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5-04-17章小辉王书明陈葶葶

绿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建筑工人工人事故

章小辉,余 雪,王书明,陈葶葶

(金陵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69)

1 引言

由于建筑生产具有一次性、复杂性、露天高处作业多、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此一直是高危行业,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而且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给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机、环境这三方面[1],国内外对安全事故的研究与实践均已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

2 建筑安全事故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522起、死亡648人。全国有31个地区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其中有12个地区的死亡人数同比上升。

大量事故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在构成伤亡事故的人和物两大因素中,人的失误占主导地位[9]。因此,预防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预防和减少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的重点。本文正是在建筑施工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容易引起事故而且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严重的财产损失的背景下,开展对建筑施工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研究。

针对行业特征和前期研究的相关文献,特制作了一份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回收率95.6%,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现场管理、施工环境、管理制度、不安全行为敏感程度等多方面展开调查,图1是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统计百分比取整)。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文献查询,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作出分析。

3 原因分析

生理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规律一般是:客观事物的刺激引发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有多个需要并存是,往往是强度最大的需要具有优势动机,形成行为的驱动力[3]。从主观上讲,没有人希望事故降临到自己身上。然而在客观现实中,常常存在更具诱惑力的刺激,引发人们对其更强烈的需要,并因此取代了安全需要的优势地位。

实际上,人们对规程、规定置若罔闻而自行其是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外在的诱惑是省力或省时[8],其内在条件则是主观上具有这种需要与欲望。需要是否转化为动机,主要取决于作业者对不安全行为风险与既得利益的比较。当作业者主观认为不安全行为风险小而既得利益大时,需要便形成不安全行为动机。从动机到行为,其间的心理活动过程并没有完结,人们一方面具有获得收益(如省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不要出事故或不要受到处罚(行为成本)。正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不安全行为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并且没有强制约束力时,个体在不安全行为中获得的收益则会即时实现,并且会造成行为次数的增加而具有累加性,导致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最终酿成恶果。

3.1 行为人的自身因素

3.1.1 认为自身条件足以执行这项不安全行为

保证安全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项最基本的动机,所以工人在做出安全或者不安全的行为选择时,会考虑自己行为的危险程度。虽然绝大多数的富有经验的工人都能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危险,但在有些情况下,他们也低估了风险的大小。由于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概率低,高估了自己防御事故的能力。目前,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人员素质低,缺乏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险源,有的施工人员甚至未经过正规的安全生产岗前培训与专业技能训练就匆忙上岗,极易引起安全事故。

3.1.2 安全技能欠缺

工作经验和技能欠缺,操作技术不佳,不能及时察觉和认清现场的安全风险,不能正确处理现场的设备故障和事故隐患,往往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引起事故的发生。尤其对新工人来说,当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心理往往比较紧张,加上安全技术的生疏,容易引发不安全行为,导致工伤事故发生[4]。

3.1.3 安全防护操作繁锁,设备累赘

有时工人希望付出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体力把工作完成,虽然工地现场提供了作业所需的安全防护设备,但不在身边,不方便获取,可能需要到管理处登记领取。由于建筑工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短时间的操作或作业危险系数不大,就懒得去取安全防护措施。

图1 安全行为调查分析

选择安全的工作方式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更长的时间,所以当建筑工人面对高体力需求的工作和紧迫的工期压力时,往往会选择省时、省力的不安全行为,以保证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安全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对于涉及到使用工具和设备的行为,使用安全设备还会让工人觉得不舒服。比如佩戴面罩影响呼吸,护目眼镜容易模糊,影响作业视线等。

3.1.4 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

建筑工作属于高强度体力需求的工作,工作速度过快,工作体位不良,工作岗位不稳定,夜班连续作业等特性,使得工人经常出现身体疲劳的情况。人在疲劳的时候,生理机能下降,容易出现头沉、心跳加快、气喘、胸闷、手脚酸痛、视觉模糊、感觉烦躁恍惚等不良症状,特别是警觉性的降低和注意力的不集中,会导致作业能力下降,作业意志减弱,此时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非常大。调查显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密集时间段为上午10:00和下午15:00,工人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作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工作日发生事故的时间。施工人员体力消耗增大,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了这个时间段内事故的频发。

