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欧洲学校的实施

2015-04-30马格努斯·佩尔森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技能

马格努斯·佩尔森

学习教师网络(LTN)选取了3所学校来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欧洲的实施情况。这3所学校分别是比利时GTI高中、荷兰私立技术学校,以及瑞典SKF企业名下的高中。这些学校都意识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项目当中。

一、改进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

关于改进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三所学校的答案非常统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跨学科方式来进行教学确实可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未来问题解决方案的构建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很不一样,学生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他们理解教育的目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甚至表示不愿意错过一天学习的机会。我认为这个回答很有意思,希望教师们也有同样积极的反馈。

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们自己来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提高责任感。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更有兴趣做进一步探索,来寻找开发和解决方案。他们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如何与家长、邻里、所在社区进行更好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可以建立起各种联系,包括人和人之间、人和社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们表示,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够更好地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改进和丰富教学课程的开发

因为有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们获得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主题、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新的方法和视角,这和教学目的完全统一。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的个人技能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更高的相关性,有利于他们积累经验,并更好地去亲自解决问题。学校明确提出,让尽可能多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建立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参与机制。将教师、知识、时间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是关键的一点。当我们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需要创造一些有形的东西,比如项目、想法、行动、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去解决问题、获得收益。

三、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

3所学校都认为,要让学生拥有希望、感恩的心态,并学会尊重自然和人类,即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对于现实的感恩,以及创造更好的未来、创建自然和人类更好的联系。同时,这些学校也都认为,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了解如何创建一个更加有创新性的社会。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建立项目并帮助他们找到未来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际行动中,为学生们提供知识和技能培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一些事,帮他们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树立信心。部分教师反馈,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们自主进行“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概念本身并没有被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当中,但是当教师做评估时,他们发现学生已经开始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并且是自发地、创新性地去做。学生能把在这个学科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学科问题的解决当中,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甚至是跨学科的实践,我们认为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从2004年开始,这些学校承担起责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加强学校和很多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包括与环保组织、合作社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具体来说,学校与企业展开了有效的合作,能够在社会传媒,比如电视、广告、新闻上进行传播,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的沟通,同样还能采取一些其他行动,扮演积极的公民角色。

四、教学和学习理念框架之间的创新

关于教学和学习理念框架之间的创新,这是很困难的一点,3所学校都提出,师生之间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学校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必须通过现实的方式来组织工作。在未来,学生走入职场后,如果有创新能力,能够从全局来思考,就可以很容易将各种学科知识融入到职场当中,发挥学科创造才能。之前我也提到,教师和学生必须协作,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当中融会贯通。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被局限在单一学科的情况出现,这将使教学法和知识传播受益。但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很多学校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有时间和成本方面的限制。因此,要构建起这样一个创新性的教学过程十分困难。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促成创新。关键在于,这种教学的理念框架,虽然有很好的愿景,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瓶颈和困难。

编辑 潘雅 校对 郭伟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技能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