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05-10何彪邱振华许发珍张灿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肌梗塞脂肪酸溶栓

何彪,邱振华,许发珍,张灿

(高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高 州52520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越来越高。及早再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大限度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塞的面积,改善病人的预后[1,2]。因此判断相关血管再灌注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治疗AMI的关键。本文通过检测AMI患者中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评价 H-FABP在急性心肌梗塞中再灌注的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8月到2014年6月的住院AMI患者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41~83岁。根据相关的临床诊断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1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13例,尿激酶溶栓开通组22例。按《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临床指标[3]判定梗死后的血管再通:(1)溶栓治疗后2h内心前区疼痛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2)溶栓治疗后2h内每间隔30min前后比较,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50%;(3)溶栓治疗后2h内新出现的再灌注心率失常;(4)心肌酶峰值前移,肌酸激酶16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4h。以上4项中2项阳性判为再通[(1)(3)除外]。

1.2标本采集 分别在病人入院后立即抽血和行梗死血管再通术后2h内抽取静脉血3~5ml。检测血清中H-FABP浓度。

1.3 仪器试剂与方法 使用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FABP。HFABP试剂盒使用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测量结果以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H-FABP的诊断价值,本实验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的面积(AUC)进行分析讨论。AUC=1.0为最理想的检测指标;AUC<0.5,可以判断无诊断价值。

2 结果

见表1。 图1。

表1 各组患者在入院时、行溶栓再通术后的H-FABP浓度比较(μg/L,s)

表1 各组患者在入院时、行溶栓再通术后的H-FABP浓度比较(μg/L,s)

注:行溶栓再通术后与入院时的 H-FABP浓度比较,*P<0.05。

74.89±4.98 158.65±18.98*197.18±20.02*组别 n 入院时H-FABP 通术后H-FABP AMI溶栓后未开通组(A组)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B组)AMI急诊溶栓开通组(C组)12 13 22 70.36±10.23 69.89±9.65 71.34±8.99

图1 H-FABP浓度诊断AMI再通的ROC曲线图

结果显示,ROC曲线面积为0.893,95%可信区间为0.8165~0.8939,以H-FABP的浓度136.5ng/L为临界值,灵敏度为85.9%,特异性为92.3%。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细胞的坏死。临床上多表现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常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4]。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约50万例[5]。目前溶栓治疗AMI仍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而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指标是梗死血管能否再通。资料显示,3h内的再灌注治疗能挽救缺血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提高病人的愈后的生活质量[6]。H-FABP是近年应用的心肌损伤早期的指标[7,8],H-FABP在AMI中20min内就开始升高,约4h达高峰。在AMI溶栓成功后,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再次损伤,HFABP浓度会升高。因此,它不仅能迅速反映心肌损害的状况,也用于AMI溶栓成功与否的评估[9]。

表1可以看出,AMI病人经过溶栓但未成功者,患者血清的H-FABP的浓度变化不明显,这表明溶栓后未开通者不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尿激酶快速的滴注和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溶栓成功的病人,H-FABP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尿激酶快速的滴注和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溶栓组组间对比,冠状动脉搭桥术溶栓组升幅较大,但无显著性差异。本文认为在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支架置入的时侯,患者的血液再通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再灌注损伤,造成了H-FABP的释放。其次,术后梗死血管血液的复通,把局部浓聚的HFABP快速的释放到外周血液循环中而造成血液中H-FABP浓度的小幅度的升高[10]。本文根据ROC曲线分析了不同浓度的H-FABP对AMI溶栓再通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以H-FABP的浓度136.5ng/L为临界值,灵敏度为85.9%,特异性为92.3%,ROC曲线面积为0.8939。

根据ROC曲线评价原则,AUC在0.9以上时有较高准确性。本实验的AUC接近0.9,可以认为H-FABP对缺血心肌溶栓后再通诊断价值的准确性是较高的。溶栓开始后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溶栓是否再通的金标准,但是冠脉造影为一有创性检查,且在部分医院尚未开展,因此,H-FABP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重复灌注的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2]吕娇凤,谢爱民,姚全良.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647-649.

[3]林岫芳,董丹丹,夏小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预后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1):1443-1445.

[4]高润霖.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看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1):1061-1064.

[5]于业明.基层医疗机构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127-128.

[6]杜贵萍,邵燕丽,余俊.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早期的变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20-321.

[7]邵燕丽,杜贵萍,朱武军,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821-2822.

[8]邱锡荣,郝会青,彭冬迪.血浆D-二聚体、血清肌红蛋白及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55-357.

[9]潘志雄,刘晓峰,陈雪礼.两种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6):629-630.

[10]丛云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在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校医,28(4):273-275.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脂肪酸溶栓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荷莲荳脂肪酸成分分析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7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分析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鳄梨油脂肪酸组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