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5-05-09张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瘘口双源起源

张璇

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张璇

目的 在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瘘(CAF)时采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 按接受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之前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析, 实验组患儿进行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瘘口和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手术后发现, 对照组瘘口诊断准确率(65.00%)明显低于实验组(90.00%);对照组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准确率(62.50%)明显低于实验组的准确率(8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对小儿冠状动脉瘘进行诊断。

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应用价值

CAF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畸形的疾病, 血液会通过瘘口流出, 影响全身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对机体的供应,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为了有效根治此类疾病, 在治疗前需要对患儿进行正确的诊断, 临床上较常应用的诊断方法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效果较好[2]。本院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特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接收的8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的资料, 按其接受治疗前的诊断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0.8~77.0个月, 平均年龄(39.7±17.1)个月;实验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0.9~75.0个月, 平均年龄(38.1±16.8)个月。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前采用冠脉造影(CAG)进行诊断:患儿服用水合氯醛入睡后, 使用输出电压最大为125 kVA 和管内电流为250 mA的飞利浦AlluraFA20和GEInnova3100平板数字DSA, 采取图像速度为30帧/s。

实验组患儿在治疗前采用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 患儿服用水合氯醛入睡后使用东芝Aqulion one型号的机器进行双源性CT扫描:电压为80 kVA、剂量为1.5 ml/kg的对比剂, 管电流根据患儿体重安排:50~69 mA的适用于<5 kg的患儿、70~89 mA的适用于5~10 kg的患儿、90~109 mA的适用于10~15 kg的患儿, 以此类推对患儿进行检测。球管的旋转时间为0.33 s, 收取时间为0.38 s。从患儿的头部扫描到心脏膈面部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对瘘口位置和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对瘘口位置诊断的准确性 手术后确诊的瘘口位置在左心房7例、右心房6例、左心室8例、右心室8例、冠状静脉窦5例、肺动脉6例;瘘口位置在左心房8例、右心房7例、左心室7例、右心室8例、冠状静脉窦5例、肺动脉5例;对照组患儿的瘘口诊断准确率(65.00%)明显低于实验组(9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儿对异常冠状动脉起源诊断的准确情况 起源在左冠状动脉16例、右冠状动脉12例、双侧冠状动脉12例。起源在左冠状动脉17例、右冠状动脉11例、双侧冠状动脉12例。对照组异常冠状动脉起源准确率(62.50%)明显低于实验组(8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对瘘口位置诊断的准确性[n (%), %]

表2 两组患儿对异常冠状动脉起源诊断的准确情况[n (%), %]

3 讨论

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儿的瘘口诊断准确率(65.00%)明显低于实验组(9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CAF是一种由于血液通过瘘口流出而产生临床症状的先天性疾病, 为治疗此类疾病, 对瘘口的检测十分重要,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CAF的检出率较低, 影响对患儿的治疗并可能危及其生命[3]。而DSCT血管成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检出率都较高, 利用2套X线源成像显示出病变血管的形状及周围血管的走行, 迅速捕捉到清晰的影像 检查出瘘口所在部位和瘘口的大小, 对后续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4,5]。

在观察中还可以发现:对照组异常冠状动脉起源准确率(62.50%)明显低于实验组(8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时仅显示二维空间图像, 而DSCT血管成像则显示出三维图像, 清晰的检查出血管与周围各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6-8]。因此, 可以清晰显示出异常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走向等。

综上所述, 对于冠状动脉瘘患儿在手术治疗前采用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的方法进行检测, 可以清晰显示出瘘口的位置和异常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走向等, 简单、方便、迅速、安全,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 高志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34(11):1664-1666.

[2] 何国德, 姚倩东, 郑敏文.双源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7):1031-1034.

[3] 金彪.低剂量双源CT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2):1540-1544.

[4] 姚倩东, 王虎, 郑敏文, 等.双源CT在3550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分析.重庆医学.2011.40(9):910-913.

[5] 鲍健, 陈宏伟, 方向明.低剂量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支架置入后复查中的应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52):9792-9796.

[6] 谭利高. 双源CT诊断冠脉疾病临床应用研究. 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

[7] 穆贵勇, 杨明镇, 梁丽, 等.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中的应用对比.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813-4814.

[8] 申爱强, 张波, 夏建国, 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8):579-58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1.071

2014-08-28]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

猜你喜欢

瘘口双源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奥运会的起源
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双源CT平扫碘值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