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2015-04-28陈熙陈燕诸佳慧

科技视界 2015年12期

陈熙 陈燕 诸佳慧

【摘 要】2011年温州爆发了民间借贷风波,出现大量负债温州老板“跑路事件”,使温州地区陷入“两多两难”的投融资困境。基于这种困境,2012年初,温州成为我国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了温州民间融资服务中心,旨在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然而自“中心”运行以来,有关数据显示其规范性引导效应并不尽人意。基于此背景,笔者通过到温州地区走访调查,剖析温州民间融资中心在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化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民间融资;融资中心;规范发展

0 引言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其蓬勃发展离不开温州地区活跃的民间借贷的大力支持。然而民间借贷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蕴含着极大地风险,民间债务纠纷时常发生。2011年温州地区爆发大规模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大量负债温州老板“跑路”的债务风波,使得温州社会信用体系遭到破坏,使温州地区陷入“两多两难”的投融资困境。基于这种困境,2012年初,温州成为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了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作为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举措。

1 温州民间融资中心规范性引导机理及成效分析

2012年4月26日温州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营业,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引导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一是,搭建一个良好的融资交易平台。地方政府主导组建公司化的运营主体,搭建虚拟的网络平台和类似于交易所的物理平台,引导民间借贷各机构、个人入驻,为资金融通需求各方提供资金供需信息,安排借贷双方见面洽谈并在此期间提供相应的法律、公证、会计及担保服务,最终撮合供给双方达成交易。二是,贯彻“备案登记制度”。资金供需方意向达成后,该平台协助办理手续并登记备案,整理借贷资料归档,并向主管部门备案利用民间借贷备案登记。根据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中心能够对借款人进行较准确的信用评分、风险评估、资信调查,从而有助于科学识别潜在破产者以及债务拖欠、赖账等风险,预测借款者的违约概率,合理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有效降低优质借款人的信贷成本,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三是,动态监督。在建立了交易平台和“备案登记制”的基础上,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对放债大户的跟踪监测调查制度和民间借贷群发生异常突变情况调查制度,为了保证对资金借贷双方的实时动态信息的监督,以减少借贷风险。

虽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建立为温州的投融资困境打开了一扇“窗”,但这一规范温州民间借贷的创新举措的运行并不像一开始设想的那般顺利,据服务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6月24日,借出登记累计537笔、金额5.49亿元,借入登记累计344笔、金额11.05亿元,成交登记备案50笔、金额4838.5万元,成交登记平均利率15.20%。截至2014年5月底,在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备案量为1660笔,累计交易成交量达24.4亿元,与社会普遍预期的上千亿的民间借贷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其运行结果不尽人意。

2 温州民间融资中心规范化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2.1 民众对融资中心缺乏信任,备案登记配合度不高

温州民间融资中心是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性质的企业,其企业的属性和其履行的职责不吻合,其对客户隐私的保密职责容易受到民众的质疑。而且民众还会担心一旦借出信息登记后会作为征税的依据,从而减少潜在的收入。同时,温州民间借贷主要表现为“熟人借贷”,多数都是以口头约定为基础进行借贷,处于便捷和人情关系的考虑,还不能习惯这种“私事公办”的制度安排。再者,融资中心本身并未建立自有的担保机构,引入场内的独立担保机构的规模普遍不大,这些都不利于引起民众到“中心”办理业务。

2.2 备案登记信息完整度和准确度较低

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民间借贷征信系统,是温州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的一个突破点。据“中心”建立以来的经验总结,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民间借贷征信体系,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数据管理库作为支撑,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影响“中心”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没有经过系统评估的备案登记的顾客信息具有的一定主观性,在完整度和准确度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登记的信息大多只停留在表层。此外,“中心”在促成资金供给双方达成协议后,由于缺乏后续的资金追踪机制,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借贷成交后的信息,也不能较为细致的掌握贷款方的资金流向。

