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出效益

2015-04-20王常玲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8期
关键词:采油厂油井资源共享

○ 文/杨 辉 王常玲

共享出效益

○ 文/杨 辉 王常玲

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通过与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共享,盘活了人力资源,提升了经营效益。

●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员工在石油开发中心水井铺设水龙带,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为两家单位带来了效益和效率。 摄影/王常玲

3月15日凌晨1时,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汽车大队司机刘炳华驾车行驶在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胜科采油管理区内,载着胜科采油管理区的夜间值班干部进行巡线。到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油开发中心)工作五个多月,对刘炳华来说,没感受到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工作地点发生变化而已。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这一看似平常变化的背后,是现河采油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2014年,现河采油厂与石油开发中心正式签订资源共享框架协议,迈出了再度携手的新步伐。

从邻居变为一家人

2014年以来,现河采油厂向石油开发中心输出采油工、驾驶员等劳务用工,有效缓解了石油开发中心人力资源紧张的矛盾。现河采油厂则通过此举盘活了富余人力资源,创造了效益。

优势互补、共享共赢,正是两家单位成功“牵手”的主要原因。

“其实两家单位的合作并非首次。”现河采油厂厂长孙国说。两家的“牵手”最早可追述到十年前在乐安油田的合作。同时位于乐安油田的现河采油四矿与石油开发胜科采油管理区在地面是邻居,在地下就是一家。早在10年前,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胜科采油管理区利用现河采油四矿的废弃井—草20-12-8井,通过实施改层措施,获得了日产原油10吨的好效果。从那时起,双方合作就已经开启。

“因为油井生产的电源都是取自附近的高压线路,这样避免了他们的重复建设,省时、省力、省钱。”现河采油四矿副矿长张方鸿回忆。此后,随着石油开发中心在草桥地区的逐步发展壮大,双方合作的力度、广度得到加强。

随着原油产量的不断增加,石油开发中心开始考虑变“单井拉油”为“管道输油”。于是,两家单位经过积极协商,以租赁的方式,使用现河草南联合站内的部分设施设备,专门为其处理原油,经过计量后,统一由联合站通过管道进行输送,原油污水则经过处理达标后统一回注。与此同时,随着队伍的扩大,石油开发中心在办公资源方面越发显得紧张,部分采油队办公用房已不能满足需求。相反,现河采油厂随着工作量相对萎缩,有些院落被闲置。于是现河厂将闲置的院落交由石油开发中心管理,经过简单装修后便投入使用,既节省了时间,又大大减少了开发中心在征地、建设等方面巨大的资金投入。

在管理上,2012年,两家单位通过定期选派优秀基层干部、生产骨干、班组长到对方单位“挂职”,通过互相学习促进了双方基层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对两家单位来说,合作是一件共赢的事。”石油开发中心经理王顺华说。

2014年8月26日,在现河采油厂与石油开发中心正式签订的资源共享框架协议中,两家单位在油井管护、护卫联动、电网维护、技术培训、特种车辆服务、闲置设施设备租赁和盘活富余人员等多项业务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并制定出详细而具体的合作方案。这意味着石油开发中心与现河采油厂在人力资源共享上迈出了新步伐,标志着油田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意见进一步在基层单位开花结果。

“家庭矛盾”商讨中解决

由于开发区块之间相互交织,现河采油厂和石油开发中心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有诸多好处,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河采油厂副厂长梁刚坦言。

比如在原油计量上,由于原油在运输过程中,经过长途颠簸,油水出现分离,导致最终原油含水计量与井口计量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原油产量。双方曾经都认为自己吃了亏,被对方占了不少便宜。

“都是运动员,也是裁判长,所以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的说法有理。”梁刚说。当然,随着计量手段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租赁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如今这一问题也已经得到圆满解决。

2014年,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他们将合作事项深化拓展到业务承揽等多个方面,即由现河厂出人,承揽石油开发中心的油井管护、电网维护、技术培训、特种车辆服务等多项工作。

“利远大于弊,但分歧依然存在。”两家单位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孙国看来,局部资源共享和劳务输出的做法显得有些杯水车薪。现河厂希望对位置相邻或分层开发、地上高度重合的区块,采取完全承包经营的方式,由采油厂进行全面的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和“四化”配套建设,实现摊薄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的目的。但石油开发中心副经理郭学刚认为,对于油井管护工作,管理上可以实施完全承包,但是勘探开发、原油产量、生产成本等有关主要指标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进行考核。

郭学刚说:“尽管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双方仍在试探中前进,希望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共享共赢中谋发展

尽管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两家单位的合作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2014年10月27日,现河采油厂的15名员工如期来到史12区块的5口油井上,在开发中心一名员工的带领下,从事油井管理、现场三标、资料录取等工作。事隔半月,现河采油厂汽车大队的10名司机来到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胜科采油管理区,为他们提供车辆保障服务。

多年合作让现河采油厂既节约了闲置资产的维修费用,又在租赁的同时增加了单位收益;对石油开发中心来说,合作让他们节省了建设时间,节约了投资,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以资源共享为契机,进行劳务输出合作的方式有效缓解了石油开发中心人力资源紧张的矛盾,同时提升了新员工的技能水平。而对现河采油厂来说,不仅盘活了富余人力,而且为采油厂创造了效益。

截至目前,现河采油厂共向石油开发中心输出采油工、驾驶员等各类劳务用工70人。前期,两家单位分别就人员以什么形式输出、如何管理、如何考核等细节进行了多轮次的协商,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

“这是一项新的业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现河采油厂副总师、劳资科科长赵明军说。

“在油田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合作,不仅利于双方,而且为其他采油厂与油公司的合作提供借鉴,具有很强指导意义,从油田层面来说,能实现企业整体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油田有关专家说。

事实上,与石油开发中心的合作,仅仅是现河采油厂探索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的第一步。目前,该厂还在与鲁明公司与大明公司展开积极地沟通,希望通过资源共享这一利器,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提升采油厂经营效益。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采油厂油井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靖边采油厂
采油厂数据运行一体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
油井遭袭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面向剩余油挖潜的单油井控制区域划分方法研究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抽油井杆管防偏磨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