分别为13.75%、10.00%、2.50%、1.25%、3.75%,对照组分别为35.00%、26.25%、15.00%、11.25%、16.25%,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新生儿复苏与生命支持技术出现了长足的发展,生命体征监护、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机械通气、体外膜氧化、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等技术使得众多高危新生儿得以存活。在高危新生儿的康复过程中,营养支持提供了好的物质与动力保障[1]。

静脉营养也称作胃肠道外营养,主要应用于新生儿病房特别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针对高危新生儿,特别是长期无法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及早产儿提供的营养补给方法,能有效降低高危新生儿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2]。因为静脉营养能提供足够多的热量,阻断无氧代谢,维持正氮平衡,避免内源性蛋白继续消耗,维持免疫功能,保证各种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液及电解质平衡、代谢功能稳定等,满足机体代谢与生长需要,帮助患儿度过出血、窒息、呼吸衰竭等难关,提高极低体重儿、早产儿的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3]。不过对于高危新生儿来说,单纯依靠静脉营养很难满足自身所需热量,故应结合少量的胃肠道营养。胃肠道营养能促进胃肠道更快成熟,促使胃肠激素分泌,减少感染。

尽管肠道营养同样能起到改善患儿营养的效果,但由于高危新生儿经消化道给养困难,机体消耗多,且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故单纯使用肠道营养不适用[4]。对于高危新生儿来说,早期应以静脉营养为主,肠道营养为辅,待身体显著好转后,再逐渐以胃肠道给养为主,静脉营养为辅,最终过度为完全的胃肠道营养。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可见对于高危新生儿,采取静脉营养结合少了肠道营养疗效显著,能有效避免因完全肠道营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淑文,潘笑逸.高危新生儿静脉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251.

[2] 王喜成.高危新生儿肠道外营养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65.

[3] 李占民.危重新生儿静脉营养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134.

[4] 吕 勤.危重新生儿静脉营养支持[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1):1207.

猜你喜欢

脂肪乳胃肠道早产儿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脂肪乳在药物中毒解救中的应用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结构脂肪乳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新生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63例脂肪乳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