2.3 融资中心对引导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向效果不理想

温州聚集了大量的民间资本,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曾统计,有超过1100亿的民间资金活跃在借贷市场上,其中超过440亿的资金正处于钱生钱的状态,“快钱文化”已经融入温州的民间资本,投资者们习惯了“投机”,习惯了追逐虚拟经济下不正常的高收益,偏爱投资于房地产、煤、棉花等此类短期内即可获得高额回报的标的物;与此相比,回报率低、见效慢的实体经济投资标的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投资者不满足于正常的回报,他们在快钱文化的诱惑下,看不起行业的平均盈利。因此,如何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促进温州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4 缺乏系统的法律条例约束民间非规范化投融资行为

针对目前形势而言,过于激进的取缔地下钱庄,无疑是堵住了中小企业的源头活水,政府亦有心引导该产业向规范化、阳光化方向发展。早在200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放贷人条例〉立法研究》组建了课题组,然而,8年过去了,《放贷人条例》草案已经经过多次修改,却仍在“只闻楼梯响”的阶段。因为缺乏类似于《放贷人条例》这类系统的法律对非规范化借贷进行约束,使得温州地区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中小企业借款难、借款贵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根治。相关研究学者表示,《放贷人条例》“难产”的症结在于,在过去的草案中,将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金融体系混在一起,所以难度很大,如果分开立法就没有问题。温州政府也曾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中央下放部分审批权、赋予地方有限立法权,但始终无果,这也是温州金融改革最大的局限所在。

3 温州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的提升策略

3.1 建立“查询追踪制”和“泄密追责制”

温州地区的“备案登记”完成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客户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引发纳税等不必要的后果。为了解除这种担忧,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可以建立“查询追踪制”结合“泄密追责制”,即顾客每次查询个人信息需进行登录,查询的页面及信息系统会自动跟踪并保存历史记录;并且,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私自查询顾客信息,更不得向外人透露,否则一经发现,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虚拟平台的安全性也要不断提高,例如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级别,建立防火墙,以防网络黑客的侵袭。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以改善,有利于发挥促进温州民间融资规范化的引导效应。

3.2 提高登记信息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民间借贷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完善借贷双方,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尤为重要。对于在“中心”登记的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中心”可要求其提供较为完善的企业信息,如营业执照、企业信用评估根系报告等,一旦企业信息有相关变动,需马上通知“中心”进行信息更新,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同时,“中心”需向资金供给方提供完善的保障凭证,例如:其所借贷资金的银行转账凭证以及使供给方深入了解需求方信息背景的凭证,以减少借贷风险,完备后续监督和申报,提高登记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3 完善抵押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担保机构

现如今,抵押贷款还是借贷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许多的民间借贷都会涉及到抵押担保,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抵押贷款的资金借贷双方在“中心”达成交易后,还需要到抵押物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再加上随着评估和担保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抵押物进入民间借贷抵押担保的行列之中,而且各个部门对抵押物的登记又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无疑为借贷双方增加了借贷时间和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心”要与抵押评估部门建立一个抵押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借贷双方从达成交易到后续的抵押登记手续以及最终的备案登记程序都可以在“中心”的监督下完成,这样既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便利,又可以提高协议达成的效率,还能一定程度上优化备案后的监督管理。此外,“中心”还需在政策的扶持下,与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担保机构建立联系,通过给予其一些优惠政策,使其为前来登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吸引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规范化的投资渠道。

3.4 完善对非规范化融资的法律监督,引导群众投资规范化

为了设立更为完善的备案登记制度,引导民间融资向规范化发展,温州金融改革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可以尝试适度的下放一定的审批权和立法主动权给地方,划分正规金融体系和民间金融体系,推行《放贷人条例》,以对非规范化民间借贷进行法制管理,逐渐转变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引导民间融资理性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贯彻实施〈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纪要》为依据,建立健全民间融资案件信息与民间融资征信系统的对接机制,让民间融资失信的当事人在行政审批、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受到限制,从而促进温州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8):25-27.

[2]周吉川.正确看待民间借贷的合法性[N],经济日报,2011-11-24.

[3]吴松涛,崔杰.从温州金融改革看中小企业融资[J].时代金融,2013(8):141-147.

[4]郑曙光.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实践对金融制度创新评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3(6):4-6.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