3.2 外部压力

3.2.1 管理者的监管力度不够,疏于管理

管理者对待安全的态度会影响工人对待安全的看法,在施工作业过程中,管理者对建筑工人疏于管理或看到工人有不安全行为如果视若不见,对安全隐患不及时作出应有处理,不认真督促整改,对违规行为不制止,或制止不了,也不向有关部门报告。那么管理者对安全的态度,造成工人心中形成安全措施可有可无的心理。

3.2.2 管理者对于工程进度的要求,增加建筑工人的压力

经济快速发展,势必造成市场需求旺盛,交通、能源、原材料需求增加,这就必然刺激企业的生产活动。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追逐超额利润,不断要求建筑工人提高施工速度,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也会抱着侥幸心理盲目扩大生产。在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生产工作环境下,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

3.2.3 工友之间都不注重安全的大环境

人们具有从众心理,在一个施工大环境下,不安全的行为和动作很容易被效仿,如果现场有几个建筑工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未发生事故,那么同班组的其他工人也就跟着不按操作规程做;另一方面,工人都希望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而“勇敢”的形象被很多工人认为是一种好的形象,所以工人会思考自己选择不安全行为会不会让工友觉得他很勇敢。

在实际工作中,增长经验是工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和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手,他们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会向经验丰富的老工友学习,模仿他们的工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一些不安全的工作方式就会被新手学去,长此以往,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3.2.4 工人对进度的压力

建筑工程经常要面对紧张的生产进度压力,当工人面对这些紧张的进度压力时,为了确保顺利完成工作,只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建筑工作大多需要多个工人配合完成,只要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低,就会影响其他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很容易受到同班组其他成员的抱怨和排挤。工人为了不被嘲笑胆小,拖班组后退,在选择行为时,往往会走捷径以节省时间(表1)。

4 对策与建议

目标设定和绩效反馈是行为安全研究最常使用的矫正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手段,这套干预手段的理论基础有两个:①目标理论:人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特定的目标,因此通过设定目标可以干预工人的行为[5]。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通过强化组织希望的行为,惩罚组织不希望的行为,可以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6]。

表1 施工单位常见不安全行为及原因分析

4.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抓好对建筑工人的日常安全教育工作。企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并安排时间组织员工讨论,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到安全生产,结合安全事例进行讲解,让员工不因枯燥而产生不愿意听心理。有条件时,通过影像、图片展览、或事故人现身说教等形式,用安全事故造成个人和家庭的不幸伤痛和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事故后果教育员工,教育、警醒员工,使员工体会到遵间守纪,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关乎自己的生命与家庭幸福。

4.2 提供优质,便捷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施工班组进场施工前,企业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在场地进口发放安全防护措施,要求每位员工正确佩戴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方可进场施工。此外,购买优质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提高工人佩戴的舒适度。

4.3 采用轮班制,保证休息时间

夜班生产容易使人疲劳,对工人的生活和健康有较大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第二天的施工作业将会存在很大隐患。所以,对于需要夜间施工的班组,可以进行倒班。此外,工人上夜班容易疲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像白天那样容易解决,所以必须加强对夜班生产的领导。厂部、车间的生产指挥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夜班值班制度。基层的生产管理干部要与工人一起倒班,及时处理夜班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4.4 建立奖惩机制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者对建筑工人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管理中建立奖惩机制,批评或惩罚不遵守纪律规章的行为,表扬或奖励安全生产的行为,从而激发员工的安全行为,制止不安全行为。此外,在实施奖惩机制的同时,更要注重奖惩平衡。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在奖惩方面存在弊端,对企业员工惩罚的负激励多,奖励的正激励少,过多的惩罚容易使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产生心理对抗[7],长此以往,这些惩罚措施只会教会员工如何避免处罚,而不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国汉君.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与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7):46~53.

[2]王志岗.人因事故的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陈 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杨大明.人为失误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4~17.

[5]Locke E A.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8,3(2):157~189.

[6]Luthan F,Kreitner R.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modification[M].Glenview,IL:Scott-Forsman,1974.

[7]桑培东,柴冬梅.建筑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原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285~286.

[8]周 醒.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研究对策[J].科技资讯,2013(29):160.

[9]刘海滨,梁振东.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8):15~21.

猜你喜欢

建筑工人工人事故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那个令我尊敬的人
建筑工人
小恍惚 大事故
建筑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同舟计划”:为建筑工人撑起一片天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