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5-06李卫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0期
关键词:动脉血二聚体栓塞

李卫阳 陈 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卫阳 陈 慧

目的 分析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设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发生肺血栓栓塞时常见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史、6周内手术史、卧床7 d以上史等危险因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等临床症状时, 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危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 好发于老年人群中[1]。肺血栓栓塞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部分都有长期的吸烟史, 再加上疾病的影响、肺功能下降, 因此成为肺血栓栓塞的高发人群。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浓痰、发热、寒战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肺部感染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7.91±7.39)岁。同期选取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1~80岁, 平均年龄(58.71±7.2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以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②以200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草案)》为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③CT肺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诊断标准[3]:直接征象:肺动脉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流之间;间接征象:肺影楔形密度增高影, 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

1.3 方法 首先收集两组入院患者的病历资料, 具体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静脉血栓史、心功能不全史、手术史等。然后采用美国NOVA公司生产的NOVA CCX血气分析仪对患者的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 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抽取2 ml的静脉血, 采用德国思塔高公司生产的STA COM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所抽取的静脉血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采用德国西门子Definition AS 64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在整个过程中均采用FX-7202型多道自动分析心电图机记录12导联心电图形。

1.4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发病危险因素比较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史、6周内手术史、卧床7 d以上史等危险因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PaC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比较[n(%)]

表2 两组的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的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血栓栓塞在临床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临床上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中, 存在严重的误诊和漏诊现象。据有关研究调查表明,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尸检后发现肺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高达28%~51%, 且死亡前均未得到诊断[4]。对此, 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会存在一些有关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本文研究得出, 这些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史、吸烟史、6周内手术史、卧床7 d以上史等, 其中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史、6周内手术史、卧床7 d以上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会导致患者血流缓慢、血液粘滞度增加, 从而出现肺血栓栓塞。

[1] 徐薛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安徽医科大学, 2013.

[2] 马万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3(11):123-125.

[3] 迟晶宇, 胡华, 杨燕,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探讨.当代医学, 2009, 15(25):1-2.

[4] 李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原因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6):57-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027

2015-05-07]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猜你喜欢

动脉血二聚体栓塞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